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清初,台湾尚未统一,清政府一直推行海禁政策,以隔绝内地人民与外界的联系。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郑氏败亡后,清政府宣称:“海内一统,环宇宁谧”,遂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开放海禁,谕示“满汉人民视同一体,应令其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并在沿海设置四海关;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负责管理中外贸易、征税、辑私等事务。指定外商可在上述四口互市。但不到八十年,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又以“民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为由,关闭了三个海关,只准外商在广州一地通过“公行”进行贸易或交谈有关事宜。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渐多,故将旧有之“关”称之为“常关”,新设之“关”称之为“海关”或“新关”,以示区别。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第47页) 一八四○年——一八四二年英国侵略中国的第一次战争。战前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严重地毒害了中国人民。面对英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和奴役,清政府中林则徐等人在广东厉行禁烟,并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焚烧英国进口的鸦片二百三十多万斤(其中有美商鸦片一千多箱)。英帝国主义借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腐败的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按照条约的规定,英国除了掠夺二千一百万元“赔款”外.还强占香港作为它侵略中国的基地,强迫清政府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处做通商口岸,等于敞开中国的大门,任凭侵略者自由出入,日后侵略者逐渐在各口岸设置“租  相似文献   

3.
一,往事回忆 西汉公路(西安——汉中,实际是宝鸡——汉中)由宝鸡越过秦岭、酒奠梁、柴关岭,再沿褒河而下,经过鸡头关下“石门”峡谷而达汉中。全长254公里。全线于1934年7月开始测量,1934年底动工,1935年12月26日试车,1936年6月1日新石门凿通,1936年7月1日鸡头关大桥完工验收全线通车。全线分三段测量、三段施工(即宝凤段、凤留段、留汉段),后成立鸡头关大桥工程处。  相似文献   

4.
(一)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英、俄等国,以“传教”、“游历”、“探险”等为名,派出大批“传教士”和“探险队”,对我国藏族地区的山脉、河流、交通、物产、矿藏等进行详细的侦察,秘密报告本国政府,为它们侵占我国西南边疆作准备。同治十三年(1874年),英国以开辟滇(云南)缅(缅甸)交通为名,派遣武装探路队由缅甸进入云南,因而发生了英人马加里被杀的教案。英国政府借机大肆要挟,胁迫清政府于光绪二年(1876年),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在这个条约中,另议专款规定:英国有派员由中国  相似文献   

5.
中国海关创设于1685年,清政府在澳门、漳州、宁波、台(?)等口岸分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以海关命名的中国管理对外贸易征税机构,其行政组织、官员任命、方针政策和章则条例,一直为清政府所掌握,这是一个主权国家按照自己的意愿而设立的行政机关。鸦片战争伊始,中国海关有如中国社会走上半殖民地化道路,不能幸免地逐步丧失其独立性,其中,中国外债对于海关权力渐入他人之手的影响尤大。本文不揣浅陋,对于外债对中国海关的影响,也即帝国主义通过外债一步步夺取中国海关权力作一述论,以求方家指教。一八四二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南京条约》即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须  相似文献   

6.
近代外国人在华海关行政管理权的取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等国商人在华大做进出口贸易,海关作为管理中外贸易的中枢机构地位日益重要,并逐渐成为英国等列强觊觎的目标.以英国为首的列强为了控制中国海关便开始酝酿夺取中国海关的行政管理权,他们的第一个夺权阴谋在上海得逞.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列强又全面取得其他各口海关的行政管理权,从此中国海关便演变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殖民机构.  相似文献   

7.
琦善(约1790年-1854年),清末满洲正黄旗人。袭侯爵,官至大学士。19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诬谄力主抗英的林则徐,深得昏庸无能的道光皇帝的信任,被委任为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 琦善到达广州后,革除林则徐等人职务,撤消主战派苦心经营的海岸防线,遣散水勇。他对英国人低三下四,屈膝奉承,乃至秘密和英国在华商务总监义律擅自议订《穿鼻条约》(又作《川鼻条约》)。该条约规定割让香港给英国。慑于人民群众的抵制和主战派的不满,琦善不敢在条约上  相似文献   

8.
一九○四年(实际从一九○三年底开始)英帝国主义以它当时的殖民地印度为据点,对西藏进行了一次武装侵略,对我国领土完整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拟就这一事件进行一些剖析。 (一) 自英国变印度为其殖民地之后,对我国西藏地区就存有控制、侵吞之心。一八八八年,英国借口藏军越界驻防,公然从印度派遣英军侵入西藏,占领隆吐山,扬言清政府如不按其条件与之谈判,即将大举入侵。清政府在英国军事威肋和外交讹诈下,唯命是从,答应英国要求,派出代表,于一八九○年在加尔各答同英国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以下称一八九○年条约)。清政府在这个条约中承认哲孟雄(即锡金)为英国保护  相似文献   

9.
1911年10月23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九江发动新军起义,成立九江军政分府,宣布脱离清王朝统治独立,在辛亥革命史上写下了重要的篇章。 九江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自古为“来商纳贾”的都会,有七省通(?)之称,曾是全国著名的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英、法等国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天津条约》(1858年),强辟九江为通商口岸。1861年3月25日,英国代表巴夏礼迫使江西官员张集馨订立《九江租地约》,首先开辟九江英租界。接着,美国也步英国后尘侵入九江。九江开埠后,英国在九江逐渐建立一整套半殖民地的海关制度,操纵海关行政权,为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提供便利。各国商人纷纷在九江开设洋行,掠夺原料,推销商品,凭借值百抽五的关税和低额子口税,甚至走私漏税,把鸦片、洋纱、洋布、煤油和百货运销九江,或经九江销往江西腹地。资本主义商品输入,使九江及江西地区  相似文献   

10.
潮海开关史事考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潮海开关的一些重要史事,诸如开关的具体时间、开关与开埠的关系、开关后潮海关与粤海关的财政关联等问题做了初步探讨。1860年1月1日,汕头开埠通商;1月19日,潮海洋关开设,外籍税务司制度建立。潮海开关后,常、洋两税分开征收,但两税的报解、奏销以及海关经费的支销仍归并于粤海关监督,潮海关与粤海关财政关系并未就此切断。  相似文献   

11.
汉口租界     
汉口沿江地方,解放前有一片“租界”区。它是帝国主义推行殖民掠夺政策,残酷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见证。“国中之国”的由来“租界”是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殖民者在我国一些重要通商口岸迠立的侵略据点,变相的殖民地,可以说是“国中之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沿海的天津等七口,长江沿岸的镇江、南京、九江、汉口等处,都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一八六○年底,《中英北京条约》的墨迹未干,英国的轮船就闯到汉口。第二年,强行签订了《英国汉口租地协约》,勘定从江边花楼巷往东八丈起,到甘露市江边卡东角(今合作路口)止,共长二百五十丈,进深一百一十丈,作为英国租界。到了一八九八年,英国又把租界向西扩张到汉口旧城垟边(今中山大辺)。这样,南起今江汉路,北至合作路,东起江边,西到今中山大辺的近八百亩土地,只要按(厂元)征  相似文献   

12.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清政府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了《南京条约》。该约第二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时隔不久,作为5个通商口岸之一的上海,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近代化的基地,也成为冒险家的乐园。上海能有这样的地  相似文献   

13.
中英《烟台条约》是在非战争背景下,英国以马嘉理命案为借口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使英国及列强在华的经济、政治、司法、外交等方面的特权进一步扩大。条约中关于洋商洋货在华享受“子口半税”等关键条款,直到1931年才被裁撤。这一条约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租界作为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严重侵害了中国的主权。可是谁知道它的出现,竟然是一名英国领事和一名中国地方官交易的结果。英领事“挤”进上海城《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条约签订之初,散居在上海的英国商人和传教士只有25人。但参加条约签订的英国侵略军头子璞鼎查却认定中英贸易会迅速增长,来华英国人将大幅增加。于是,他决定预选英国人在上海的居留区。1842年12月,璞鼎查推荐巴富尔上尉为首任英国驻  相似文献   

15.
(Ⅳ)关于工党的著作1900年以來,英国历史上工党的兴起,是政治发展的一个关鍵。摩瓦特的《关于英国劳工运动的若干著作》和柯尔、威伯及若干其他作家的“工党史”(C.L.Mowat,“Some Recent Books on the BritishLabour Movement”,“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XVII(1945)”,356~366 and“The History of theLabour Party:the Coles,the Webbs and Some Others”,  相似文献   

16.
先行进入资本主义的英国,企图把香港作为侵华前沿据点,采取一系列外交和武力威胁手段,终于在1842年借签订《南京条约》之机,正式割占了香港本岛,始出“香港问题”。接着,英国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扩大占据南九龙、“新界”,“香港问题”则完全形成。辛亥革命后,历届政府都曾试图解决“香港问题”,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未能如愿。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经过艰难谈判,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终于签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英国交还香港,中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  相似文献   

17.
1933至1937年,英国在远东推行对日妥协政策,希望缓和由日本侵华引起的中日矛盾和英日矛盾,维持英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均势,维护“9.18”事变后的远东现状。英国一方面企图迫使中国承认伪满洲国,发展英日在华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与日本妥协,使日本同意延长将于1936年满期的海军军备条约。日本宣布废约后,英国又谋求与日本达成新的海军协定,未成功。1937年夏,英国希望签订一个太子洋条约维护其远东利益。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英国远东政策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8.
1933至1937年,英国在远东推行对日妥协政策,希望缓和由日本侵华引起的中日矛盾和英日矛盾,维持英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均势,维护“9.18”事变后的远东现状。英国一方面企图迫使中国承认伪满洲国,发展英日在华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与日本妥协,使日本同意延长将于1936年满期的海军军备条约。日本宣布废约后,英国又谋求与日本达成新的海军协定,未成功。1937年夏,英国希望签订一个太平洋条约维护其远东利益。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英国远东政策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9.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刊载陈勇博士《潮海开关史事考略》一文,该文援引不少珍贵档案资料,就"潮海开关的一些重要史事,诸如开关的具体时间、开关与开埠的关系、开关后潮海关与粤海关的财政关联等问题加以甄别考证……"不乏创见,为之耳目一新;但对于1853年粤海关创办的潮州粤海新关和1860年实行外籍税务司制度的潮州新关的关系和名称变更的厘定、潮州新关开关时间、开关与开市(埠)的关系,尚有值得商榷之处。对此,略为考辩和商椎,目的也是为了"使有关讨论向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0.
1856年至1860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中国。清政府战败,被迫于1860年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英北京条约》。根据该条约的规定,将我国新安县(现深圳市、宝安县及香港地区)的“九龙司地方一区”割让给英国。对“九龙司地方一区”如何理解,是指九龙司的一部分呢?还是即九龙司?具体包括哪些范围?解放后有关的著述,多说是九龙司,也有说是南九龙半岛或尖沙嘴。这些说法,皆不准确,长期以来,以讹传讹。本文根据笔者所见的资料,对“九龙司地方一区”重新进行考订,可能有助于澄清种种混乱的、不正确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