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爱情,一个美丽而耐人寻味的字眼。提到它,每一位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都会为之神往不已。在文学中,它又像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让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增添光彩。无论是罗密欧、朱丽叶,还是贾宝玉、林黛玉,都充满了恒久的艺术魅力,激荡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的心灵。无怪乎古往今来多少人感叹:“问世问,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引无数人为之呼唤、歌唱、欢呼与赞叹。爱情,作为人类情感中最复杂、最微妙的一种,成为人类生命中最绚烂的花朵,成了文学艺术曼妙的曲线和流动的韵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爱情在每一时刻都能闪耀出神性的光芒。没有爱情,人的生命没有了色彩,文学也没了生机与活力。没有爱情的世界更是暗淡如夜,简直令人无法想象。  相似文献   

2.
生命叙事把对人类肉身生存境况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境界的精神追求;它描述生命从物质到精神的孕育、产生、冲突、升腾的变化过程,是在对生命现实反思基础上的想像和升华。生命叙事的起点及归宿都是对蓬勃的生命状态的渴望和追求,它把叩问人类心灵的意义、建构理想的生命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3.
爱情,作为人类一种高尚、珍贵的感情,是“自从人类以来就存在的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恩格斯语)。用诗歌来表达爱情,几乎和爱情本身一样古老。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十五《国风》,那些以恋爱、婚姻、家庭为主题的民歌,就是我国古代人民用诗歌表达爱情的典范.它热烈、纯朴、大胆而真率地描写恋爱过程中我们民族特有的心理状态和以爱为中心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关系,委婉而执著地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4.
生命叙事是以生命为主体的叙事,它把对肉身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的精神境界。生命叙事是对生命现实的反思,它把叩问人类心灵的意义、慰藉和照耀人类的心灵作为自己的使命。生命叙事既要切入个体的生命体验、又要超越个体的生命体验,其最终的目标是催发、振奋人的蓬勃强健的生命力量。生命叙事应该成为作为“人学”的小说最基本、最重要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5.
艺术是创造。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艺术为人类展现了一重新的天地。它不仅美化了人的生活,而且美化了人类本身。艺术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审美之途,感悟人生生命意蕴之所在,从而走向“诗意的人生”。民间艺术尤其如此,它是人的生命意义赋予的活动,是人类生命意蕴的拓展。在这个意义上寻求“鱼姑娘”型故事的意义及其感性审美生成的奥秘,应该说,是我们民间文艺工作者必得领有的使命。“鱼姑娘”型故事,是我国各族人民中普遍流传的众多美丽的爱情童话故事之一。民间童话中的爱情故事,常以一个普通的小伙子同一位具有神奇特征的女…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人类生命存在的符号形式之一。它构成璀灿斑斓、富有神奇艺术魅力而超越时空的人文景观。文章主要从呈示人类生存状态、体验个体生存心理、思考人生命运价值三个层面,来观照中国古代诗歌对人类生存、生命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帕斯的《双重火焰》和布宁的《阴暗的林荫道》在表现爱欲及爱情时皆涉及到与宗教、自然和人类终极目标的内在联系,从而使这两部不同时代的作品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一如帕斯看见了爱情的两面性一样,布宁在表现了相爱的主人公的种种精神和肉体磨难甚至死亡之后,仍旧在其爱情诗篇中高扬着一个贯穿始终的信念:“世上没有不幸的爱情。”对二者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作为具体美的爱情对个体有意义,而作为绝对美的爱情则对人类及其拯救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伤逝》是鲁迅的一篇意蕴丰赡、晦涩难懂的爱情小说。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不仅来自社会环境和经济因素等外部压力,也源自他们精神世界中无法摆脱的自欺意识。这种意识既体现在他们对待生活和爱情的态度上,也隐现在其强烈的自我意识中。在两性关系中,子君试图用自欺的方式挽留爱情,涓生则在自欺中选择逃避子君的逼促。当涓生勇于面对真实、逃离自欺后,子君的悲剧性结局让他重新回到了自欺的状态,他带着悔恨和悲哀反思自己的真诚。《伤逝》中所表现的自欺意识和复杂人格,是鲁迅丰富复杂的思想和内心世界的间接折射,体现出他对人类普遍生命状态的揭示和对人的存在困境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9.
文志鹏 《老友》2010,(5):45-45
法国作家大仲马说:"爱情激荡着活跃的情绪,它可以使死亡的心复活……"的确,爱情是生命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最珍贵、最深沉的情感。人到老年身患疾病时,更需要相濡以沫的老伴将纯真的爱化为体贴的关心。儿女们长大成人,有自己的事业和小家,不是他们没有孝敬父母之心,而是没有孝敬父母之时。古语曰:忠孝难两全。  相似文献   

10.
稳定统一的道德标准不复存在,现代人类将重新审视自我的生存处境。文章从3个方面阐释了小说《拉维尔斯坦》的伦理命题:相对主义导致是非观模糊;代表至善至美爱情的厄洛斯成为永恒的缺憾,人与人由彼此需要变成彼此排斥;生命的尊严体现在无畏死也不惧生。道德观左右了爱情的性质和对待生命的态度,重拾信仰才能完成人类的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11.
论高校思想教育隐性艺术化的方法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要将思想教育融入日常管理,使之从课堂教育走向生活引导;融入具体人文关怀,使之从理论说教走向真情感化;融入心理健康辅导,使之从外部灌输走向心理疏导;融入现代网络技术,使之从直面教育走向隐形牵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使之从理论宣传走向氛围熏陶;融入各种实践活动,使之从理论学习走向实践锻炼;融入各门学科教学,使之从单向着力走向多维合力,才能解决传统思想教育显性有余而隐性不足的问题,进而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大学永续发展原则论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学实现永续发展必须遵循四项原则:(一)必须坚持文化属性。大学是文化单位,必须定位在文化之中,守护和创新人类文化,实施文化管理;(二)必须坚持教学为本。大学是教育机构,必须把培养人才作为中心任务,明确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三)必须坚持学术服务。大学是社会组织,必须通过服务社会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服务社会;(四)必须坚持自我主导。大学是独立个体,必须追求大学理想,延伸管理边界,促进大学经营。  相似文献   

13.
谭恩美小说中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作为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小说中重要的意象和写作背景,具有两面性.其既是造成母女关系紧张和痛苦的根源,又是建构母女融洽关系的纽带;既是剥夺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父权制话语,又是赋予华裔女性种族话语权的叙事策略;既是作者借以救赎华裔灵魂的"圣杯",又是作者隐匿的东方主义心态的折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大特征主要表现为:从逻辑起点看——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立足点看——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从精髓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从发展脉络看——继承性与创新性;从价值目标看——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演进方式看——动态演进;从本质看——以人为本;从整体结构看——完整性、科学性;从基本动力看——改革开放;从实践的主要途径看——党的领导下的科学发展、和谐共建。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的科学理念应当是:既需要模式,更必须创新,同时注重个性;既重真情实感,又重想象联想;既提高语言素质,又发展思维能力;既讲实用性,又讲人文性;既激发兴趣,又磨炼意志.  相似文献   

16.
月亮在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作品中通常用来象征贞洁、辉煌、忠贞不渝、美丽、爱情。另一方面它也有许多的贬义,如它有圆缺盈亏,它暗淡丑陋,它使人和动物情绪波动,它跟坏人也有联系,它靠反射太阳的光芒而发光,它冰冷,月蚀是不祥的预兆,月亮还是一个会惩罚、报复人的形象。此外,中西方文学中还有许多与月亮有关的比喻也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17.
乌兰牧骑自成立以来,就以“演出、宣传、辅导、服务”作为主要职能,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侧重点有所不同。1957-1977年,以政治宣传和文化服务为核心,1978-1996年,突出以服务经济建设为核心,1997-2016年,回归文化服务为核心,2017年至今,进入“乌兰牧骑+”模式。  相似文献   

18.
谈军工文化先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工文化之所以先进,根本上在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于它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推动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于它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核心价值观,符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于它的创新性,符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于它振奋了民族精神、培育了社会主义新人;在于它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在于它引领和推动了国防工业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当代世界和中国的深刻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处于自我革命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面向世界,大胆吸取当代西方文明成果;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关注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提出的时代课题;要认真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继承和弘扬中国哲学的精华;要大胆创新,形成诸多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20.
电子传媒技术对人性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电传技术必将成为支撑整个世界的新的物质基础,它正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新的人性:首先,网络技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诱发、释放出了人的本能;其二,网络使一此人变得孤独、冷漠;第三,网络将造就新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充满激情的“神话人性”;其四,网络世界将会使人性中的激情与理性发生严重的分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