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斤茶叶     
郑能新 《领导文萃》2007,(1):180-182
赵明从那张破藤椅上站起来,冲女人说:“我得跟主任说说,那样的茶叶送给他,还不如不送呢,那是他喝的?”女人说:“咋就喝不得?”赵明说:“喝得也不能这个时候给他喝啊。”女人知道赵明瞄准了科长的位于,就不做声了。  相似文献   

2.
周国平 《领导文萃》2009,(13):140-140
一个人有能力做神.却生而为人,他就成为哲人。 苏格拉底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他心中有神的全知,所以知道人归根到底是无知的,别的人却把人的一知半解当成了全知。  相似文献   

3.
武宝生 《领导文萃》2014,(12):54-54
伯林是著名的哲学家。此刻,他面对的是一群对哲学毫无兴趣的年轻学生。学生对伯林说:“哲学对我们毫无用处!”伯林说:“话可不能这么讲。人,不能只知道吃奶酪,而不知道奶酪是从哪儿来的!”  相似文献   

4.
贞观初年,有人上书唐太宗,请求清除朝中奸臣.以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太宗非常重视,亲自接见上书人.问他:“我所使用的大臣都是经过反复考查的忠贤之士,你知道谁是奸臣?”上书人说:“小人不在朝中,自然也不知道谁奸谁忠,但小人有一妙方,只要陛下一试,谁奸谁忠便泾渭分明了。”太宗问:“什么妙方?”上书人答:“陛下与众臣讨论问题时,故意坚持一种错误意见,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大国总理,温家宝同志以其务实、亲民的作风为世人所称道。不过人们还注意到,温家宝总理的语言也独具魅力。任职以来,他的讲话不仅令国内民众,甚至连国外友人也常常赞为,“坦诚睿智、情动云天”的典范。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温总理极具个性的语言,使人们对他产生出敬如父辈亲如兄长的亲近感。  相似文献   

6.
人在职场,最无奈的是什么?有人可能会说,最无奈的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坏事”,老板“都知道”;也有人会说,最无奈的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好事”,老板并“不知道”。其实,在职场上最无奈的事就是:好事不知道,坏事赖不掉!  相似文献   

7.
《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调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7’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这段故事是说:杨震荐拔的荆州秀才王密当了昌邑县县令。杨震路过昌邑,王赛前去谒见。到晚上,他带了黄金十斤送给杨震。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了解你,但你却并不了解老朋友啊。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晚上,没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峨知,你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差惭工也带着黄金走了。“…  相似文献   

8.
“良知”在中国最早提出的是古代的孟子,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其实,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里都有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所要求的价值底线,这或许就是俗称的良知。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良知是做人的根本,没有良知,人就不能称其为人。  相似文献   

9.
周正 《领导文萃》2009,(3):46-50
少决策—转移矛盾 组织的决策应该由谁来做?好多人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当然是管理者。康熙90%的决策是他的手下帮他做的,所以康熙能做60年皇帝。康熙总是这样,有人说出了一件事情,他就说:“嗯,我知道了。”那人又问:“皇上您说怎么办?”康熙反问:“你说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0.
母语的庇护     
徐百柯 《领导文萃》2010,(12):143-143
1955年钱学森归国途中.在香港九龙火车站候车室,有记者用英语提问,他答道:“对不起,现在我要说中国话了!” 这是在用母语向世界宣告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中国诗人曾用同样的语言诵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智利诗人也曾用另一种语言写道:“如果必须生一千次,我愿意生在这个地方,如果必须死一千次.我也愿意死在这个地方。”  相似文献   

11.
许红 《科学咨询》2010,(14):55-55
语言是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古人说:“师高弟子强,名师出高徒”,评价一个教师水平高不高,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甚至可以说,在教师的知识水平没有低于相应的“关键”标准时,课堂教学的成败,关键就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课堂上适合学生需要的语言。  相似文献   

12.
“皇帝心理”是什么?恐怕做过皇帝的人最有发言权。手头就有这样一个资料:我国末代皇帝溥仪“文革”期间曾对在一块接受“劳动改造”的著名演员新凤霞说:“人在当权的时候容易独断专行”。并现身说法.称自己这个末代皇帝“也有过这种唯我独尊的独裁心理”。他举例说,当年在宫里,曾有一个小太监姓黄。叫黄立金。“听了这个名字,我当时心里就反感。好像他姓黄本就不该,他还叫立金。黄和金都应是皇家专用的”。于是,溥仪就“随便”给他改了个名.叫“黑小三”。但又不许他说姓,只能叫“小三”。溥仪笑称:“现在想想,也真太可笑了。”  相似文献   

13.
袁木  袁经 《决策探索》2005,(3):74-75
崔国强同志是刘寨镇崔岗村党支部书记。提起他,乡里乡亲都会亲切地说:“老崔呀,可真是个办实事的人!”了解他的领导也称赞他:“国强同志上任后,崔岗村的面貌大不一样了!”  相似文献   

14.
董保存 《领导文萃》2011,(13):65-68
毛泽东的一句话,栗裕免遭“火烧”研究党史军史的人都知道,1958年军队发生了一次反对教条主义的运动。粟裕:被莫须有的罪名撤掉了总参谋长的职务。此后,他被调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这实际上是个闲职,也就是没有了在军事第一线工作的权力。到了“文化大革命”中,在有些人看来他不过是一只“死老虎”了,斗争的锋芒主要不是针对他了。但这时候有人想到了他。那天他突然接到电话,说周恩来找他谈话,  相似文献   

15.
星期五下午的第二节课快下课时,二年级八班的同学陆陆续续的从操场上回到教室,准备等待老师布置家庭作业放学,我也正准备去九班教室布置家庭作业放学。在这个节骨眼上,八班的一个女学生突然呜呜地哭着走进办公室,说:“陈老师,你们班的赵红(化名)把我打了。”说完,又伤心地哭了起来。我朦了,心想:“这节课不是刘老师在上课吗,他怎么可能会在操场上呢?是不是知道他平时比较捣乱,这次被别人打了诬陷他呢?”心里这样想着,但没有表露出来,轻声地问道:“你怎么知道是九班的赵红呢?你在上课他也在上课呀?”  相似文献   

16.
时下不少报刊文章中用“七月流火”一词来形容天气炎热,许多人认为这是望文生义,背离了《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流火”的本义。其实,语言是发展的,惟其发展才具有生命力。如果要固守“七月流火”的本义,那它就是已经死亡的词语。现在“七月流火”在电视、报刊、文学作品中都很流行,约定俗成,意思直白,一看就懂。所以说引申、转化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途径,甚至可以说“将锴就锴”是语言发展的普遍现象,也是语言活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数字语言实验室从提出概念至今,虽然只经历了短短四五年时间,但借助外语教学改革的契机得以迅猛发展,可以说在教育设备领域创造了一个“神话”。2005年,数字语言实验室被更多人称为“数字语言学习系统”;语言学习网络平台规范发布、外语资源建设数据库标准成形、Net PC技术的应用等,使语言实验室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杰夫致富术     
高兴宇 《领导文萃》2009,(4):111-113
某天,正在劈柴的美国人杰夫和哥哥捡到一个篮球,一时兴起的哥哥说:“如果你能用斧头将篮球劈成两半儿,我就给你五美元。”闻听此语,杰夫立刻答应。他想,一堆木柴都能很快劈完,何况一个小小的篮球?这赌注应该下。想不到杰夫一斧头下去不但没有劈开篮球,还被反弹起来的篮球击昏。  相似文献   

19.
模糊语言是人们为了克服语言表达的局限性而采用的一种语言手段,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相传乾隆皇帝同刘墉等大臣登上城楼观景,恰巧有一人家出殡,抬着花轿走过城楼下。乾隆就问刘墉:“刘爱卿,都说你聪明过人,现在我问问你,你说全国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答:“生一人;死十二人。”乾隆疑惑不解,刘墉就解释说:“国家再大,一年内生的也只有一个属相,死的是十二种属相。”乾隆的问题是无法用确切的数字回答的,刘墉却用模糊语言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宋朝王安石之子王元泽很小的时候,有客人将一獐一鹿…  相似文献   

20.
查英 《决策》2012,(10):38-40
李军常说,“人”不简单,“事”也不简单,“人”和“事”加在一起就更不简单。做事方面,他对干部的执行力要求甚至到苛刻地步。在选人方面,李军选择的也是竞争最白热化、公开化的方式:公推竞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