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多种文化的斗争中[美]S.亨廷顿世界政治自冷战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时期世界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性的,而是文化性的。民族国家虽仍是世界舞台上强大的活动者。但世界政治斗争将主要在代表不同文化的民族和群体间进行。西方人总把民族国家视为世...  相似文献   

2.
正当我们回顾冷战结束之初的国际安全状况时,我们会发现,自那时以来,国际安全状况在持续恶化。冷战刚结束时,随着苏联的解体和经济濒临崩溃,冷战时期美国在国际上最强大的对手消失了,美国得以享受一超独霸的地位,没有什么看得见的对手了。那时,国际社会关注和争议最多的问题是,西方国家是否有责任干预第三世界国家中频繁出现的人道主义危机,例如在索马里和卢旺达,以及更受争议的波黑。虽然北约东扩在俄罗斯和欧美国家之间不断引起猜疑和龃  相似文献   

3.
国家主权和人权王叔良二战后,人权成了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冷战中,人权曾是西方国家向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进攻的武器。现在,人权依然是某些西方国家推行自己的价值尺度、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干涉别国内政而挥舞的大棒。西方的某些人权理论与实践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发...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是中国睦邻友好外交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把东南亚作为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核心地缘政治基础,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影响东南亚中国观的外部干扰因素也越来越多。西方国家学者以学术研究为名,以全方位遏制中国为目的,从各个角度研究西方国家如何诱导东南亚国家遏制中国,达到使东南亚充当西方国家对外政策工具之目的。对此,中国应该采取坚定而有效之措施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5.
由日本著名电影人永田雅一发起、成立于1954年的东南亚电影节,不仅是亚洲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也是美国在亚洲开展"文化冷战"的直接产物。通过研究东南亚电影节的诞生背景以及日美两国发起电影节的不同战略目的,可以管窥冷战初期日美文化外交关系的多维面相。通过分析东南亚电影节的战略定位及其影响,亦能看出战后日本政府与民间人士协力开展的"电影节外交"与其"重返东南亚/亚洲"这一宏观战略目标之间的紧密联系。然而,结合永田雅一的从业经历可以发现,这种未认真清理军国主义文化侵略思想遗毒的外交理想,很容易使电影节其他成员回想起二战时期被日本殖民的惨痛记忆,继而激起文化民族主义的"感性抵抗",最终导致冷战初期日本对东南亚开展的文化外交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6.
詹双晖 《创新》2013,(5):107-110
东南亚地区是华侨华人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岭南华侨华人的主要聚集地。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东南亚华文教育已全面复苏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但同时,东南亚华文教育亦面临着严重的教育资源短缺难题。协助发展海外华文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长期的国家战略,是中国在国际上构建文化软实力须倚重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的东南亚政策源自前苏联时代.冷战后,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以及俄罗斯对外战略的调整,其东南亚政策发生了很大转变.俄罗斯开始主动向东南亚地区“靠拢”,加强与东南亚各国的联系,力图恢复在该地区的影响力,重振俄罗斯大国声威.本文认为,俄罗斯东南亚政策的实施,使中俄两国在南海问题上难免发生利益冲突,但对于中国而言,应该将其置于中俄总体关系大局下考虑,通过不断深化双边合作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李巨轸 《社科纵横》2007,1(10):134-136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本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文化发展的外层空间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制度层面的发展也有不利影响。另外,西方国家大肆推行"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向其他国家进行资本主义价值观渗透,民族文化受到侵蚀。民族国家面对全球化,需要在文化保护、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方面及时出台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冷战向全球扩散。冰岛所处的北极地区,扼苏联出入北大西洋之要冲,深受美国重视。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后,出于对苏冷战的需要,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相继出台了针对冰岛的NSC5426和NSC5712/1等文件,确立了通过防务开支援助和发展援助以及多层面的交往,加强冰岛的亲西方倾向,消除苏联对冰岛的影响,将冰岛牢牢控制在北约阵营内,以维持和加强在冰岛的军事基地的基本政策。冰岛甫获独立,对大批美军驻扎本国不胜其扰,多次起而抗议,但冷战的日益加剧、美国政策日臻系统完善和美国的多方利诱,使冰岛难以自持。艾森豪威尔政府冰岛政策的实施加强了美国在冷战中的地位,并对冰岛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施雪琴 《创新》2013,7(1):12-18,126
东南亚作为中国的近邻,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重点地区,同时东南亚也是华侨华人聚居的主要地区,如何利用华侨华人开展中国在东南亚的公共外交,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热点课题。通过在跨国移民与国际关系互动的框架下,探讨移民在公共外交中的地位、角色与优势;以中国在东南亚开展侨务外交与公共外交的历史为鉴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东南亚以侨务为轴心的公共外交方式、特点、效果与局限;新形势下,中国政府挖掘并整合东南亚华社历史文化资源,探索中国在东南亚促进公共外交的新方式、新媒介、新平台的现状,可为中国政府如何依靠公共外交来塑造中国形象,提升软实力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黄炎培多次考察南洋的华侨教育,极力主张要在侨学中推行汉语文教育,打破省界以利于师生克服方言的干扰,并采取多种灵活手段改进汉语文教学,提出多种办法加强教师队伍,来保证汉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2.
松浦章 《求是学刊》2001,28(2):98-104
文章根稀见史料 ,系统地探讨了 1 7世纪初期 ,包含明末的中国、日本、东南亚地区等广大地域的航海贸易的真实情况 ,尤其是中国福建、浙江商人的航海贸易的实际状况。诸如倭寇绑架中国人又转手贩卖的实情 ,葡萄牙人的亚洲贸易 ,在日中国商人参与策划日本海外贸易等 ,均从不同侧面予以阐述 ,尤其是文中引用大量漂流到朝鲜半岛的中国、日本商人的供状 ,亦属首次公布 ,对研究明代末期的海外贸易 ,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中国周边外交的拓展有赖于平衡安全合作与经济增长两个方面。本文首先梳理了周边外交在整个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格局中的地位,进而分别以中国亚洲贸易格局调整与企业“走出去”战略为例,论述了贸易、投资如何与安全合作、地区合作相互促进,拓展了中国的周边外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制度建设快速增进了东南亚、中亚与中国的投资贸易关系,而投资贸易关系的深化又促进了中国的周边外交。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日渐均衡的相互依赖阶段。  相似文献   

14.
In the 1970s, as the now compact, mature economies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were industrializing, their governments had claimed that they saw no need for the kind of welfare programmes developed in Western “welfare states”. Notwithstanding this claim, a study of social welfare development in these economies in the last three decades, particularly when Hong Kong is taken as an example, shows that they have gone for universal social welfare, largely as a result of the growing prosperity and the rising expectations of the people. This trend has, however, been reversed since the start of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latter part of 1997, with the resultant slowing down of the economy, rising unemployment and surging fiscal deficits. Governments of the compact, mature economies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found that they must rethink their social commitments and in order to return to balanced budgets, the former selective approach is now adopted by concentrating social welfare resources on the most needy people. While it is not in dispute that there is a close and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ization and social welfare, the case of the compact, mature economies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shows that as they are more vulnerable to world economic vicissitudes, the relationship may not be as steady as it has been in the Western industrial states.  相似文献   

15.
卢光盛  聂姣 《南亚研究》2020,(1):74-100,150,151
东南亚既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线路的必经之路,也是印度“印太构想”的重要区域.当中国的“一带一路”与印度的“印太构想”在东南亚地区相遇,两国的利益碰撞和影响力竞争明显增强,但也为中印在与东南亚区域合作过程中走向“竞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印在东南亚区域合作中的竞争与合作,贯穿于中国和印度参与东南亚区域合作的不同理念中.中印与东南亚区域合作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使得双方的彼此认知出现错位,印度呈现出明显的排他性,中印在域外因素和合作成效方面也出现明显的差异.比较中国和印度与东南亚区域合作在利益诉求、彼此认知、排他性、域外因素、合作成效等方面的不同,有利于厘清中国和印度在东南亚区域合作中的“竞争面”与“合作面”,推动中印两国在与东南亚区域合作的“碰撞与竞争、对接与合作”中探索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合作,最终实现互利共赢或多赢,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小布什政府的东南亚政策主要关注于反恐、发展双边经贸和扩展民主。由于缺乏连贯、全面的战略安排和政策上的失误,美国在该地区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出现"失衡",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影响力不升反降。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在确保其东南亚战略利益和战略目标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在"巧实力"外交理念的指导下,全面介入该地区的各项事务。本文旨在分析这一调整的动因及其对该地区权力格局演变和地区安全秩序塑造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南京大屠杀”是中外战争史上骇人听闻的暴虐事件,诸多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之进行了书写。然而,目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学研究却相当薄弱,还停留在单个作品分析的阶段。因此,有必要从民族国家观念出发,对中外小说中的南京大屠杀进行整体研究。中国作家、日本作家、华裔和西方作家以不同的话语立场参与了南京大屠杀的讲述,他们对日军暴行的解读或侧重“大屠杀”,或侧重“强奸”;在写法上则有“将军写法”和“士兵写法”两种。中国作家把大屠杀当作中国人的劫难和抗争来叙述,在观念上存在整体民族主义和阶级、政党民族主义的区分;日本人的小说既包含真实呈现和历史反省的成分,又对中华民族进行精神虐杀;美籍华人和西方作家的小说充盈着宗教情怀和对人性、生命的反思,但受制于西方中心主义,把大屠杀演绎成西方拯救中国的故事。近年来,为秦淮河妓女立传、为外国传教士大唱赞歌的故事模式,引领了南京大屠杀叙事的潮流,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廖玉玲 《创新》2008,2(2):64-67
中国与东南亚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在双方交往过程中,北部湾沿岸起着纽带作用,成为中国与东南亚交往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汉唐时期为考察时段,阐述北部湾沿岸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东南亚国家代表性居民效用最大化的跨期均衡货币替代模型,我们发现人民币升值预期是东南亚人民币化的重要机遇。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人民币持续升值的现实和不断强化的升值预期,进一步探讨了基于人民币升值预期背景的东南亚人民币化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