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成功地运用色彩是毛泽东诗词重要的艺术成就之一,也是构成毛泽东审美理想的一个有机部分。本文就毛泽东诗词运用色彩的手法、特色和成就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2.
关四平  陈默 《求是学刊》2003,30(5):101-105
《三国志演义》是一部史诗性的悲剧作品,书中各色人物的悲情倾泻,既加重了作品的悲剧氛围,又冲刷掉了他们身上的神性光环或鬼域色彩,显露出活生生的"人"的鲜明个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书中人物悲情与认识内容此呼彼应,珠联璧合;人物悲情与道德观念表里互衬、水乳交融;人物悲情与悲剧题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等诸多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具有典范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鲁迅文学史思想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潘亚 《学术交流》2004,1(1):148-151
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深刻而独特,以1927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以天才主义为核心,具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后期努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规律研究文学史,注重对文学史自身发展规律的探寻,敢于冲破儒家正统观念,在文学史研究中贯穿强烈而深刻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现代意识,重视作品的艺术审美研究。在文学史研究方法上将中国传统学术方法与西方现代研究方法相结合。这一切均对我国新世纪的文学史理论与学科建设具有深刻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试论蒋捷词的忧患意识和隐逸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进军 《学术交流》2003,(9):147-150
蒋捷的词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纵观前期,面对山河破碎,他在个人与社会的观照中,抒发了对现实的忧患意识,反映在词的风格上,显得沉郁、豪放。进入后期,蒋捷逐渐平息了胸中燃烧的怒火,冷静地面对现实,思索人生。他之所以能在山水风景以及闲适生活中获得超脱的快感,能够淡泊欢哀、遗世独立,词中流露出隐逸意识,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选择。由此,词风亦变得雅淡自然,平和闲适。  相似文献   

5.
许地山小说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庆华 《学术交流》2004,(1):152-155
宗教色彩是许地山小说最具魅力的个性特征,在前期小说中,宗教色彩的表现是直白浅露,一目了然的,主要通过作品有关情节的形象化展示及画龙点睛式的篇末垂教两种方式来宣示宗教意识。在后期小说中,宗教色彩依然客观存在,但表现得相当隐秘,几近于无,只有细心品味方可看出个中三昧。  相似文献   

6.
“人格”是个心理学概念,指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爱好、兴趣、习惯等心理特征的总和。所谓悲剧审美人格,即是指个人在悲剧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爱好、兴趣、习惯等心理特征。 任何悲剧理论都是对一定悲剧创作实践的总结和概括;而任何悲剧创作又是受观众以及作者本人的审美人格制约的;透过某一悲剧理论,可以窥见相应时代悲剧审美人格的状况.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悲剧理论的集大成者.集中地表达了他的悲剧理论的《诗学》,被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为“第一篇是重要的美学论文”,这不仅是因为它的概念在欧洲…  相似文献   

7.
马跃 《学术交流》2003,(11):156-159
柳永其人其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是一抹鲜亮的色彩,他的情感经历与心灵体验都漫润在他的词中,特别是他的恋情词中。在官场上,他是一个失意者;在情场上,却又是一个“幸运儿”。他重情而又痴情,因而他的词作多抒写男女之情的深挚婉曲。官场失意的辛酸与对恋情的痴迷,构成了柳永带有某种悲剧美的恋情词。因此,对柳永的情感世界与心路历程进行审美阐释,对认识和把握柳词十分有意义和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包建强 《社科纵横》2004,19(6):125-126
张惠言的词学思想具有严密的体系 ,主要体现为尊体理论、审美理论、正变理论。张惠言的选本、评点、创作等不仅是对自己词学理论的实践 ,而且是对理论的补充与扩展 ,也是他词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张惠言的词学思想以审美为基点  相似文献   

9.
张新民 《学术交流》2007,(1):171-173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典范。从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融合的角度出发,分析《雷雨》在借鉴古希腊的悲剧命运观念和审美模式并与我国的悲剧艺术相结合以表现人物的悲剧,成功地塑造以命运悲剧为主要类型的侍萍的悲剧形象和以性格悲剧类型为主要类型的蘩漪的悲剧形象,揭示其对中西方悲剧艺术的吸收、融合所表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并探讨形成人物悲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霍尔顿:一位震撼人心的悲剧人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宏 《学术交流》2006,6(2):178-18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形象,在学术界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形象。这位十六岁的少年以其真诚、善良、勇敢等审美特质,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为此,他身上体现出的失败、寂寞、无助乃至死亡等因素,就闪现出悲剧美的光彩,这一形象也就具有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11.
高岗,中共党史上一位带有悲剧色彩的传奇人物。他是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曾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新中国建立后他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死后,他是“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主角,被开除党籍。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诗词,其意蕴博大繁富,其表现手法多彩恰切,其文化气脉贯通古今。而佛、道精神的有机融会,更使诗词具有了一种迷离神秘的色彩。曹雪芹深知,作为创作,应该吸收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化精华,融会贯通,再铸新品。在《红楼梦》诗词中,他不但批判地继承了中国的孔孟文化、楚骚文化、唐宋文化、元明清文化等,而且吸收了宗教文化,如老庄文化、佛教文化等,使其诗词在意象上具有“《山海经》的浑沌苍茫,在章法上具有《易经》的无穷变幻,在风格上则如同《诗经》中原始民歌那样纯朴清新”①。特别是他对道家“无用无为”、“自私快…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来,有学者提出以意象或审美意象取代美作为美学元范畴,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查新华的美学元范畴论与朱志荣的审美意象论.查新华认为,以美为元范畴造成了美学范畴体系的混乱,他从词源学与美学研究对象入手,提出以意象取代美作为美学理论的元范畴,这对于美学范畴体系的深入研究具有探索性意义,但他对于约定俗成的美兼指核心范畴的美与狭义的优美的批评不能成立.也混淆了作为艺术类型的悲剧与审美效果的悲剧、美与艺术的界限.朱志荣认为审美意象就是美,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他试图以审美意象为核心构筑中国特色的审美理论,并通过超感性的审美方式将艺术与人生问题、生命意识结合起来,为艺术、审美与人生美学、生命美学架起了一座桥梁,但他混淆了文学艺术领域的意象与审美意义上的意象之间的界限.他们所犯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都没有注意到意象包含着感性形象层与价值判断层,前者构成文学艺术的逻辑起点与元范畴,后者才是美学的元范畴.  相似文献   

14.
樊力 《东西南北》2011,(13):61-63
再过三年,陈佩斯就六十岁了。时间跑得真快他离开大银幕14年,离开春晚13年。他是舞台上的喜剧之王,成就他的却是舞台下的种种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毓 《社科纵横》2004,19(6):122-123
本文分析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论述了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悲剧与史诗之比较所揭示的悲剧的审美内涵 ,阐释了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性的理解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以中国现代典范小说为文本探析了静态悲剧的三个审美特征:一、平凡、软弱的悲剧形象;二、隐性、平缓的悲剧冲突;三、抑郁、悲凉的悲剧美感。  相似文献   

17.
陈水云 《求是学刊》2014,41(6):127-133
桐乡汪氏是清代重要的词学世家。汪森是清初浙西词派的重要成员,在他周围还形成了一个以华及堂六客为代表的文人群体。他不但协助朱彝尊编成《词综》一书,而且对浙派词学理论的建设贡献极大,提出了尊词体和宗南宋的审美主张。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孙辈汪筠、汪孟、汪仲鈖等发展了他的词学思想,并促成了汪氏词人群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张美丽 《学术交流》2004,(3):147-149
韦庄是唐末五代一位诗词皆擅的大家,他一生的创作以入蜀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入蜀后主要从事词的创作。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首先它是在唐末五代"词代诗兴"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其次,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即词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创作环境和作家的创作心理、文化心态来说明。  相似文献   

19.
泰戈尔短篇小说中的抒情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戈尔以诗人著称于世,但其短篇小说也以超绝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在人类艺术的宝库中不断闪射出迷人的璀灿光芒。可以说,他既是优秀的抒情诗人,又是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可以名之为诗人小说。 泰戈尔的短篇小说,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后期、二十世纪前期的孟加拉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到这一社会的种种问题,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表现出鲜明的反封建主义进步倾向。泰戈尔把诗人的才华运用在短篇小说创作之中,形成了以浓郁的抒情性为主要特色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沈玄庐是五四前后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之一,由于后来叛党成为西山会议派的骨干分子,因此在中国现代史上湮没无闻。沈玄庐的经历十分曲折,他的思想十分复杂。他的政治经历是一个从前进到倒退,从革命到反革命,从起积极作用到起反动作用的曲折向下的过程。他的思想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混合,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与改良主义的杂揉。对他的事业中的功过是非,和他思想上的精糟瑕瑜,只能给以历史的全面的具体的分析和评价,不能以前期的功而掩盖后期的过,也不能以后期的过而抹煞前期的功。下面我们仅就沈玄庐思想的发展过程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