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赵旭  洪开荣  孙倩 《中国管理科学》2022,30(12):268-279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度高,土地征收与出让仍是市县级政府干预地方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手段,现行房地产征收补偿制度设计忽略了主体策略互动与信念互动对征收补偿的影响。本文在行为博弈分析框架下,通过构建房地产征收主体的收益理论模型及蕴含损失规避和公平偏好的效用模型,研究损失规避与公平偏好对房地产征收补偿策略的影响。理论推演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一是征收补偿与被征收人的损失规避和公平偏好正相关,与征收人的损失规避负相关,与征收人的公平偏好正相关;二是被征收人接受征收的意愿越强,征收补偿越高。鉴于此,本文认为在房地产征收补偿制度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对人性的尊重,对现行房地产征收补偿价格进行行为偏好系数修正,降低征收人损失规避偏好、强化公平偏好、让被征收人公平共享土地增值收益,提高信息透明度推动被征收人对征收补偿的合理预期。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土地征收制度在立法、征收目的和范围、征收补偿标准及征收补偿程序方面都存在不足和缺陷,借鉴国外较成熟先进的土地征收制度,应从立法、提高补偿标准、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等方面对中国的土地征收制度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征地补偿费该给谁?或者是谁有资格获得征地补偿费?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是的,国家征收了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理应对农民进行补偿。这是失地农民的想法,同时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农民就是唯一的征收补偿对象呢?事实上并不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4.
土地征收补偿作为一种基本的土地制度,普遍存在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也不例外。我国从建国至今,经过多次法律修改,形成了今天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随着中国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征收农村土地成为新增建设用地、扩大城市规模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我国滥征土地数量之大触目惊心,直接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土地的合理利用。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行土地征收补偿制度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以完善我国现行土地征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家土地征收权的滥用、土地补偿费用过低、补偿收益主体不明、补偿方式单一、补偿程序不完善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的现状与问题.并通过对制度分析指出:应从建立土地征收目的审查制度,明确界定公共利益范围,完善土地征收程序及改革补偿标准的立法,确立全面的监督机制,严格规范征地权的行使,健全有效的救济机制,确保失地农民的权利实现等方面对我国土地征收法律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政府往往以公共利益为由征收农民土地,拓展城市范围.但由于目前的征地补偿机制不完善,各方利益分配不均,导致失地农民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从而引发了农民时征地的普遍不满.土地征收补偿事关失地农民生存权,只有从农民权益保障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构建我国土地征补偿制度,才能最终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规模庞大的划拨土地使用权拟进入土地交易市场已成为一个不得不引起重视的新课题。本文从划拨土地使用权的法律产权属性及其处置价格构成分析入手,对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价格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对改性划拨用地土地收益租金征收及石油企业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评估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高娟 《管理科学文摘》2011,(30):122-124
在既有征地制度下,失地农民往往无法得到合理补偿,很容易引起失业和社会不稳定现象。这就使得工业化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与失地农民之间在土地增值利益分配上的矛盾日益突出,出现了很多与征地有关的各种群体性事件和集体上访现象,严重地威胁了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尽力维护我国农民的权益,对我国现行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局限性进行研究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土地征收公平补偿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依法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土地权益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探讨土地征收补偿政策及其改进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土地征收及补偿存在的问题,对征地前后农民福利变化作了国别比较,明确了今后改进土地征收制度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分析框架下研究了土地征收补偿前后农民福利的变化,提出了构成农民福利的功能性活动和指标,使用模糊评价方法对武汉市江夏区土地征收补偿前后农民福利的变化进行了测算。笔者选取功能性指标、转换因素为评价内容,具体包括农民的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社区生活和环境福利水平、居住条件为具体影响因素建立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下的农民福利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现行的国家依据公权将集体所有土地征用后,再行出让土地使用权,并借此建立土地使用权转让等一系列土地权利制度模式, 已无力解决诸如土地资源有限性、土地资源的代际分配、对集体所有土地的征用补偿以及土地金融证券化等问题。征地行为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威胁到了“失地农民”的各种社会权利和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在广泛阅读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并作出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2.
由于农村的土地归村集体所有,村民享有使用权。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物质基础,集体土地被征收后,对于被征地主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是对失地农民和村集体合法权益的一种保障。本文以集体土地征收补偿的原则与标准的完善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当前土地征收的国情,得出我国亟需构建土地征收的公平补偿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以市场定价的方式确定补偿标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省部声音     
徐绍史 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 我们对新增建设用地的征收、出让、使用有一套完整的政策安排,但对城镇低效用地的二次开发还存在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由于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仅对耕地的经济产出价值进行征收补偿,而忽略了耕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进而引发了土地征收过程中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制定合理的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对于保障农民的权益乃至维护社会稳定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为例,测算出当地耕地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并将其纳入征地补偿,以耕地总价值来确定征地补偿标准,为完善现行的征地制度提供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法律缺失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备要素之一,具有稀缺性、公共性。社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不可避免地要征收土地。土地征收制度是国家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按照法定程序,强制性取得他人的土地且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他人的土地所有权因此而消灭的制度。  相似文献   

16.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完善土地征收法律法规制度是保护保护土地资源重要基础,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土地征收是指国家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通过行使公权力,以补偿为条件而强制取得他人土地所有权的制度。  相似文献   

17.
王姝 《经营管理者》2011,(4):191+190
土地征收是国家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强制调整人民土地权益的行为,它的实行关系到我国九亿多农民的切身利益。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现行的土地征收程序,从公共利益的角度指出了我国土地征收补偿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黄程辉 《经营管理者》2013,(31):272-272
土地征收主要是指将国家最初分配给农民集体所使用的土地转化为国家公共用地,并根据对土地价值的估算给予被征收土地的农民一定补偿费的政府行为。土地征收具有强制性、法定性、公益性等特点。土地征收不仅能够为政府财政募集相关的资金,同样能够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土地征收拓展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广,一些地方政府在征收土地时并没有切实从被征收农民的角度去考虑,损害了广大民众的利益。本文主要首先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土地征收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讨论了其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扶风县农用地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雨杉 《经营管理者》2011,(22):153-154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越来越快,农用地被不断的被政府征收,进行统一的调配和使用。但征地发展城市扩大的同时,对失地农民的补偿问题逐渐凸显,区片综合地价作为征地补偿标准,是我国征地制度改革的新的尝试,为了解决征地过程中出现的资产不清、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不合理的等各种问题,本文采用叠加法对扶风县农用地区片综合地价通过区片划分、地价测算、地价修正因素确定等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有力于有效、合理的实行农用地征地补偿。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土地出让制度在《土地法》中有明确规定,包括土地补偿、土地使用权、土地征用、抵押担保、土地出让金、土地转让、土地转让协议等众多规定。由于我国土地发展的特殊的历史背景,我国的立法者对于土地出让制度借鉴了香港的土地批租制度,而自2002年实行土地出让的招拍挂制度之后,价格者得成为防止腐败的唯一路径,从而推高了土地的出让价格,并刺激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而地王的频出让中央政府不断的出台打压房价的措施,甚至不惜用行政的限购手段、约谈手段。但是却始终不肯调整出让制度,宁愿限房价而竞地价也绝不肯限地价而竞房价。所以须完善土地管理制度,规范市场行为,最大限度的弥补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的先天缺陷,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