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曾令霞 《天府新论》2005,(6):109-113
一般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大众语文运动"是成功的.本文以重回文学历史现场的态度,通过史实的考证与分析,我们认为,相对于"五四"白话文而言,大众语是一种纯工具性的、单一而封闭的、反文学性的阶级话语,它剥离了"五四"文学的现代传统,回归到"载道的"古典文学传统,试图创造出另一个"新文学运动"范式.大众语在延续"五四"文学新传统,张扬文学现代性、以及进行复杂独特的文学实践等方面显露出思维的偏至,理论的激进、创作的粗浅等弊端,总体上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在于一是在处理传统与激进、阶级性与现代性关系上的失衡;二是理论倡导者与接受者没能实现兼顾与统一.  相似文献   

2.
在语言作为思想本体的层面上,现代白话与古代白话有质的区别。"五四"白话文学运动的发起者们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现代白话的现代思想性质,他们关于提倡白话和废除文言的理由并不具有根本性,他们是在语言工具的意义上发动新文学运动的,但却意外地导致了思想革命。"五四"白话文学运动从根本上不同于晚清白话文运动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众语文运动。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学运动既是文体形式革命与思想革命相连的艺术革命,也是写作者与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美学原则的革命,白话文写作者与接受者的审美意识的现代转化构成了"五四"白话文体追求现代性的重要视点.伴随着现代语言系统的建立,新文学的秩序也逐渐建立起来了.用白话文更加适合于表现现代生活,同时也深刻广泛地影响了整个民族的思维、言说方式.因此,"五四"白话文运动成为中国文化由古典形态走向现代形态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晚清白话文运动从白话理论的自觉和白话观念的演进、白话文学必将取代"古语之文学"的文学进化史观、现代白话书写的语言试验与奠基、现代白话文写作和白话文学创作的经验积累及文体试验、五四白话文运动领袖人物之陶铸与现代白话文作者之孕育、白话文(学)读者群体及接受环境之准备、文学内容革新方面的熏陶与影响、为白话文争得了至关重要的合法地位等方面,为五四白话文运动作了必要的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5.
高玉 《学术研究》2001,2(10):89-95
语言是胡适与学衡派分野的开始,也是其分歧的基础,他们在理论主张和文化实践上的歧异都可以从这里找寻根源.梅光迪坚守文言与胡适选择白话都基于对语言的某种误解,他们都是在语言工具论的层面上讨论五四白话文的,而五四白话本质上是一种新的语言体系,也是一种新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6.
赵黎明 《青海社会科学》2008,(5):127-131,152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启蒙运动,但也充满浓厚的"民粹"意味,白话文运动表现得比较典型:五四人认为民众语言最明白、活泼、精细,"知识阶级"语言最含混、死板、粗疏;大众文学最高明清新,"贵族文学"最愚蠢腐臭;语言文字改革上,民众是革新者,知识阶级是保守党;在价值判断上,只有民众的方言才是最有价值的语言。文学上,强调民间文艺是最真切、最精细、最自由的文艺形式,把民间文艺推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国语建设和新文学建设的出路在于到民间去,向民间文艺学习去。周作人当时对这些认识给予了及时的提醒。这种倾向对以后历次语文运动影响深远:大众语运动、民族形式讨论、延安整风等都从语言入手不断强化知识分子与民众的疏离感,强调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五四推崇"民粹"的片面做法对后来的语文运动和知识分子的改造运动消极影响不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刑法学界关于犯罪论体系变革大讨论的背后,是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之间的对立.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考虑,我国传统的犯罪论体系不同于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结构相对简单,学术含量较低,体现了一种大众话语的立场.但是随着法治社会的建立,法律专业化的趋势要求司法队伍精英化,学术界必须能够提供与之相匹配的理论工具,因此,犯罪论体系必将面临大众话语模式向精英话语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在晚清白话文运动和"诗界革命"的基础上,五四白话新诗的"尝试者"们首先选择以语言变革为突破口,颠覆了文言权力话语,张扬了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但先驱者们自觉承担的启蒙使命,又使他们难以坚守最初的形式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9.
汉语“欧化”既是中国与世界之冲突、融合在语言上的反映,也是中国语言自身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这个进程始终面临着世界化与民族化的各种张力。近代中国语言的欧化在鸦片战争前后就开始了,不过总体上说,这时语言的欧化还处于不甚自觉的实践层面,而这个实践活动首先是从以古朴、渊雅古文著称的魏源、严复、林纾的译述活动开始的。五四语文运动承接清末民初而来,五四欧化问题也是在前一时期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深化。在白话是否应该欧化的问题上,五四人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1930年代的大众语和拉丁化运动中,理论探讨主要解决的是怎样使“资产阶级欧化”向“无产阶级欧化”转变的课题;实践中面临的是如何解决拉丁字在中国大众之中生根发芽的问题。左翼理论家在批判五四语文的资产阶级欧化性质的同时,呼吁建立无产阶级的欧化。1940年代的民族形式论争中,欧化与民族化的紧张是这次论争中的一大焦点。针对借口民间形式否定外来形式的倾向,左翼文艺家指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欧化现象的出现,并不是欧化主义者的多事,而是中国语言发展的需要,是中国语文现代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胡适的语言观对"五四"白话文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胡适从一个学者和启蒙者的立场出发,更强调满足社会现代性需求,因此他以文学名义发动的语言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学对语言的特殊要求;而鲁迅则既从启蒙者也从作家的角度看待这个变革,因此他的文学观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学对语言的要求。从鲁迅与胡适的比较中正好能够看到胡适白话文理论的某种缺损与不足。  相似文献   

11.
《科学》杂志并不以文体变革为己任,反而走在了中国现代语体文变革的最前列——最先采用横排书写方式、最先使用西式的标点,并且早在《新青年》有意提倡白话文的两年前,就已经刊发了极具现代汉语特质的白话文。《科学》杂志上的文体语言变革方向与后来汉语现代化转型的方向是一致的,它的出现标志着晚清白话文运动向五四现代白话文运动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转变完全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这种无意识的转变恰恰显示出了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现代白话文形成中的关键作用,进而揭示出五四思想革命与语言革命之间的血肉联系。这一点正是学界一直所忽视的,由此需要我们调整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2.
张卫中 《兰州学刊》2014,(12):88-92
"五四"白话文运动一直被描述为一场有利于全社会的语言变革运动,而实际上,社会不同领域对语言有不同要求,"五四"白话文运动真正的目标是要为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打造一个利器,胡适以文学名义发起的变革恰恰忽略了文学自身对语言的要求。因此,"五四"以后就不断有诗人对胡适的白话文理论提出批评,进入20世纪后半期,郑敏、余光中等对这个问题做了更深入、系统的思考;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诗人对"五四"语言变革的批评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由此出发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这场变革的特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语言论的角度考察了胡适的白话文理论 ,并将之放在“五四”历史语境中进行分析。胡适的语言观一直徘徊于语言工具论与现代语言论之间。一方面 ,他将语言视为“形式”和“文体” ,试图从人类文化的变迁历史出发来重新定位白话 ,这体现了其超越语言工具论的新的语言理性。另一方面 ,他仅从工具的意义上来理解语言 ,对于语言文体的意义把握还不够到位。而周作人、傅斯年等人以更为现代的语言观念对其进行补充深化 ,同时 ,胡适的语言观在实际运作中 ,也已自觉不自觉地靠近语言即思想的现代语言论。因此 ,“五四”白话文运动不仅是语言工具的变革 ,而且更是深刻的思想变革以及文化形态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赵黎明 《江淮论坛》2007,1(2):134-141
共同语与方言的结构性冲突贯穿中国百年语言运动的始终:方言的“发现”和“浮沉”,既受共同语建设需求的制约,又与当时语言运动所担负的文化使命有关.清末,文改人士以“欧西诸国”为法,以为统一语言不仅可以增强凝聚力,还可以帮助“大清”重新“统一天下”;五四时期,方言的价值被国语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同时相中,人们认识到,自由活泼丰富的国语,必须要民众活的语言——方言做材料;三十年代大众语讨论时期,语言地方性和普遍性具体表现为土语(及其记录形式拉丁化)与普通话的关系,土话变为普通话可以用“发展、充实、转化”六个字来概括;抗战时期对方言土语问题的探讨主要是结合文艺实践进行的.方言问题获得再次讨论的契机是,五四白话文运动和大众语运动所未能解决的语言与大众结合问题的教训、文艺大众化的需要以及抗战的现实需要.建国之初,国家的统一对语言文字提出了更高要求,方言土语的存废成了语文改革的焦点.语言统一不仅担负文化统一的重任,担负凝聚国家认同的职责,还负有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知识文化水平的职责.在新的民族国家走向统一的过程中,方言成为民族共同语吸收和同化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对五四语言革命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四文学革命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上的革命 ,但白话文不能作为新旧文学的分水岭 ,通俗易懂更不能作为新旧文学的分界线。五四语言革命的主旨是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体现 ,而绝非仅仅是因为白话文比文言文更通俗易懂。五四文学革命由于肩负着沉重的救亡图存的使命 ,所以在走向通俗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多审美上的考虑 ,科学化的语言追求无疑付出了很大的审美代价  相似文献   

16.
庄桂成  庄春梅 《江汉论坛》2005,5(12):109-112
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究竟从何时开始?20世纪90年代之前是"五四"说,后来"晚清"说逐渐占据主流."五四"说之所以被"晚清"说代替,是因为其具有不可超越的局限它不能解释"五四"之前中国文学批评中萌生的"科学化"和"人本化"因素."五四"说存在的根据主要是"五四"时期白话文的盛行和政治家对历史的划分,但它们并不适用于中国的文学批评.笔者认为,检讨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的"五四"说,有着学术史、学科建设和方法论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领军人物,胡适在白话为"他们"还是为"我们"自己写作的意识上有着十分尴尬的解说。分析胡适的心理深层症结,对其构建的以白话文为底色的新文学逻辑进行深入梳理,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新青年派"知识群体在现代性演进过程中思想谱系的吊诡。胡适主导的精英意识和另一种启蒙路径——民粹思想形成了鲜明对比。归根结底,无论胡适们当年怎样为"他们"呐喊,他都会走向"我们"。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出现对五四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汉语的反思热潮。在反思过程中,既有中肯、客观的评价,同时也有许多激烈的否定之声。本文旨在摒弃偏见,避免妄下论断,从五四白话文运动发生的前因出发,在展现正反两个阵营发出多重声音的同时,探讨种种影响及决定五四白话文运动成败的因素,展示语言革新过程的非直线性特征,进而呈现历史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五四"精英群体对于中国教育的改造,跟他们的文化选择相配合.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16,(10):67-74
对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研究,大多在语言工具论以及思想解放论等层面上,而对这个重大变动中"口语美学"所起到的特殊作用重视不足。语言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以口语为基础的白话文比文言文更具有"释放"作用,具有口语化的叙事功能和"白韵"效果。这方面,鲁迅作品颇具代表性。鲁迅小说语言由于长短句子相兼、多口语语气助词、平仄起伏错落、多开口音和叠音词,因而更具有语言的审美功能。五四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不仅是整个思维观念的革新及国家的启蒙运动的结果,还是语言自我调节,人类自我意识觉醒,追求美的诠释形式,语言进行自我释放和张扬的自然选择。鲁迅小说创作中的语言是鲁迅本人"双言"背景的审美融合的结果。在新的社会语境中研究五四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口语美学因素,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一种语言的自觉,将鲁迅研究有效地介入今天的语言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