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总结了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吴喜梅 《领导科学》2012,(26):22-23
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是WTO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我国推进政府改革、建设法治政府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各级政府应该充分认识政府信息公开的政治、社会与法律价值,客观分析实践中政府信息公开遇到的困境,积极探索政府信息公开的路径,努力使政府信息公开成为各级政府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现阶段,政府如果独自承担起培育公民社会的责任:由于潜利益集团的存在,必然造成相反的效果:政府越是介入社会,公民就越发依赖政府,即政府失败。听证制度及信息公开制度是促进培育公民社会发展的最具实际操作性的捷径;尽快制订和出台《听证法》和《信息公开法》,以法律的形式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成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各项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同时社会民主与法制的推行步伐在进一步加快,人们民主意识在迅速增强,政府信息公开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向。自2008年5月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后,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持。条例的实施在规范政府行为方面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在人民知情权的维护方面也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推进了社会民主的建设。然而针对《档案法》的相关规定而言,政府信息的公开与其规定存在着较多差异之处,对其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对当前档案公开工作存在的影响,然后提出了其处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法治的发展,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政府一直致力于打造"阳光工程",让公职人员的一切权利的行使都在阳光下进行。对不涉及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进行公开、公示,充分保障人民的知情权。但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实行中却与档案管理制度发生了冲突。若想很好地推进政府公开制度必然会对档案管理制度中的一些条例提出挑战;若坚守档案管理制度,则不利于广泛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我们必须在这两种制度间找出一个平衡点,保证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都能得到良好地推行。下面我们就要来探讨一下在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如何优化档案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6.
政府预算是国家分配集中性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是国家调节、调控、管理社会和经济的重要杠杆。我国现行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并赋予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本级政府的预算实行管理和监督的职权。广州市去年10月份首次在网上公布政府财政预算情况,迈出了信息公开的一大步。但是目前我国地方人大对政府财政预算的监督还存在着诸如预算不够公开、编制科学性低等问题,需要从政府信息公开、调整预算年度,完善相关程序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呈明显上升趋势。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政府危机管理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关系以及政府危机管理芷作中政府信息公开的作用,指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存在法律体系不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危机信息管理水平低、知情权意识薄弱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提高我国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8.
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市场为了保障投资者的利益、方便公众对其行使监督权力,并将自身的财务状况、经营变化等资料向社会公开,使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证券市场的情况。所以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是我国政府监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它对于提高证券市场透明度、保护其股东的利益、防止欺诈行为从而促进证券市场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信息披露制度进行简单的介绍,其次分析了我国现行的证券市场披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了如何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政策。  相似文献   

9.
政府信息公开对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考权、表达权、监督权有着重要的意义。政府门户网站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它有便民、廉价、及时、灵活的特点。本文从系统设计模式、系统功能分析、系统实现介绍了政府信息公开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相似文献   

10.
杜芸 《经营管理者》2013,(30):301-301
政府信息公开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知情权、建立阳光政府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建设民主政治的标志,然而,政府在面对公众日益增长的信息公开需求时,却存在公开意识薄弱、行政公开主体不清、信息公开法律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在知情权理论与公共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应树立现代化公开理念、落实信息披露机制、完善信息公开法律法规以改善政府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1.
2016年10月31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表示:"政务公开是政府必须依法履行的职责。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等事宜,政务公开就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从1998年立法研究课题立项,到200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经历了艰难的立法孕育史和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虽然从《条例》实施来看,其在扩大政府信息传播、保障公众基本权利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法治型政府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这对推进依法行政、打造"阳光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于政府政务信息的透明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政府的信息公开体系中,档案馆和档案室占据着特殊的位置,但是在保障监督机制、业务流程、制度建设、服务水准和信息资源意识等方面,与信息公开的要求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本文将针对信息公开前提下对政府档案工作的现状进行探讨,提出改革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应对公共危机是我国政府的重要职能,但如今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应此必须增强各级政府的危机管理意识,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资金和物质保障,建立完备的公共危机管理常设机构和信息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14.
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让人们对包括信息公开在内的诸多“阳光”制度有了更强的期待。将于2008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初步确定了我国的政务公开制度。政务公开是行政法治极其重要的环节。对于政府来说,  相似文献   

15.
一、两者互动加快了政府的管理创新和服务型转变 (一)促使政府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制度.通过网上信息公开和网民参政能够使人民群众更便捷、更广泛地参与社会管理,是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制度的重要方面.通过网络这一新型媒体能够使政府深入了解民情、广泛集中民智、充分反映民意,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网民强有力的网上参政和民主监督促使政府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行为的透明度,严格依法行政,从而实现政府高效、规范的运作.  相似文献   

16.
李军 《秘书之友》2011,(12):15-17
公开透明的政府,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法律上确立了政府机关的信息公开义务,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阳光政府”新时代,对于我国依法治国进程和法治政府建设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行政公开适应WTO对我国政府透明化的要求,有利于推进我国法治化进程,有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加强了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和提高行政机关的效率。现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阶段,要推行法治社会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行政公开制度作为衡量国家法制化程度的一重要指标,正被专家学者认真研究。目前我国行政公开制度还有一些明显不足,比如,行政公开的范围狭窄,行政公开手段单一等问题,本文对我国行政公开推行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行政公开的缺陷,并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行政公开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当今社会,政府信息公开是实现公众民主权利的前提保证,也是打造"阳光政府"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本需要。从2008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到201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的5年多时间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由蹒跚学步到稳步前行,已经走到解决"疑难杂症"、深入提升质效的十字路口。在新的阶段,信息公开工作者不仅要有主  相似文献   

19.
论政府信息公开与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府信息公开构建法治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公民知情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是政府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构建一个统一、标准、友好的信息服务平台,才能实现信息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切实保障公民知情权.政府信息公开又对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出了更多具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政府信息公开是实现公众民主权利的前提保证,也是打造“阳光政府”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本需要。从2008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到201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的5年多时间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