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20余年,社会处于转型期,一些大学生远没有树立健康的道德人格意识,发生了的触目惊心的事件,引起了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而,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加以重视,必须通过大学生自身的道德自律和外部社会环境的整治和优化,加强对社会转型期中的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转型期我国的道德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社会转型对原有道德规范的必然冲击、道德因果律的运动变化的角度,对现今我国的道德失范现象给出了自己的解读,认为未来道德的重建有赖于社会结构的总体重建,除了反思和转变道德的评价机制之外,必须加强制度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3.
1 当今中国是否面临“道德重建”的问题与任务?如若面临“道德重建”的问题与任务,那么它又是一种什么性质和意义上的“重建”问题和任务呢?这是我们探讨“道德重建”问题首先必须澄清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由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引出的“道德重建”问题与任务,概言之,也就是已有道德不能适应新的时代需要的问题和依据时代要求重新建立建构一种能满足需要的新型道德的任务.从这一意义上说,只要一个社会出现了新的道德需要,出现了已有道德不能适应或满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十年来经济发展之快已经成为世界公认之事实。但是伴随着现代化的变迁,却出现了严重的伦理道德失范危机,与之相应的是整个社会的脱序状态,以不道德为道德、以无秩序为秩序、以无规则为规则的痞子文化有成为社会主流的趋势。 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中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不可避免的阵痛。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是否会自然而然地重建道德和秩序?从学理和经验上来说并非如此顺理成章。文化价值和道德秩序的重建有其自身的内逻辑,就像它的失落一样,必须从其自身寻找问题。  相似文献   

5.
结合当下社会背景和环境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的必要性。地方高校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而广泛的主体,从地方高校特征看地方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利和必要因素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从大学生的特点和群体个性来展开如何铸牢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维度和方向,并提出明确的、科学的培育路径,包括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来开展培育工作和活动,使大学生了解、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民族意识,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进行公民道德建设,首先是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需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市场经济的求利原则容易诱发人们的拜金主义和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必须强化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和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作为公民道德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市场道德层面,还应强化一般的社会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7.
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将会给中国国内社会政策带来的影响,必须从全球范围内去探寻,尤其是在过去20年中导致中国国内社会政策转型的根源;然而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影响的扩大和加深,这又将给我国社会政策发展带来新的影响和挑战,面对这一切我们该如何应对?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在未来社会政策的发展模式上做出新的反应;在新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社会政策的研究及政府的政策行动都不得不突破国界,从国际和全球的层面上去理解中国社会政策中的问题,并在国际层面上采取相应的行动。  相似文献   

8.
团队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和融入社会的必备条件,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在社会多种价值观影响下,目前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已出现一定的偏激,集体意识淡漠,道德信仰缺失,享乐主义滋生,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就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对利益的过度追求削弱了人们的道德意识,导致各个领域出现了"道德滑坡""、道德缺失"等现象。摆脱当代社会的道德危机,必须重构中国当代道德价值观念。本文选取当代道德价值观念中的道德基点、道德主题、道德旨归等几方面的内容来分析,从而达到重建现阶段道德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对当代中国信仰重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锐 《理论界》2010,(6):87-90
当代中国处于经济、社会、政治的转型时期,"信仰危机"问题已经显露,信仰的重建在当前成为了一项迫切紧要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是当代中国是唯一正确可行的选择,我们在重建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重重困难和阻力。本文从澄清信仰的含义入手,着重分析了信仰重建的三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建的现实路径和方法的选择、如何处理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的关系以及怎样看待信仰和政治的关系。得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中国是必须重建、能够重建、以及需要经过长时间、多方面、高投入的努力才可以重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既是整个中国社会精神生活的缩影,同时又是影响中国今后精神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精神生活层面的缺陷.如何看待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问题,文章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隐忧"在当代中国社会引发出一些道德难题。功利与价值关系的矛盾,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失衡,公平与平等关系间的不协调以及国人道德观中出现的"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与主体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依据儒家道德学说对"现代性隐忧"进行化解,存在较大可能性。但传统与现实间的张力又促使儒家道德学说必须进行体系重建。重新诠释道德范畴内涵,将"德得相通"原理与和谐社会建立相联系,在新的意义层面托举"内圣外王",显然是体系重建中一个较佳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先秦法家的道德思想将重建社会理想秩序的希望寄托在国君身上;深知“信”的作用,把“信”作为治国的基础;已经感受到人民的力量;为了高尚的目的,有时可以不择手段等特点。从现在来看,我们不宜过度美化他们的成就;中国政治家对中国法律的忠诚不仅应是其最重要的政治品德,也是其基本的道德操守;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道德、风俗的培育;必须以正确贯彻“以人为本”思想为最高政治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失范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道德失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的行为道德失范,它同时也是人的网络道德走向偏差的一种类型。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诸多策略选择必须围绕个体大学生和群体大学生两个层面展开,具体策略表现为强化技术设置、注重个体建设、延伸高校引导、规范网络法律的警示与制裁功能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诚信是道德的根本所在,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表现,大学生群体的诚信缺失问题不仅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率先解决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思想道德建设和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重点问题。造成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着重从社会层面、文化层面、教育层面、家庭层面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加以分析,并在加强正面宣传、教育者以身作则及开展实践活动等几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基于安徽省5所高校1 561个大学生样本调研数据,分析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发展现状,发现当代大学生网络主流意识坚定、网络道德意识明确、网络道德情感积极、网络道德理想崇高,但也存在着网络道德价值取向多重失衡、网络道德规范知识缺乏、对网络不道德行为评价宽容失准、网络道德意志脆而不坚、网络道德心理焦虑冲突、网络不道德行为时有发生等问题。文章从学校教育、家庭管理、朋辈感染、社会影响等四个方面探讨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发展的外在因素,从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社会性和批判性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校德育必须应对社会全面转型与多元化价值并存、道德相对主义与“去道德化”盛行、信息多样化与负面大众文化等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能力就成为高校德育的当务之急。高校在培养当代大学生道德能力的过程中,应确立基本原则、寻求有效路径,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行动者”,凭借自身的道德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新出现的道德问题,自觉担负起构建道德中国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8.
杨义凤 《兰州学刊》2013,(7):155-158
学界关于如何增强社会信任的做法长久以来存在争论,或者主张从制度的层面加强信任建设,或者认为应从道德约束的层面进行。但是,在这两种建构观的作用下,目前信任危机依然严重。如何突破?科尔曼和格兰诺维特分别提出了信任产生于人际互动的观点,给予我们启发。但人际互动中的信任毕竟是在微观层面,它能否扩展到宏观层面值得反思。如仅停留在微观层面,其发挥的作用无异于道德约束。而在转换成功的地方,则类似于哈耶克所说的"扩展秩序",将大大提高整个社会的信任水平。文章即是基于以上立意对信任建设进行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弥漫的道义缺失、道德沦丧的现状,与我们文化传统及语言传统是紧密相关的。要改变我们的道德现状,就必须借助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对我们的文化做出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望走出目前的道德危机,重建我们的价值观与信仰。  相似文献   

20.
李凯  秦在东 《中州学刊》2005,21(5):123-126
依法治国必须依靠法律的最终实现来完成,而只有符合社会基本道德的良法才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进而推动人们对法律的遵从.在道德失范的情形下,道德就无法对法律的实现给予支持.从中国传统的道德与法律关系问题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必须对我国现实分裂的道德予以重构,强调道德分层化、官德法制化、民德社会化和法德和谐化.惟此,才能推动我国法律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