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平等优位于自由的传统,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平问题的凸显,决定了当代中国必须构建公平正义的市民社会。公平正义的市民社会是民主、自由、和谐等价值实现的社会根基。构建公平正义的市民社会的基本方略是:规范政府行为,建立服务型政府,提升政策的公共性;培育公民文化,发挥公共媒体和知识分子在多元利益表达中的积极作用;公平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推行针对弱势群体的"差别化"的教育政策;明晰权力与市场的边界,限制市场垄断,塑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拓宽社会保障范围,建立针对社会弱势群体"底线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动弱势群体的社会组织建设,提升弱势群体的利益博弈能力。  相似文献   

2.
住宅权是联合国规定的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我国也在加入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时承诺为实现公民的住宅权而努力。保障性住房建设对于保障公民住宅权的实现,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住宅权保障既是国家的义务,也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必须建立起完善的住宅权保障的制度体系,建立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的激励机制,明确政府的法律责任和义务,重塑政府的职责和角色,从而促进政府在保障住宅权实现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社会公平、社会善治和有效的应争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三大基础。社会公平正义既是和谐社会的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社会善治则是增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而有效的应急管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通过法律赋予的权力在社会发生重大不和谐事件时必须采取有效的应急管理措施来保障全体公民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平,是人类进步的一种价值尺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发展的目标追求,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支柱,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公平.本文阐述了社会公平的科学内涵,分析了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是政治关系和谐的保障,是经济关系和谐的基础,文化关系和谐的支柱,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我们要积极探索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加强制度建设,营造公平环境;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实现文化公平,开创和谐文化;协调利益关系,正确化解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进程中催生出来的,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必须站在重构政府与公民关系的视角,将知情权的保障贯穿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整个过程;并积极借鉴域外的经验,遵从"知情权入宪-信息公开立法-相关辅助立法"的步骤,建立严格、完备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毛泽东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的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动力保障;加强法治建设,使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法治化是法治保障;完善相关制度,使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制度化是制度保障;开展公民教育,提升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是素质保障。  相似文献   

7.
构建法治社会离不开公民意识,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制度还不够健全,但更关键的是中国公民普遍缺乏与法治社会相匹配的公民意识,而传统社会伦理道德束缚;市场经济发展不够充分;民主政治建设的滞后是公民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有鉴于此,只有把充分发展市场经济作为经济基础;把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制度保障;把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思想源泉;把培育公民社会作为生存空间,才能培育出良好的公民意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公民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体性条件。传统社会我国农民臣民意识浓厚而公民意识缺失。为了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必须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宪政载体作用。村民自治为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提供理论基础、制度平台和实践基石。优化村民自治,促进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不仅要创新自治制度,提供制度保障;而且要实现村—社联动,提供平台保障;更应落实村务公开,提供监督保障。  相似文献   

9.
法治视角下我国当代社会公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当代的社会公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公平建设依赖法治,而法治本身又需要公平来驱动。我国当代的社会公平建设在取得进步的同时在公民基本生存条件、基本发展权利、基本社会保障及司法救济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应从树立宪法权威、完善司法体制、规范政府行为、完善监督机制方面入手,最终实现社会的公平。  相似文献   

10.
公民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体性条件。传统社会我国农民臣民意识浓厚而公民意识缺失。为了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必须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宪政载体作用。村民自治为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提供理论基础、制度平台和实践基石。优化村民自治,促进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不仅要创新自治制度,提供制度保障;而且要实现村—社联动,提供平台保障;更应落实村务公开,提供监督保障。  相似文献   

11.
敬业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践行中共十八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部分高校教师敬业精神缺失,主要缘于市场经济引发的责任意识缺失和社会道德危机、高校“行政化”管理模式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去除高校管理“行政化”、构建科学公正的考评分配制度以及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等举措,是治理高校教师敬业精神缺失的标本之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走向应是建设民主与法治相统一的民主法治社会。建设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一个关键条件是独立于政府的社会民间组织的成长,以形成对政府和公权力有效制约和制衡的力量。市民社会就具有这样的特征和社会功能,并且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构建市民社会提供了契机和条件。在缺乏民主法治传统的中国,可以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构建市民社会,为建设民主法治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建设诚信政府 提高政府公信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诚信是一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政府的诚信又是社会诚信的核心,对社会各个领域起着引导、示范作用。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一个缺乏诚信的政府,其公信力必然会受到影响。文章阐述了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对当前政府公信力下降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建设诚信政府的角度出发,提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很犬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当前中国社会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而缓解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等政策手段干预分配制度、建设全民受益的各项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等等。而政府如此行为的依据就在于公民享有的平等的社会基本权利。在我国,社会基本权利以其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效力特征,从而直接决定了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定位,既是政府积极行为的合法依据,也构成了公民主张和监督政府积极行为的完法依据。  相似文献   

15.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我国现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它的实现取决于公共权力的正确使用和合理配置。但是,社会转型期内的政府公共权力异化及政府对公共权力的过度垄断问题已经成为这一既定目标实现的最大挑战和障碍。为了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其内涵与价值理念,并在这些价值理念的指导下深入研究我国政府公共权力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服务型政府视域下实现我国公共权力的良性运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和谐社会的构建必然包括和谐消费环境的构建。构建和谐的消费环境能实现企业和消费者的双赢,保证市场有序进行。而消费环境是否和谐,如何进行评估,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评估体系来衡量。笔者探讨了我国和谐消费环境构建的评估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和相关因素的分析,并初步得出一个理论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7.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具有批判精神和监督功能的弹性第三空间,在两者之间建构良性互动的公共领域是非常必的。在中国社会加速转型背景下,通过建构现代公共领域,以此为切人点培育公民精神、提升公民参与能力、健全公民参与机制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重基础。这一过程的实现,既有赖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时也推动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通过建立政府管理与公民参与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使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充分发挥善治功能,提升公民参与能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构建网络公共领域,成为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志愿服务是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推崇"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观,可以有效弥补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内在缺陷,给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带来了合作、互助、奉献与关爱的氛围。中国的志愿服务在发展理念、活动规模、社会影响、法制建设等方面与西方成熟的志愿服务之间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制约了这项崇高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志愿服务相关理论研究和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对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整体的梳理和总结,对志愿组织所发挥的功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志愿服务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区域行政协作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力保障。从阐述我国地方政府关系基本态势出发,着重分析了长三角地方政府协作关系形成、区域行政协作多赢格局的内在动力、地方政府区域间协作的起点与关键,并运用健全需求表达机制、完善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基础等改革方式,以期重构区域行政协作体制。  相似文献   

20.
建设回应型政府——和谐社会背景下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回应性是当代政府改革普遍追求的重要目标,政府回应性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与总要求以及社会管理新格局等相互契合,突出政府回应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府改革有必要将建设回应型政府作为目标之一。而我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有关法制安排和近几年政府改革的的实践,使得建设回应型政府具备一定的理论思想、法制和实践基础,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发展及其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电子政务的发展,也为建设回应型政府提供了相应的物质技术条件,建设回应型政府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