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伊斯兰教传入临夏开始,临夏市区逐渐形成了以城墙为分界的"汉城回关"的居住格局。与其他地区相比,临夏的回族和汉族人口比例相当,同时临夏是中国回族伊斯兰教传播和发展的重镇之一。因此,从"城墙"着手分析临夏当地回族和汉族人民日常的接触和相处可以看到临夏当地回汉民族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被称为“中国小麦加”的临夏.其回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研究临夏回族的文化,可以较深入地了解回族的生活状况、思想状况和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3.
临夏:回首“民营”路鲁显敏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历史悠久,是古丝绸之路的南道,历史上有名的“茶马互市”,以商贸繁荣而闻名。近几年,临夏以开放市场、搞活流通为突破口,放手发展个体、私营、股份制等民营经济,成效非凡。临夏人多地少...  相似文献   

4.
俗称中国“小麦加’的河州,即当今的临夏地区,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所在地。回回民族居于甘肃大约始于元代之戍边屯田,历经明,清两代,形成定居区域。现有人口957 200余人(1982年)。临夏回族自治州有回族人口约485 366人,占全省回族人口总数之80%。 在临夏砖雕的艺术活动中,回族工匠的砖雕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构成建筑装饰艺术中别具特色的,部分。根据较多、较完整而集中表现这种独特风格的现存近代实体——临夏大拱北清真寺、东公馆(军阀马步青当年官邸)等处砖雕艺术,结合其它建筑物——居民住宅,汉、藏族庙宇观庵处之实物相比较,临夏回族砖雕工匠们的这种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心理和艺术情趣是相当明显的。本期封二、封三所刊砖雕作品即取自大拱北清真寺建筑群中的有关部分。可以看出:砖雕多用于影壁,障壁、门楼、卷门、山花、墀头和脊饰之上。从画面看,多取材于松柏、荷花、牡丹等草木花卉、几何纹样以及仙鹤、梅鹿(不在清真寺,多在宅院)等。大拱北清真寺内砖雕作品有《石榴双喜图》、《泰山日出图》和《碧波荷花图》等等。据调查这些作品多出于回族民间工艺名家周声普及其门人之手。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临夏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艰苦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5年全州完成生产总值56.23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8.28倍,在“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其它各项主要指标也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但与兄弟市(州)横向比较,我们就不能不正视落后的严峻现实,必须实事求是地审视临夏的发展状况,从全省看临夏,从全国30个自治州看临夏,对临夏所处的位置作出正确的判断,找准差距,分析原因,扬长避短,加快发展,争取用较短的时间缩小差距,提升位次。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个回、汉、东乡、保安、撒拉、土、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回、东乡、保安、撒拉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人口87万多,占全州总人口的53%以上。陇原古城临夏市是临夏回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市区南关的八坊是临夏回族的主要聚居地之——。这里商业繁华,清真寺林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小麦加”或“中国的麦加”即指这里而言。从1985年起,笔者就八坊清真寺的修建历史、建筑特色及宗教活动等情况,走访了一些回族老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查阅了有关资料,现概述于后,错误和遗漏之处请知情者补正。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临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提出了今后发展思路,分析了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给出了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临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提出了今后发展思路,分析了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给出了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河州花儿     
“花儿”作为一种民歌在甘、青、宁、新四省区各族劳动人民中间广为流传。河州花儿不同于洮民花儿,它的语言结构和临夏话的结构完全相同。如果不了解临夏话的语法结构  相似文献   

10.
1983年夏,胡耀邦同志视察大西北,专程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看望各族群众,和他们共商发展临夏经济的大计,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两年过去了,临夏州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年元月份,临夏向总书记汇报了他们的成就和做法。耀邦同志在接到信的当天,就作了批示:“看来他们干得确实不错。思想解放,路数清楚,作风踏实,就能不断开拓前进。”“反弹琵琶”杨柳春战略转移全盘活四月的临夏,桃红草绿。这古丝道上的河州,“反弹琵琶”弹出了杨柳春。临夏人多地少,人均一亩六分田,其他资源也不多,工业基础很差,缺资金,缺人才。人们为摆脱困  相似文献   

11.
西夏开国人口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认真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对西夏开国人口作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考察和论述 ,认为由于史料采信等原因 ,以往研究与历史事实多有出入 ,存在不少问题。文章进而指出 ,特定的历史与地理条件决定了西夏自建国伊始即是一个“土地有限 ,人民有数”的地方性民族割据政权 ,其开国兵力不过 30余万 ,人口总数则仅及百万  相似文献   

12.
西夏虽然和宋、辽、金抗衡鼎立约二百年之久,但目前留存下来的西夏契约档案寥寥无几。作者认为根据已经公开发表的《天盛二十二年卖地文契》、《天庆间典当文契》等几件契约档案的介绍,就能比较详细地了解西夏的自然经济状况和西夏的剥削情形。  相似文献   

13.
试论伊斯兰教在西夏的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时期,境内活动有不少阿拉伯人,西夏和阿拉伯世界有正常的政治、经贸交往。阿拉伯人将伊斯兰教传入西夏,马可波罗所见西夏末期伊斯兰教的流传情况,正是最好的说明,只不过伊斯兰教在西夏的影响远远不及佛、道二教。  相似文献   

14.
西夏早在立国之初,儒学就有一定的发展,经元昊、谅祚、秉常几代发展,到乾顺和仁孝时,进入兴盛时期,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校的设立为西夏培养了大量人才。西夏把佛教作为国教加以提倡和崇信,但崇佛并不排儒,二者并行不悖。此时的儒释关系已不是以往历代上彼此间的斗争和儒学排斥佛教的关系,它们更趋于融合和协调。西夏利用儒、释这两大精神支柱共同维护着它的统治。  相似文献   

15.
民族关系史中华夏文化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华夏文化的定位问题,谈了相关的三个方面内容:(一)从华夏族群认同的产生和依据,可知华夏文化一开始就只把自己定位为中国疆域内各种文化中的一种;(二)汉语文献往往以华夏文化体系为本位来表达和解读他族文化,与其实际可能有一定差异;(三)安史之乱以后,非汉民族群体在中国的主导地位使华夏文化的价值如何体现成为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6.
大度民寺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度民寺是西夏京畿的一所皇家寺院 ,今天宁夏银川市郊的高台寺遗址可能和它有关。在西夏仁宗执政的乾年间 ,这所寺院中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兼习 ,党项国师与吐蕃国师并存 ,可以视为 12世纪末期西夏佛教状况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西夏番学不译九经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校理西夏人对中原儒家经典的异译,并分析有关史料记载,指出西夏王廷虽然口头上在国内倡导儒学,但并未真正把儒家经典列为番学的必修课程,王廷没有组织过九经的翻译,番学出身的文臣也不研读九经。西夏人对中原儒学没有表现出像对藏传佛教那样的热情。  相似文献   

18.
元初是一个政治格局与民族关系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当时在北方汉族儒士之中,少数人固守夷夏之辨观念,坚持不与蒙古政权合作的态度;多数人则从民族关系变动导致的政治现实出发,对于时势动向有着较为自觉和清醒的认识,能够通权达变,主张用夏变夷,并积极投身于元初的政治实践,大力推行汉法,从而对促进民族融合与推动元朝历史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西夏牧业经济若干要素的考察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西夏时期干旱、寒冷的气候,草原、荒漠的植被,对其牧业经济若干要素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察。兹认为农牧并存以牧为主是其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且畜牧业因一向在夏国经济中占重要地位而倍受其统治者的重视。然而这种自然规定和人类选择的统一性,愈来愈受到严重的挑战和破坏,并有愈演愈烈之势。籍此,作者在研究西夏牧业经济若干要素基础之上,对这种原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西夏服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西夏的服饰制度、西夏男女服饰及其特点。通过对西夏服饰与周边各民族服饰的比较 ,可以发现 ,西夏服饰在很大程度上已汉化。但是 ,党项族与契丹、女真、吐蕃同属游牧民族 ,共同的游牧文化心理 ,使他们之间的服饰有许多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