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郑大华 《浙江学刊》2006,1(4):116-124
近代以来中国存在着一股"全盘西化思潮",胡适是这股思潮的"始作俑者"和代表人物,这大概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事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反对用所谓西方"新文化"来全盘取代中国"旧文化",主张中西文化和中西哲学的结合;他也没有全盘性的反传统,他和传统的关系可以说是形离而神合.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他主张的是"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而不是"全盘西化",为此,那位真正主张"全盘西化"的陈序经始终不肯将他"马马虎虎收为同志".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胡适之所以主张"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就其思想认识根源来看,首先,是他的民族文化自卑心理的滋长;其次,是他对所谓文化之"惰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小说月报》与日本自然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翌 《唐都学刊》2006,22(2):89-92
20世纪初,自然主义是日本非常重要的文艺思潮。直到1920年,自然主义才被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译介出来。中日之间文化的互相影响是深刻的,这其中自然主义的截然不同的命运令人深思。这种情况的形成及其原因一直是一个难解之谜。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文论,一种尚未完结的思潮,对日本自然主义的评析还远没有定论。以沈雁冰主持的《小说月报》为中心,对20年代日本自然主义的传入及变异进行研究,比较中日文化的异同,有助于加强对此现象的深度理解。  相似文献   

3.
林建华 《求是学刊》2004,31(2):114-120
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社会兴起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潮,是中国现代史上自由主义思想的一次最集中的展示,也是中国自由主义的绝唱,但中国的自由主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既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异质性,又疏远中国的"社会现实".由于自由主义生长发育的主客观条件的缺失,使得自由主义在中国步履维艰,20世纪40年代虽盛极一时,但昙花一现.尽管如此,20世纪40年代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潮并非一无是处,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对自由追求的合理性,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需要相当一段历史时间才能看清楚.作为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20世纪40年代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批评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汪树东 《学术交流》2012,(2):168-171
吴井泉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三大诗学研究》通过对延安现实主义诗学、浪漫主义倾向的"七月"派诗学和"九叶"派现代主义诗学的理论形态、内涵、价值,以及相互间并峙、互补关系的研究,系统而深入地把握上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三大诗学的观念、思想与精神,在断代诗学研究中具有相当重要的突破和重构之意义。  相似文献   

5.
日本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读叶渭渠新著《日本古代文学思潮史》洪蓝在日本,研究日本文学史的专著很多,研究日本文学思潮史的专著则屈指可数。在我国日本文学研究界,发表过日本文学史专著有若干部,但日本文学思潮史研究专著,惟叶著《日本古代文学思潮史》(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6.
六十年代以来,尤其是七十年代后,港台地区随着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文论和著作的涌现,有关茅盾研究的文章也续有所见。港台地区对茅盾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成果都是一些资料和单篇文章,还没有研究专著。本文引录的资料主要见诸已出版的七种书中:苏雪林的《文坛话旧》(1967年3月台中文星书店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赵聪的《五四文坛点滴》(1964年6月九龙友联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和《现代中国作家列传》(1975年10月香港中国笔会出版,后改名为《新文学作家列传》,1980年由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周锦的《中国新文学简史》(1980年5月台北成文出版社出版),司马长风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 0世纪2 0年代北京的同人杂志《语丝》和北新书局为研究对象,通过讨论《语丝》以北新书局为根据地所进行的编辑、出版和发行等运作手段,揭示了民间化出版机构出现的必然性及其在现代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王兴文 《学术交流》2006,(10):31-34
清末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孙诒让考订的《墨子间诂》一书,是总结20世纪以前墨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著作。它集历代墨学研究之所长,为清末与近代学术大师所推崇,为“现代墨学”的复兴扫清了道路,从此中绝近二千年的墨学完全复活并开始勃兴。特别是对20世纪30—60年代墨学的考订校勘、墨家思想、《墨辩》的研究更是起到桥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孙新彭 《探求》2014,(3):95-101
发生在19世纪意大利与德意志以民族独立与统一为目标的民族复兴运动,是人类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它的发展进程及其遗产,特别是其民族主义在后来的演化,对人类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30年代在面临巨大外患时,我国社会曾经兴起过强大的民族复兴思潮.在它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显然可以看到意大利与德意志民族复兴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辑的"未来研究"的专著《社会的未来——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观点与社会政治观点批判》一书,于一九七三年在莫斯科出版.参加该书编写工作的,包括别斯图热夫-拉达等十八名作者和一名辅助人员.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伊斯兰世界出现的民族主义、现代伊斯兰主义、世俗主义和伊斯兰社会主义因和伊斯兰文化融合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往学者们更多的是将这些历史现象作为社会思潮、政治思潮或宗教运动等单一的对象进行研究 ,而较少从文化的角度审视 2 0世纪的伊斯兰世界 ,揭示影响和推动历史进程的文化动因 ;相对于民族主义、现代伊斯兰主义和伊斯兰社会主义思潮 ,人们对于世俗主义思潮则关注较少。本文试图在归纳 2 0世纪伊斯兰世界主要思潮的基础上揭示其蕴涵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北京报纸的妇女副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年代,《益世报·女子周刊》、《京报·妇女周刊》、《世界日报·蔷薇》等北京报纸妇女副刊的兴起,为新崛起的知识女性提供了在综合性主流媒体中传播启蒙思想、发挥创作才能的话语空间。在中国女性渐次成长为与男性同等的文化和言说主体的历史进程中,它们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40年代的特殊环境中,浪漫主义思潮因重新获得了较大的自由空间而呈现回归之势.郭沫若重新评价浪漫主义,在创作上取得了浪漫主义历史剧的丰收;在一般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中,开始融合浪漫主义的因素;在不同的区域还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带有浪漫主义成分的创作.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回归,涉及社会情势变化与文学发展的关系.它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自己的特点,其昭示的文学发展规律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14.
20 0 0年 1 0月 ,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院长尼古拉·德米特利耶维奇·尼康德罗夫出版了他的专著《俄罗斯 :千年之交的社会化与教育》(以下简称《社会化与教育》)。此前 ,他曾经出版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教育 :俄罗斯模式》(1 996)和《俄罗斯 :世纪之交的社会珍品》(1 997)两部教育专著。新书《社会化与教育》可以说是前两部书逻辑上的继续 ,它是从俄罗斯人现在面临的社会角度来研究教育问题的。全书共分 6个部分 :1 社会化与教育的基础———精神财富 ;2 生活、健康与大自然 ;3 爱情、家庭、色情与性 ;4 教育、文化与闲暇时间 ;5 劳动、职业与…  相似文献   

15.
王晓春 《学术交流》2004,(10):171-172
《中国现代婚姻家庭立法研究》(2 0 0 4年 7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 ,是 2 1世纪初婚姻家庭法学研究领域中较为厚重的学术专著。全书共计 3篇 8章 40余万字 ,由青年婚姻家庭法学家王歌雅教授所著。她以 2 0世纪中国婚姻家庭立法的发展脉络为线索 ,系统介绍了不同历史阶段婚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视野──评西村成雄《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王桧林,朱汉国一、“革命”观念的转换与“国家”概念的提出西村氏是近年来日本学术界很有影响的一位中国现代史专家。80年代以来,他相继出版了《中国近代东北地域史研究》、《中国民主与自由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海洋文明博大精深,留存下来的海洋文献估计有近亿字,但缺乏全面的搜集和整理。厦门大学杨国桢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呼吁开展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和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1996年启动《海洋与中国丛书》编撰计划,到2016年《中国海洋文明专题研究》(1-10卷)的出版,杨国桢教授和他的海洋史研究团队开展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和海洋文明专题研究已整整经历了二十年,共出版了三十本书,共计983万字。中国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是一项跨世纪、高难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如果从二十年代中期,胡适发表的《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最后一部分论述文学革命运动算起,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五十多年来,现代文学研究的进程,大体可以分为两大时期,即建国前为一时期,建国后为一时期。建国前,虽有现代文学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出版,但在高等学校并没有开设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课程。因而,建国前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不仅人数寥寥,且未受到社会的重视。直到建国以后,高等学校才设立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由于这门课的开设,研究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阿丽思中国游记》的创作过程和文本内容,力图呈现沈从文在20世纪20年代北京文学场域中的复杂心态。沈从文在赵元任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启发下创作出《阿丽思中国游记》,后者对前者有部分的模仿,但否定了赵元任等人的文学观念。通过这次创作,沈从文还对自己托身于"现代评论派"的阵营却又标新立异的尴尬身份进行了反思。《阿丽思中国游记》体现了初进文坛的沈从文在新文学话语权力的影响下充满焦虑,企图突围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20.
李卫东 《唐都学刊》2011,27(5):124-126
在新世纪启程不久的有限时间间隔中,要认真回顾、反思、掂量和定位鲜活的20世纪中国文学,无疑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冒险性。由长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李继凯教授领衔,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的方式,对这一重要课题进行了历时多年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其结项成果即为58万言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创造》(以下简称《创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本文拟对《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