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近年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学术热潮中,有学者倡导中国电影民族化研究的“语言学转向”,提出以承载评价(反沉迷)功能的主次正反打、跳轴、“主客间”构图等为代表的“中国影像程式”概念。在实践诗学和中西比较视野的观照下,“影像程式”在异质性表现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在自觉性意识与群体性应用方面也缺乏充分的说服力,尤其在表达意味上丢失了“中国性”。为此,我们应从文化精神的角度而非沉迷/反沉迷、评价/非评价的功能角度来区分中西电影美学并建构民族化的电影形式,也即“有中国意味的电影形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影艺术初创期上海影像美学内涵视听化为上海的政治影像、都市形象、女性形象等,都充分体现出上海影像与海派文化随社会历史的变迁,不断实现着有机的审美“耦合”。中国电影初创期上海影像的政治影像美学内涵萌芽视听实现为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地和中国近代民族独立思想策源地。其近代都市形象美学内涵视听实现为上海影像中“罪恶”之都的符号化表达——帮会和现代都市景观显现。其女性形象美学内涵视听实现为电影中的都市娼妓和都市新女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许多影片缺乏市场竞争力,原因之一是长期忽视了对电影观众心理的研究。现代电影的重心已明显地从电影文本转向电影观众本身,这就是“观众论”,其研究重点是观众对电影的期待心理和结构。在经济规律支配影片发行市场的今天,应当重视电影观众的研究,探讨电影观众的内涵、层次,探讨电影观众的多种心理和观众心理对电影发展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摘要: 从“跨媒介”的理论视野看,电影叙事已不再是单纯的、严格的、传统的银幕影像叙事,而是包容横跨了电视电影——荧屏影像、手机电影(包括电脑网络电影)——显示屏影像等多种媒体介质的影像叙事。银幕影像、荧屏影像与显示屏影像三种影像形态各自具有的媒介特征与不同的叙事偏重,表明着电影叙事载体的流变和电影叙事格局的分化,意味着当下的电影叙事正在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单纯走向复杂,正渐次形成多种叙事形态共存的发展态势和多层次竞争互补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电影的信息传递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决并真正实现人类学电影在学术规范下的“电影化”表达 ,而不是概念式的“论文化”表达 ,已成为今天影视人类学发展 ,尤其是影视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急待解决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影视人类学与“书面人类学”的简单比较 ,讨论影视人类学自己的视听表述语言、人类学电影特有的信息传递方式。  相似文献   

6.
安德烈·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其理论奠定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电影理论的基础,并为世界电影的发展指明了进一步的方向。巴赞的贡献巨大,其文章《摄影影像的本体论》所开创的纪实主义电影理论与苏联蒙太奇电影理论共同构成经典电影理论的两座高峰。巴赞纪实主义理论的两大部分“电影影像本体论”与“电影语言进化论”以艺术史的视角,详细解释了电影的本体,以及电影本体与电影语言演进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独特的论述逻辑与框架。  相似文献   

7.
《纳棺夫日记》中文译本[1]的出版带给我们一次特别的阅读体验,把电影《入殓师》的影像文本和青木新门原著的小说文本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电影立足小说进一步收集行业素材,进行了二次创作的整合和充实,用影像艺术化地再现了纳棺夫小林大悟的工作生活故事,重新梳理和构建了人物关系,生长出新的“寻找”与“发现”的主题.小说立足于作者青木新门的净土真宗信仰,而影像文本对小说文本的剪裁和改造开拓了电影的意蕴,使得两个文本在意趣旨归上也有了一些差异.电影当中用来表达创作者意念的“意象”也很多,并且在继承小说意蕴的基础上有所层进.  相似文献   

8.
论电影影像的幻觉性与陌生化刘宏球一电影诞生已整整一百年了,当年的灰姑娘如今变成了高傲的白雪公主。在今天,电影是综合艺术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大家知道它是在各种艺术的交叉点上诞生的。但是细加研究,人们终于发现:综合性并非电影的根本属性,影像——这个声...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统一,同生产力、社会物质变换关系与人的关系的统一是唯物史观的两大理论构架,“三形态论”和“五形态论”所依据的是这两大理论构架,这“两论”之间所具有的同构性和互补性使其方法论功能具有相辅相成的性质。明确“两大理论构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正确理解“三形态论”与“五形态论”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电影屏幕朝两极发展,一是如IMAX这样能给人以视听震撼的巨型银幕,另一是如智能手机这般小巧灵活的微型视窗.就后者而言,影像由以往影院中高大的竖立状变成掌上媒体的微小平躺状.新媒体所导致的影像平躺,指的不仅是外观视觉效果,同时也是电影可操控、去层级化等深刻内涵的隐喻.记录载体的丰富、观影媒介的拓展、技术水平的提升,促使影像“躺”下来了;碎片化、块茎状、个性化、交互性,致使影像“躺”得与经典时代不一样;艺术灵光的消逝、社交功能的凸显、人际关系的变化、万众拼贴的狂欢,使得“躺”下来的影像具备新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发生在人类社会"走向现代"的总体历史进程之中。因此,以现代性作为研究视角,将特定时空范域中的社会转型过程置入到世界性的总体进程和格局中来观察和思考,可以更为充分地显现转型过程所具有的一般性和普遍性特征与本土性和个性特征,从而会深化对于转型社会的特定现象和问题的具体研究与解释。在当代,现代性呈现出大量新的动向和趋势,从这一视角对我国转型加速期的重大社会现象进行认识和分析,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2.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作为一个概念被译学界提出的时间并不长,即使如此,译学界还是对其起始时间至少存有三种表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或始于20世纪初,或始于二战后,或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此外,译学界对与之有关的“现代”和“当代”之间的关系也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要么把“现代”和“当代”等同起来看;要么绝口不提“当代”,只提“现代”;要么将“现代”和“当代”区别对待。因此,分析和厘定上述问题,并以此为据提出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视为一个动态概念的观点,即“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是指近十年来的西方翻译理论,无疑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认知和了解。  相似文献   

13.
论浪漫主义诗歌中的"自然愉悦"与生态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有机自然观深受18世纪博物学理论的影响。在其以"自然愉悦"为主题的诗歌中,自然事物的"愉悦"情感与人类情感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有机联系,通过对这种联系的独特再现,浪漫主义诗人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认识,这对当前文学批评中的生态反思有着可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数字时代的个性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计算不再只与计算机有关."比特"成为新时代的构建元素,它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我们的生活.它所带来的超乎想象的自由度,使人们不再被各种媒体信息所俘虏.主动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生活时尚.无论是对产品、居室、时装还是媒体界面,人们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冲动--个性化的追求.对于21世纪的设计师来说,满足多元化需求,实现人们的自我存在将是必然.个性化设计将成为新时代的主流.  相似文献   

15.
从中枢神经系统延伸的由来、有关“真实性”、实现和未来四个方面论述在电影《黑客帝国》中涉及的数字技术对人类未来社会将可能产生的影响。沃卓斯基兄弟通过电影媒介形式的《黑客帝国》传递了关于未来的讯息:人们正在被深深地卷入一个数字化的世界,人们的选择将决定自己未来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一向以探索片独领风骚的陈凯歌走出象牙塔,在全球化语境中延展自己的电影风格并重新定位。其新作《和你在一起》力求“质而文,直而婉”,于平易淡泊间独书幽婉深远之义,走近广大观众,且又不失艺术品位并立足于创新,说明中国当代电影人和当代电影有着广阔的希望空间。  相似文献   

17.
金融发展理论是发展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延伸与拓展 ,金融发展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所有金融发展理论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金融发展理论经过近三十年的演进大致可分为金融深化论、金融约束论和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三个阶段 ,初步构建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面向 2 1世纪新的金融发展观 ,有待精密的论证和深刻的阐发  相似文献   

18.
<北京日报>创设的<理论周刊>探索出的一条"大理论"宣传新路,备受业界和社会上广大读者的关注.分析<北京日报>"大理论"的宣传模式和创新理念,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对于增强党报理论宣传的实效性、权威性、指导性,提高党报的影响力和引导力,维护党报的主流媒体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电影工业产生了一次全新的变革。聚焦近20年来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数字技术的介入不仅改变了武侠电影原有的生产工艺、运作机制,影响了受众的观影习惯,还对传统武侠电影的创作理念、审美取向和本质属性提出了重新思考的要求。通过对两部不同时期的经典武侠片《少林寺》(1982)和《卧虎藏龙》(2000)的分析、比较,探讨了在数字技术语境下中国武侠电影所发生的变化、存在的困惑和面对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始终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进取和奋进。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人与神、鬼、兽之间的挣扎过程。21世纪开端,中国文艺的后新时期到来了,主导文艺发展的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消费型时代。“红色经典”的出现,使我们思考在无情的市场中如何显示出英雄主义有情的特色。新媒体艺术形式的发展,也给价值观的传播带来了新的课题。网络游戏和动漫,这些通过数码技术创造出来的新艺术形式中有许多可以渗透包含英雄主义价值观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