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公报》的教育广告与近代中国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会  张文洲 《社科纵横》2008,23(3):129-131
<大公报>是近代中国报纸中的代表,其中的教育广告反映出近代教育的变迁轨迹,是我们研究近代教育事业不应忽视的重要史料,本文通过对教育广告的演变及特点进行分析,从中寻找近代教育改革、发展与这些广告的关系,以求对中国教育史的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2.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军事教育的近代化历程。洋务派通过创办新式学堂、聘请西方外籍人员和留学归国人员任职任教以及对外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等方式,开始建立中国近代军事教育体制,完善中国近代军事教育课程,不断引进西方近代军事科技与武器装备。洋务运动时期西方军事教育在中国的传输,为推进中国军事教育的近代化历程产生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考察了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 ,不仅注重某一种教育思潮的代表性文献研究 ,而且注重这一思潮对当时学校教育实践影响的研究 ;并且通过学校教育实践的改进 ,来切实转变教育界内外原有的落后观念。本文认为 ,上海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实为近代中国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文章通过研究上海 184 3- 194 9年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下学校变迁和教育实践的历程 ,探索其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思潮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杨晓梅 《学术交流》2004,(5):166-171
尽管人们对梁启超的认识和了解不在教育方面,但作为中国近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颇有见地地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主张。他的教育宗旨随着时世的变迁不断发展,从戊戌维新时期主张培养政治革新人才到20世纪初培养现代国民,逐渐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到更广泛、更普遍的人群,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特别强调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把女子教育同国家强盛联系在一起,这种主张可谓前无古人;他借鉴日本所制定的学校教育的四个阶段,为近代学制的颁布提供了重要参考;他关于义务教育和教育经费的见解在中国教育史上也具有开创性。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极大地丰富了近代教育史的内蕴,也为近代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贾鸽  宋永红 《社科纵横》2014,(7):110-112
萌芽于晚清洋务运动的天津法科留学,打破了传统封建教育的封闭格局,开启了中国直接从西方国家学习法律知识的进程。近代天津法科留学不仅培养了大批的师资力量,对近代天津法律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人才辈出,为中国近代外交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还对中国近代法制化变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5,(11):176-178
我国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其是中华民族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优秀人物之一,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他认为要给中国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就要通过广译图书、兴办新式学堂等来加快西学传播,进而在国内形成一种"西文"、"西艺"、"西政"的全面引入。吴汝纶提出了振兴新学、造就人才等外语教育理论,并亲自参与到外语教育实践活动中,其立足于当时国情,放眼世界、倡导西学,为外语教育的近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开化,融中西学于一炉。本文首先对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其人生平进行概述,其次对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在外语教育方面的贡献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洋务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业,它独立于传统教育体制之外而自成另一个系统。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发轫,而且是晚清废书院、废科举,全面推进教育近代化的前导,成为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历史中介,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演进过程里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历史轨迹。它因洋务运动的内在要求而起,又推进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展开。它的存在及其所辐射的力量曾给近代社会带来过多元多面的影响。而由它所引发的种种论争和冲突,又从根本上规定了洋务教育曲折而艰难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8.
张伟平 《浙江学刊》2002,11(3):194-198
我国近代学制的演变不仅是当时政治经济情势的发展使然 ,而且也是近代教育社团的努力所致。在某种意义上 ,正是近代各教育社团不遗余力的推动 ,直接导致了清末《癸卯学制》的修正、民初《壬子癸丑学制》的终结和《壬戍学制》的颁行。以往那种将我国近代学制的演变仅仅归因于当时政治经济情势的观点和作法 ,显然是有悖史实的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同是亚洲国家,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但进入近代后,两国却分道扬镳了.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改革走上了具有日本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却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国的近代化程度相差悬殊.特别是甲午战争前后中日关系的转化,说明近代教育成功与否对近代化的影响.我们通过甲午战争前中日近代教育发展的不同轨迹,来剖析其背后历史因素.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的留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是继李鸿章后积极推动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他主张游学、游历,向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制定约束和鼓励游学游历章程,创建了近代留学体制,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国门洞开,外国教育制度通过各种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经验,在中国建立近代学制,开展研究生教育,是中国新式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甲午战败后,研究生教育仿效日本模式,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奠定了中国近代学制和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辛亥革命成功后,研究生教育嫁接德国模式,教育部先后颁行壬子学制和癸丑学制,仿效德国洪堡式大学中以导师指导为主的研究生培养制度。20世纪20年代以后,研究生教育移植美国模式,美式的研究生培养制度集中体现在1931年草拟、1935年修改颁布的《学位授予法》中。近代高等教育学习对象和仿效模式的频繁转换,实际上蕴含着中西学术文化的持续冲突。至今,中西学术文化尚未真正融合,中国大学的现代化仍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12.
刘古愚是近代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著名的经世大儒、爱国教育家.他在教育实践中对女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提出了女学非起于外洋乃中国固有、女学关乎时务、女学关乎幼童教育、男女并教及修女教以戒缠足等女学思想;对女学创设之女师人选、教学内容、女学费用及教育次第等均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他的女学实践虽终归夭折,但其欲使中国人人识字的理想却至死不渝.他对女学重要性的多层次阐发、为创设女学所做的种种努力,为近代陕西女学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堪称陕西近代女学探索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3.
梁宁森 《学术交流》2003,(12):174-177
近代中国职业教育曾一度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壬寅、癸卯、壬子癸丑等一系列学制中有关实业教育章程的出台,既标明了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先声,同时也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并且,由"西学东渐"而导致的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对近代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孕育和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贾鸽 《社科纵横》2014,(8):153-155
北洋大学自开办起,在学堂章程中就列有律例学门,这即为后来法律系的雏形。律例学门按照西方大学的课程设置,开设了中国最早的法学高等教育课程,已经基本具有现代大学法学专业具有的课程体系。近代北洋大学法科教育的开办有其特色,一是采用外语教学,二是师资力量强大。其培养的法科毕业生不仅促进了近代天津法律教育的发展和中国近代法制化变革,而且对近代中国的外交事业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左玉惠 《社科纵横》2007,22(5):152-153
袁敦礼先生是中国现代体育教育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他对中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尤其对师范教育、体育教育、体育理论、公共卫生教育和电化教育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近代日本女性观——良妻贤母论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良妻贤母观是近代日本女性观的基本内容。虽然它保留了浓厚的封建色彩,但在促进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强调妇女的教养与知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良妻贤母思想不仅是近代以来日本妇女的行为准则,也对中国妇女产生了一定影响。一、良妻贤母论——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理念对于深受“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影响的中国人来说,或许很难想到,良妻贤母论首先是被作为女子教育理念提出来的。在封建时代的日本,受教育是武士阶级的特权。自江户时代中期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和洋学的传入,各地陆续兴办了一些平民学校——寺子屋,平民因此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改革在中国教育、经济、政治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新教育”奠定了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的基础;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并对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近代社会发展形势,对民国初期爱国主义教育家黄炎培的教育救国思想和实践作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9.
近代天皇制的理论结构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王金林《明治宪法》、《皇室典范》、《军人敕谕》和《教育敕语》是构筑近代天皇制理论体系的重要文件。本文拟根据上述文件,对近代天皇制的特征及理论结构作一简略的剖析。一、从《明治宪法》看近代天皇制的多重特性曾经参...  相似文献   

20.
王正中 《社科纵横》2014,(12):159-161
现代教育是与传统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当代教育相对而言的一个涵义非常丰富的概念,它不仅指现代社会的教育或者现时代的、目前的教育,而且是指最先进、最进步和最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