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论鲁迅《野草》的原罪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于“看清自己”、调整自我的需要 ,鲁迅写作《野草》 ,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痛苦寂寞的心灵搏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展露出鲁迅繁复而沉厚的精神和心理趋向 ,原罪意识就是这诸多倾向之一。它包含着这样的内容 :因为现实的变动和刺激 ,鲁迅看到了自我局狭的现实存在和悲剧命运 ,这造成了鲁迅的自我失落和分裂 ,并因此引起了鲁迅对自我的反复拷问和审判 ,———这是一个困缚于现实中的自我 ,不仅与旧世界有着内在的关系和联系 ,而且简直就是它的“同谋” ,由此产生了鲁迅的原罪意识 ,———一个社会叛逆者对一个社会生存者的审判。对《野草》原罪心理的分析 ,是被漠视的 ,几乎没有人触及 ,因而也就没有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 和鲁迅一起办《语丝》的同人章衣萍在谈到《野草》时这样说过:“我也不敢真说懂得,对于鲁迅先生的《野草》。鲁迅先生却明白的告诉过我,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富于哲理性,确实是《野草》的一个显著特色。这里所谓“都包括”,显然是指凝聚在《野草》里面的哲理是多方面的,是很丰富的。鲁迅从现实斗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野草》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本。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索,但依然有许多问题待进一步研究。《秋夜》是《野草》的第一篇,对我们从诗学和思想内涵的角度理解《野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秋夜》是鲁迅审美创造活动的呈现,它是作者心物交融的产物。“心”“物”之间呈现出动态互动关系,它表现出一个有规律性的交替变化,这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内在节奏。这一节奏由三个节拍构成,每个节拍构成如下:物→心→物→心→物。就其思想内涵而言,是鲁迅对未来想象的消极乃至绝望;整个诗篇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对话性和复调性。  相似文献   

4.
鲁迅《野草》的生命意识令人悲愤苍凉,是一种“虚无”色彩的强大存在。它对于生命存在大胆的探索与奇异的描写,俨然就是鲁迅生命之灯的灼热之光。就生命主题的表现来看,“在虚无中苦苦挣扎”正是鲁迅《野草》生命意识的艺术表现的基本格调。《野草》的“死亡意识”显然也是鲁迅普遍的生命忧患和对于自我生存的执著关怀情绪的衍生。而《野草》的“文人文化意识”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它倡导一种抗争天俗、挑战社会黑暗、绝不苟从的生活态度与认知立场。  相似文献   

5.
谁也不否认、鲁迅的《野草》是现代文学宝库中一颗晶莹璀灿的艺术明珠,但谁也得承认,它在鲁迅的全部作品中是最为幽昧难识的。长期以来,在《野草》的研究上对其基调一直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流露了鲁迅的虚无感和阴冷心境最历害的,莫如他的散文诗集《野草》。”有人说“《野草》在创作构思上,基本上后于《彷徨》,  相似文献   

6.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的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和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比较,鲁迅在与波德莱尔相同的“艺术感应期”内,虽然有着相同的创作倾向,但却显示出不同的艺术个性.这两位作家正是以不同的艺术个性走上世界散文诗创作的艺术高峰。在以往的《野草》研究中,对鲁迅的象征主义创作倾向研究不够,对此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关于鲁迅《野草》的几个意象的解析(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玉明 《东岳论丛》2005,26(2):104-108
由于《野草》文本的象征性及其内涵的繁复沉厚、歧义丛生 ,因此出现了诸多对它的误读误解。剥离并澄清这些附加在《野草》和鲁迅身上的观念 ,对于准确地整体地认识其思想趋向 ,进而全面地揭示、把握鲁迅的心理———精神结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野草》是鲁迅的生命哲学,是通往鲁迅心灵世界的一道“门扉”,凭藉着它,我们才窥见了鲁迅在其思想变迁的前夜所进行的心灵搏斗及其大裂变大调整进而大聚合的整个过程。这一基本趋向是由于现实的巨大变动和鲁迅固有的怀疑精神引起的,是鲁迅对现实运动过程重新考察、进而凝视自身解剖自我的产物;体现于《野草》中就是鲁迅自我的分裂倾向,就是鲁迅内心中两个自我的反复盘诘、拷问、较量和搏斗。这是一种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意识和自省意识,而《野草》的总体趋向显示出:鲁迅终于跨越了对自我悲剧性命运的忧戚。  相似文献   

9.
《野草》是鲁迅一段时期内情感历程的真实记录,是鲁迅孤独心灵的深层写照,如果说写于《野草》同期的《彷徨》,显示了鲁迅仍作为一个社会战士在控诉黑暗社会对个人的压抑扭曲和摧折,是给社会人看的话,那么,《野草》则完全是鲁迅写给自己的书。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独特的生存方式和艺术想象力,幻化成一丛独特的“野草”。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情感四溢、难以平静的鲁迅,一个急于宣泄却又小心翼翼地把满腹愤怒、忧伤纳入凄美艺术境地的鲁迅。  相似文献   

10.
从自我否定中走向新生──论鲁迅《野草》的死亡意识李玉明《野草》是鲁迅由外在的社会批判文化批判转而凝祝自身解剖自我的产物。如果说,《呐喊》、《彷徨》和鲁迅的大量杂文更多地见出鲁迅对现实社会“病根”的针砭,体现着他“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人道主义情怀,那...  相似文献   

11.
一四十年代,林辰先生作《鲁迅事迹考》,称《野草》中的《一觉》作于鲁迅自己寓所“四方的小书斋”里,其时鲁迅尚未因“三一八”惨案离家避难。同时又断定写于《一觉》之前的《淡淡的血痕中》(也见《野草》)亦作于避难前。鲁迅在《二心集·<野草>英译本序》中曾说过:“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作《淡淡的血痕中》,其时我已避居别处”。林辰先生对鲁迅的话作了解释,说:“那应该是因为作序时。年代相  相似文献   

12.
《野草》是鲁迅全部生命哲学的诗话抒写,是反映鲁迅意志和"野草精神"的独特诗学文本。鲁迅的人格与意志、黑暗与虚无、绝望与孤独的情绪都得到了象征性的隐喻书写。《野草》所反映的鲁迅内心深处的孤寂之感和绝望意识,不仅仅是作者生命个体独自一人的,同时也是整个时代广阔而深沉的精神现象———坚持追寻精神的独立和自由意志,坚定地反抗现实层或思想层的绝望。孤寂与绝望的美学蕴藉,是生命个体独立桀骜的不屈品格,是号召千千万战士砥砺坚强的人格意志为精神之自由独立而奋勇抗争。  相似文献   

13.
论鲁迅《野草》的现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草》是鲁迅解剖自我的产物,在其中鲁迅对许多人生和生命问题进行了盘诘和拷问,所展现的是鲁迅心灵世界巨大的矛盾和冲突,是鲁迅精神危机的象征性揭示。所有这一切,均源自于鲁迅对现实的重新考察,是在一种强烈的现实性精神的驱动之下进行的。揭示这一现实性精神的具体面貌和内涵,对于把握《野草》的基本趋向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对于《野草》的现实性却存在着诸多误解。  相似文献   

14.
文本阅读:从《朝花夕拾》到《野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应将《朝花夕拾》、《野草》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朝花夕拾》里的回忆,始终有一个“他者”的存在,所要创造的儿时的民间世界是与现代评论派“绅士”的世界相抗衡的。而《野草》所展示的,是鲁迅在被整个学界、社会放逐,他也自我放逐时所达到的境界:由对“现有”的社会秩序、思想秩序、语言秩序的整体性怀疑和拒绝,达到“空“和“无”;由独自对黑暗的承担,而达到更大的“有”与“实”,获得更为丰富、博大而自由的“欣然”而“坦然”的生命体认,同时服从于不计后果,不抱希望的,永远不停地“向前走”的生命的绝对命令。这是可以通向最后十年的鲁迅的。  相似文献   

15.
《野草》是出现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开始这一段时间内的最早的一部散文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它写于1924年9月到1926年4月。当时是自有民国以来最黑暗的时代,也是人民大众最渴望光明的时代。从《野草》的《题辞》看,我们就明白鲁迅所以用“野草”命名,是有着深长的积极意义的,野草象征着被侮辱被损害的人民大众“各各夺取它的生存”,而且迫切地期待革命(所谓“地火”)的爆发。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研究《野草》,就不能停顿在把它看作“格言”的阶段上,  相似文献   

16.
兄弟失和的刺激和不幸婚姻的压抑以及随之而来的爱情意念的觉醒所构成的个人生活中的隐秘情操,影响了《野草》的创作动机,并构成整部《野草》的基调、色泽、艺术风格及其价值系统。弗洛伊德“梦的理论”为我们分析《野草》提供了某种参照。在《野草》中,鲁迅个人的隐秘情操经过了压缩、移置、润饰、象征等“梦的工作”的几个方面的“改装”。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乡土情结”一个奇特的“鲁迅现象”:鲁迅,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主将,大都市里生活、创作、战斗的文学大师,其小说创作,竟主要描写农村.《故乡》、《风波》、《孔乙己》、《杜戏》、《祝福》、《阿Q正传》、《明天》……它们不仅数量大,而且是鲁迅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所在.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鲁迅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的鲁迅研究 ,转入了一个整合、深化期。 2 0 0 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 12 0周年而推出的《多维视野中的鲁迅》、《突破盲点》等著作较具代表性 ;有关鲁迅思想的研究大都集中于“改造国民性”问题 ;对于鲁迅文化观的研究仍然是持续不衰的话题 ;在更大量的有关各种文体的研究成果中 ,《〈狂人日记〉重探》、《〈故事新编〉与中国新历史小说》、《〈野草〉的超现实主义倾向》等都有新的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9.
鲁迅《野草》的怀疑精神对穆旦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和穆旦诗都具有怀疑精神,这种怀疑精神的核心就是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野草》的怀疑精神从现代主义特质、多疑性和丰富性三个方面对穆旦诗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关于鲁迅《野草》的几个意象的解析(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野草》文本的象征性及其内涵的繁复沉厚、歧义丛生,因此出现了诸多对它的误读误解。剥离并 澄清这些附加在《野草》和鲁迅身上的因误读而形成的观念,回到《野草》的具体文本,从《野草》的具体文本出发,对 于准确地全面地整体地认识其思想趋向,进而全面地整体地揭示、把握鲁迅的心理-精神结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