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从文学发展史看,那些独具异彩且被视为各个时代的文学主流的作品,都是作家继承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并与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结合的产物。而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又是由诸多的在政治、经济、地理自然条件、生产状况,风俗民情等因素基础上形成的地域文化所构成,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独特的地域色彩和韵味,呈现出缤纷绚丽的风采。由于历史的机遇,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中国画在世界艺术界具有独特而非凡的成就,它的发展和西方绘画相比更具有发展的继承性。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中国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来适应时代带来的不同的欣赏水平和要求,并在其中得到发展和丰富。继承传统文化艺术是为了现代文化艺术有更好的创新和发展。在艺术上,民族性就是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条件和审美形式在艺术活动中的统一反映和表现。  相似文献   

3.
文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总是处在(垂直方向上)连续的历史传统的前后联系中,同时又处在(水平方向上)与其他民族文学不断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之中。因此,继承先民的文化遗产和接受另一民族的文化影响都是文化的普遍现象。如果说前者是民族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那么,后者则无疑是民族文化繁荣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因子。就藏族文学而言,它是藏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其产生和发展都是广大藏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所以说,没有藏民族,便没有藏族文学。但是,藏族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曾  相似文献   

4.
卢卡契在他的文学史研究中提出,只有借助历史唯物主义和从社会的总体性出发,才能科学地解释一切文学史现象,社会的物质和经济状况必须通过“时代精神”或“世界观类型”等中介影响文学史的发展进程。文学史作为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自身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所继承的当是优秀传统文学中的人民性、人道主义思想等具体的历史性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高度艺术形式的具体性。衡量文学史上作品优劣的标准是看其是否达到了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典戏曲就总体而言偏重历史题材(历史题材在这里是一个与现实题材相对的广义的概念)。为数众多的戏曲题材是在继承与变异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的。从纵的方面看,古代史传文学、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的题材,在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清代地方戏中,都可以找刘它们的发展线索。从横的方面看,相同的历史题材表现在同时代并存的戏曲样式或众多的剧种中。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以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大体相同的题材,从而反映出不同的意义,这利,题材的继承性对我国古典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本文仅就这个特征的形成及其原因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6.
《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在前文学遗产继承上的比较周岩壁文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来看的话,总有一定的渊源与流变,也就是说有一足的继承与发展。任何民族任何国家的文学都不能例外;只不过不同作品在文学遗产继承上有隐有显而已。《格列佛游记》和《镜花缘》的年者都是...  相似文献   

7.
文学艺术应当体现为社会人生的透视镜,历史地折射出时代风云、岁月峥嵘和饱蓄着丰富生命内容的性格情态,展现出民族历史行进的雄壮侧影。这不仅是剧烈嬗变的时代所要求于文学的,而且是我们这个一向“重实际,讲人伦”的民族在众多文化选择中形成的文学传统。的确,切入生活,直面人生,千百年来始终赋予中国文学特别是  相似文献   

8.
当代政治运动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的重要现象之一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政治化对于文学发展的影响与制约,而是作家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把当代政治运动中诸多历史事件纳入文学的叙事.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主要澄清当代政治运动的概念,深入理解当代政治运动与文学的紧密联系,洞察作家如何叙事当代历史与政治,认为这是对历史的一种经验表述和审美重建,是对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历史意识地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近代转型有其特定的现实原因和时代动力,转型过程仍受中国文学的传统影响。古代文学发展的式微与晚清文化语境中的强大变革压力为文学近代性的最初涌起准备了合适的条件。中国文学的近代转型是社会转型期中国人重新定位价值方向和精神需求的一种反映。但文学形式具有民族性,通常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民族文学传统的特点、民族审美心理的趋向紧密相连。因此,中国近代文学终究无法摆脱中国文学的古代影响,也无法突破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形式。  相似文献   

10.
任何民族文学都深深扎根在本民族的社会、文化以及生活的土壤之中。由于地域、历史等原因,各民族的文学发展在其速度和程度上有着明显的差距,但是随着民族封闭性的逐渐打破和文化交流的不断进行,各民族的文学都得到丰富和长足的发展。由于中国和朝鲜的地缘关系、历史关系和汉文字的使用等诸般原因,两国之间的文学交流,较之东方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加频繁。  相似文献   

11.
<正> 文学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而从一个民族的文学来说,它必然要对一个民族的社会现实生活,民族发展历史有所反映.因此,在编写文学史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学史与民族史的关系.土家族文学史与社会历史的关系考查的结果证明,土家族文学是随着土家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随着土家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土家族神话产生在远古时代,有开天辟地神话,兄妹成亲神话,卵玉射日神话,太阳和月亮是兄妹神话等.  相似文献   

12.
五四白话新诗运动是以学习西方文学、反对古典传统的姿态出现的,其实,它也对于自身民族传统也有继承性的一面,胡适就认为五四新诗不仅继承了古代白话诗传统,而且也学习了宋诗表现现实生活这一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13.
川端康成虚无思想的集中体现──谈《雪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端康成虚无思想的集中体现──谈《雪国》卢燕任何一个作家,无论他怎样独辟蹊径,都不可能不受时代潮流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也不可能不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制约。川端文学的支撑点,正是建立在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艺术表现手法等基础上。川端康成在继承和创新的自...  相似文献   

14.
魂灵文学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起了相应的积极作用。从社会角度看,它既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社会面貌,又曲折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理想、意志、愿望;从文学角度看,它丰富了文学宝库,促进了封建社会文学的发展。它的产生受中国古代神话、道教思想、巫文化和西方佛教思想的影响;它的发展受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同时不管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与作家世界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国历代政区制度变迁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历代政区制度在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变迁与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即历代政区的变迁呈现继承性与变革性的共存,设置政区的等级和密度受人口、形势、经济影响很大,县级基层政区较为稳定而一、二级政区变动较为频繁,边疆政区设置受民族因素强烈影响而出现与内地政区的差异。这些特点,是符合中国历代王朝对广大疆域和众多人口的行政治理需要的,同时也对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凝聚力,以至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对传统文学接受模式的批评视角解读章太炎的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接受模式,这对于民族文学传统的形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是它也日趋显露出僵化和保守的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一接受模式已成为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章太炎的有关理论为参照,观照历代关于该模式的不同意见,提出对该问题的见解与思考,力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学提供新的思维和接受视角.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传承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少数民族艺术中群众性最广泛、与社会生活关系最密切、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地域最广阔、民族地域特征最鲜明的文化形态.它源远流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具有极其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散发出无尽的原生、原创的本土精神,其浓郁的乡土味和地域特色最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回归,属于全人类共同的文化成果.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继承和发展,不仅是民间艺术本身的继承发展,而且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它那无限的审美内涵,同样提供给时代艺术取之不尽的灵感[1].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的历史文化学批评,是在社会历史批评基础上的发展,它更注重文化因素在文学中的作用,将文学看作一个民族文化史的一部分.首先它突破了狭隘的阶级和经济分析,使文学研究回归本位;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时代,传统文化受到他者文化的冲击,文化冲突促使文化认同产生,历史文化学批评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借鉴中,加强了文化认同,并对...  相似文献   

19.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历史内涵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孤独”这一拉美民族心理,反映了作者的民族观。从《百年孤独》中,可以看到它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代是一个启蒙与救亡并存的时代,因此,作为现代文学发轫的五四文学,个性解放、女性解放、社会解放就成为其基本主题。丁玲是五四运动落潮期成长起来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女作家。她沐浴着五四运动的光辉,浸染着五四文学的精魄,她对五四文学精神有继承也有发展。文章将从个性解放、女性解放与社会解放三个方面来论述丁玲创作对五四文学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