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四字格成语的声调搭配形式具有对称性特征,根据现代汉语语音划分平仄的理论可予以分类统计。分类统计表明: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是最主要的声调组合方式,其余多是上述形式的变式,合律型和变式型占绝大多数,拗者仅占少数。实验结果表明:(一)按平仄区别不同声调搭配形式有一定理据性,但同一种平仄搭配形式,具体内容因声调组合而异,所以在随机和分类两种呈现条件下对认知的影响都没有显著差异;(二)分类呈现总的来说对记忆和保持的影响比随机呈现大,说明每一种搭配形式都有规律性;(三)规律和变异乃对立统一体,规律中加上变异才显出语言的节奏,所以完全和谐型成语中镜影型和旋转镜影型以及重复型虽占很大的比例,但仍有很大的变异性。  相似文献   

2.
近体诗成于初唐,学界早有定论。但近体诗格律的核心——声律(即平仄律)的源和流似还未被深入地研究过,人们只一般地认为它源于齐梁格律诗。本文拟对此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是我国古典近体诗歌的基本要求,也是形成诗歌语言“整饬”特点的重要原因。从意义节奏和韵律节奏的对称、句式特点以及虚词使用等语言的三个方面对孟浩然199首近体诗进行穷尽性研究,发现孟涪然近体诗在语言形式上并不完全呈现“整饬”的特点,而是“整饬”之中蕴含着“疏淡”之羡,从而证明固定句数和字数,讲求押韵和平仄并不是形成近体诗歌语言特点的全部依据,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的对称、句式特点以及虚词使用情况也是形成诗歌语言特点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作为元白诗派的代表人物,创造了半格诗这一新的诗体,融合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格律规范于一体。就字数而言,半格诗不受字数限制,多用12句、16句、20句等句数类型;就平仄而言,合律诗句和不合律诗句同时存在且比重大致持平,多用粘对律和拗救;就用韵而言,其韵式分为一韵到底、邻韵互押和中途换韵三种,平声韵部使用频率较高;就对仗而言,主要分为律诗的工对、古体诗的对仗和无对仗等三种类型。其规制介于古体诗和近体诗之间,别具一格,"似古非古,似律非律",为古典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诗词作为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它的语法结构必须基本遵循民族语言的共同规律。但诗词语法又有不同于散文的特点,因为诗词的语言要更加精炼,要受到格律的限制,它不如散文那样自由,许多时候不能不在一般语法规律的制约下,依格律的需要而加以省减、变化。词跟诗,特别是近体诗,格律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语法也大体相同。然而近体诗每句字数固定不变,不是五字句便是七字句。词则由一字句到十一字句均有,一个较复杂的句子  相似文献   

6.
英汉演说辞的节奏主要从语音和语义两个层面呈现。英语的演说轻音重音、元音辅音交错分布,头韵反复出现;汉语则通过平仄交错、音节控制形成节拍音顿。英汉都通过变换句式、使用排比结构来构建节奏。但英语排比则包孕式地不断延伸,形成层次分明的节奏群;汉语则用单字词、双字词、四字成语来凸显节奏的变化。英语的节奏呈环扣式,多层面呈枝丫状拓展,正好与英语段落的发展规律吻合;汉语的节奏呈并列式,铺展性地延伸,相互之间互不从属,互不包孕,正好与汉语段落的发展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7.
英汉演说辞的节奏主要从语音和语义两个层面呈现。英语的演说轻音重音、元音辅音交错分布,头韵反复出现;汉语则通过平仄交错、音节控制形成节拍音顿。英汉都通过变换句式、使用排比结构来构建节奏。但英语排比则包孕式地不断延伸,形成层次分明的节奏群;汉语则用单字词、双字词、四字成语来凸显节奏的变化。英语的节奏呈环扣式,多层面呈枝丫状拓展,正好与英语段落的发展规律吻合;汉语的节奏呈并列式,铺展性地延伸,相互之间互不从属,互不包孕,正好与汉语段落的发展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8.
徐远水 《老友》2013,(10):49-49
齐梁时代,音韵学家发现了"四声",作诗开始讲究平仄。到了唐代,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这就是所谓的"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或"古风";唐以后的诗,尽管是五言、七言的四句或八句,如果不合格律,仍然只能称古体诗或杂诗。格律诗有这样一些特点:①每首四联八句。五字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古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用古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既传承和发展了古诗词的文化意蕴,又丰富了我国艺术歌曲的文学内涵。古诗词是讲究韵律美的文学,它的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节奏鲜明,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字的平仄和音高走向与旋律的走向相呼应,而诗句的平仄押韵又是歌曲节奏的创作依据;经典的艺术歌曲,旋律与歌词相结合所营造出来的意境,能使歌者与听众产生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论永明体的格律诗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永明体可简称永体,诞于南朝齐齐武帝永明年 间(483~494)。是时,汉字四声平、上、去、入首创,随后以沈约、谢月兆、王融为代表的诗人群,将平声作格律平(—),上、去、入三声作格律仄(|),平仄声节(单声或双声的)交错便构成平仄声律句,而率先用于五言诗的创作,那时 世呼“永明体”。逮至初唐高宗朝(650~684)作为科举考试试题的近体诗兴起,便称永体为 古体,近体为“律诗”,至今1300余年矣!后人皆信不疑。然而这却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本文 从永体与近体的详细比较中得出,近体实际上是永体分类中的一类,是经初唐严格化了的“ 粘式”永体诗。结论:永体是近体的母体,永体与近体、词体、曲体应同属格律诗,约1300 年的诗体结论当予以反转。  相似文献   

11.
继承创新失误──毛泽东词平仄律分析曹文安一今人作词总是要依靠词谱的.即使不回阅、使用词谱,而依熟读的名作填写,报名作也是据由词港产生的.此所谓“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传声填词”之说.但就历史状况言.词谱当后于词而问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相似文献   

12.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它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排律三种形式。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诗。由于格律的要求,近体诗的语言比古体诗更为凝炼,它的句子整齐,字数有限,讲求平仄押韵。为了在有限的字句中充分地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就常常采取一些特殊的语言形式,而紧缩句的运用,正是诗人们为增加语言的密度、扩大诗的容量所采取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许多人对近代的语言形式缺乏科学的了解,尤其是对大量出现的紧缩句的结构特点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所以在阅读、鉴赏、研究近体诗时就遇到了许多困难,出现了不少问题,甚至造成一些错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试将近体诗中的紧缩句进行一下分析、探讨,有不当之处,望  相似文献   

13.
《南都学坛》2016,(2):48-55
杜甫五律的声律体制是:严守声律三项规则,即全诗由律句(正格律句或变格律句)构成、一联中两句声调对立、邻联声调相粘;完全由正格律句组成者共计283首,占总数的45%,其余则由正格律句和变格律句混合组成;其变格律句有三种类型,在创作中起到重要作用;使用四种平仄格式,而以首句仄起仄收式(458首)为主。其韵律体制是:押韵严格依照平水韵,总计625首中仅有一首出韵;使用韵部广泛,覆盖了平水韵28个平声韵部;大量使用宽韵,以便于表意抒情,拒绝在押韵上争奇斗险。其对仗体制是:对仗规则的严密化;对仗数量的富态化;对仗种类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4.
词是继诗经、楚辞、乐府、律绝近体诗之后,发展繁荣为“一代之文学”的诗歌样式。其产生、发展、繁荣与衰落的过程,其种种艺术特征、美学情趣乃至其种种局限,无不与声韵和音律密切相关。正如詹安泰《词学通论》云:“声韵、音律,剖析纂严,首当细讲。此而不明,虽穷极繁富,于斯道犹门外汉也。”然常见词学诸作每每斤斤于平仄辞藻、长短调谱。若涉及音律,则或语焉惝恍,避重就轻,或竟视而不见。殊不知词的生命,乃建筑在唐宋二代音乐基础之上。舍此而论词,纵细剖严析,终不过是鉴赏文辞。即不入音乐之“虎穴”,终不得词中三味之“虎子”。本文不揣浅陋,试从音乐角度阐释词与音乐细密融合的诸方面问题,以就正于方家。所谓词与音乐融合,是指词的内在音乐(平仄声韵)和外在音乐(官商角徵羽旋律)完美和谐地结合。我国古代对声韵与音乐每每语焉不详,遂使后人误解,常常张冠李戴。如詹安泰先生《词学研究·论声韵》引《宋稗类钞》云:  相似文献   

15.
李贺反格律辨?——驳李贺诗研究中一种“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贺诗反格律的论点,几被研究家视作定论。本文通过运用诗歌理论,及对李贺诗的具体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楚辞、乐府、齐梁体、近体诗是李贺诗的艺术渊源。李贺写了六十五首近体诗,其中七律一首,五律十三首,五排七首,五绝二十六首,七绝十八首;其所作近体诗占其诗全部的比例不小;在其非近体诗中还出现了律句、律联和平仄相粘等格律现象。所以说李贺不是反格律的诗人,认为李贺诗反格律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敦煌献已经普遍使用“曲子”概念,它们所指的新兴的长短句的律化歌词,唐末五代人深感“曲”与“曲子”本为“乐曲”,若借指新体歌词,则不免使概念混淆,因而试图准确地称之为“曲子词”,来表明它是特为新兴产乐而谱定的歌词,曲子词是已经律化的词体,是律词,与近体诗,声诗和佛曲无关,“曲子词”为唐五代人自己的新创概念,它既能充分体现这一新兴音乐学的体性特征,又能适应时人和今人的运用习惯,所以说是比较科学的,这种承前启后的称备用。既能恰切地表明词体发展特定渊源,脉络,又能准确揭示出敦煌献所保留批评家一音乐学形式固有的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倚声"论唐宋词体之形成与初步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不同于诗,属"倚声"而作、合乐而歌的韵文体格.词所倚之声,最初是唐俗乐歌曲,其文体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深受曲体结构约束.唐五代文人制词注重"倚声"谐唱,然依创作惯性引近体诗律为句,为词体"律化"发轫.北宋以来,文人词创作在"倚声"与"依律"之间各有取舍."倚声"家沿续唐五代制词谐唱之传统,又复增衍"慢"体与前代令曲并称;"依律"者"以诗为词",导致"词"与"俗乐"分离,重拾"正声"以配"雅词".  相似文献   

18.
<正> 近体诗的格律(平仄粘对、用韵、对仗等)必须革新,也能够革新,这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如何具体进行改革,首先当从何处下手?本文拟谈一点个人管见,以就教于诸吟长方家。目前,大多数人主张近体诗格律的改革应先从诗韵改起,这种以诗韵为格律改革突破口的看法,应该说是很有见地的。但具体怎样改法却有不同意见,其中有一种意见主张改用十三辙的办法,或使用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押韵。持这种意见的人当以姜书阁教授为代表。  相似文献   

19.
律词辨正     
"律词"是近年词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其主要特征是同调之词定格定律,包括词有定章、章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等。从词体的全部构成要素与历史形态来看,并不存在普遍和绝对意义上的词律。作为文本特征的一种归纳与建构,"律"是诗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文体规范的必然要求。律词有其特定的构成要素、形成原因、适用范围与文体功能,是词乐分离之后对词体的一种重新界定。"律词"说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对词的文本特征与历史形态的认识,但不能将"律"视为词之为词的本质特征,更不能用律词指称所有词体。  相似文献   

20.
《南都学坛》2017,(1):48-56
杜甫七律的声律体制是:1.确立四种正格律句和三种变格律句,其首创丁卯句法对后世影响深远;2.正体七律(全诗由正格律句或由正格律句加变格律句构成,且粘对无误)共计117首,占总数(151首)的77%;3.拗体七律34首,有四种类型:局部失粘、首联或首句非律句、对仗使用非律句、全诗多用拗句仅保留中间两联词性相对,皆事出有因;4.失律度为23%,低于初唐的39%,盛唐的27%,为七律声律定型于大历时期起到重要作用;5.使用四种平仄格式,主次合度。其韵律体制是:1.严格依照《唐韵》押韵,仅有1首出韵;2.限押平声韵;3.以首句入韵为主要格式,共115首,占总数的76%;4.使用韵部覆盖面大,而以使用宽韵为主,亦有所偏好。其对仗体制是:1.对仗规则严密,杜绝一联中重复用字;2.对仗数量超出额度;3.对仗种类多样,追求工整,最先将"狭义当句对"引入七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