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道珍 《领导科学》2004,(13):14-15
政策目标的实现既依赖于制定出正确的政策,更有赖于政策执行者的有效执行。然而,就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这不但严重阻碍了政策的正确贯彻和有效实施,而且极大地损害了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表现形式 “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替换性执行。替换性执行 —是指当需要执行的政策与负责执行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行机关就可能制定出与政策目标表面上相一致、实际上相违背的执行措施,妨碍政策的正确实施。近几年,我国政治生活中出现…  相似文献   

2.
汪菊 《决策与信息》2011,(12):71-72
在民事执行中,“穷尽法律手段、穷尽执行措施”,尽可能地实现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是民事执行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课题。本文在审视现行执行机制的同时,对可期待利益的执行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高凤民 《决策与信息》2013,(10):102-102
由于地方政府和官员从切身利益出发,对国家政策采取选择性执行、虚假性执行、机械性执行以及被动性执行等,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暴力拆屡禁不止都一定程度上与地方政府执行力不强有着重要关联。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问题目益严重,由此导致了诸多公共政策的总体效应的减损,削弱了中央权威,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执行“难”问题严重困扰着人民法院,并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引进了“难执行”的概念,分析了“执行难”与“难执行”的区别,并阐述了“执行难”向“难执行”转型的必要性,以求分析法院执行工作的真正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5.
大凡一讲“领导”,人们就认为是居高临下的指令、指令、指挥,是决策、决断,要求下属如何如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关系。一讲“执行”,人们想到的就是“干活”,就要贯彻上级的指示、指令,实施上级的决策、决定,是一种自下对上负责的关系。时间长了,就人为地把“领导”与“执行”分割开了,把二者看作是两回事了。这是一种误解。笔者认为,二者是既联系又有区别的,但从广义来说,领导活动中应该包括“执行”的内容,“执行”应该在领导活动中占有足够的份额。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法院在民事执行工作中全面贯彻 “执法为民”思想,在“解决执行难,规范执行行为”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执行乱”的现象仍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监督不到位是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我国法律规定了诸多民事执行监督主体和方式,但在实践中却显得极为疲软,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能。笔者认为民事执行检查监督制度的构建,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执行和解在强制执行中被广泛应用,对缓解人民法院“执行难”的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出现了“和而不解”,“以和解抗拒、拖延执行”等滥用和解的现象,阻碍了执行的顺利进行。这些现象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由于当事人主观来意造成的。而实质上,是由执行和解与强制执行发生冲突造成的,执行和解本质上是当事人进行私力救济的手段:强制执行则是由债权人申请国家专门机关对其债权进行公力救济的手段,执行和解与强制执行的法律特征完全相悖,和解的自愿性与执行的强制性互相排斥,必然会发生冲突,本文论述了强制执行与执行和解的冲突,通过分析执行和解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提出化解二者之间冲突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就“执行难”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提出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对策,以期使执行得以顺利进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相似文献   

9.
领导干部“逃逸式”离职具有严重的违纪违法性、明确的预谋性、极强的隐蔽性等特征,其现实危害主要体现为危害国家政治安全、造成巨额经济损失、损害党和政府形象。领导干部“逃逸式”离职,主观原因是领导干部的贪婪侥幸心理作祟,客观原因是重要岗位领导干部的监管制度体系不完善,现实因素则是贪腐领导干部逃逸成本低而收益高。防治领导干部“逃逸式”离职,须以思想引导、制度设计、强化执行为着力点,构筑不想逃的思想堤坝,扎紧逃不了的制度笼子,强化不敢逃的执行震慑,坚持不懈地把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10.
一、将PowerPoint课件发布网上 (1)在PowerPoint下打开制作的文稿文档,然后点击“文件”菜单执行“另存为网页”命令,或者执行“另存为”命令,在文件类型中选择“Web页”,在弹出的另存为对话框中点击“发布”按钮。  相似文献   

11.
执行活动是民事行政诉讼的重要环节,与当事人的权益息息相关,普通老百姓只有在判决得到有效执行的情况下,才会相信法律的权威;反之生效裁判得不到执行或者出现错误,就可能给当事人的权益造成严重损害。执行难、执行乱一直是多年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涉及司法不公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对司法执行存在的难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再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2.
周晓丽 《领导科学》2001,(15):44-45
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虽然经过班子讨论,就某项工作的开展或问题的解决,“一致”通过了某项决议,但这些决议在实际中却没得到有力的执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  相似文献   

13.
“一阵风”式公共政策的执行实则为“刚性执行”与“弹性执行”的恶性循环。如果将“刚性执行”主观转变为“弹性执行”就会出现公共政策执行波动,呈现出“刚性执行”、消极“弹性执行”相互交替的恶性循环。这一问题的产生在于中间层政府“不作为”引发的消极执行,上级领导“瞎指挥”造成的反抗情绪,利益博弈诱发的“联合作战”,下级政府懒政导致的政策环境缺失。为此,应提升公共政策的适用性和配套性,防止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加强对政府官员的监督与问责,增强下级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  相似文献   

14.
王勉  郭奔胜 《领导文萃》2009,(20):37-39
无论是在执行政策、选拔干部等重大问题上,还是在日常对具体工作管理的过程中,“一票否决”在很多地方和部门越来越成为考核与评估的重要标尺乃至惟一标尺,而且列入“一票否决”考核的指标也越来越泛化。  相似文献   

15.
陈国华 《决策》2011,(7):86-86
“中梗阻”现象是常见病、多发病,绝大多数人有看法、没办法。有趣的是,有的人大呼“中梗阻”如何如何可恶,然而用镜子一照,他自己也许就是“中梗阻”中的一员。我们抓执行力抓了这么多年,却始终抓不出令人满意的成效。为什么?因为执行认真的人或许没市场,执行不认真的人反而有市场。李源潮同志讲:“不让老实人吃亏”,但实际上吃亏的恐怕还是老实人。  相似文献   

16.
“内部人控制”失控,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容易出现的缺陷。当公司的所有者由于股权过于分散或其它原因,失去了对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公司被“内部人”所控制,内部人往往会为牟取私利作出损害所有者利益的决策。在我国的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内部人控制”的失控。如何解决国有企业内部人(经理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和掌握的控制权损害国家利益,已成为深化国企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有关能人“翻车”、“落马”的事时有发生,不断见诸报刊,引发了人们的思索。如何正确对待和慎重使用能人,是一个从理论上到实践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它对于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干部政策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领导者》2006,(4):56-56
近年来,齐河县法院在袁世明院长的带领下,始终坚持为全县工作大局服务的政治方向,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这一人民法院工作主题,坚持“一手抓审判工作,一手抓队伍建设”的工作思路,以司法为民和人民满意为标准,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全面推进审判和执行工作,大力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不断推进物质装备建设,在全市法院率先实现了“三区分开”和办公自动化;积极探索审判方式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大力推行“判前评断”和“判后答疑”,着力加强便民诉讼网络建设,采取措施力克“执行难”问题;坚持“司法公正树形象”和“从严治院”、“以制治院”的原则,努力健全和完善内部自律机制和管理机制,不断拓宽外部监督渠道,法院各项工作均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民事执行程序中的举证责任问题既未引起立法者应有的重视,也未引起法学界足够的关注,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对执行程序中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举证责任作出了一些规定,但从总体上看过于简单和原则,实际操作性不强,存在明显缺漏。制度建设的滞后和研究的不足给执行实践带来了很大混乱,影响了法院执行工作顺利开展,“执行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法院,多年积压案件得不到及时执行,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造成社会上盛传“法律白条”现象发生,从而降低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度以及人民法院在群众…  相似文献   

20.
《领导决策信息》2011,(23):20-21
南京"网上竞价"节约超1成 近年来.在政府采购中.出现了一些操作执行不规范的问题.比如,媒体曝光的“高价采购”、“奢侈采购”.对代理机构监管不力.有的评审专家随意性较大.一些供应商围标串标等。“十一五”时期.全国各级财政部门累计受理政府采购问题投诉3262起,处理2033起。财政部先后公开处罚了4名评审专家、14家供应商和1家代理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