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焕祥  郎玫 《贵州社会科学》2008,217(1):108-114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行为的制度特征与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及经济转轨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行为在制度变迁和制度选择的路径上内在地具有偏向、刚性与同构性的制度特征.通过可获得的数据实证检验了这一问题的存在.由于公共财政支出的偏向、刚性与同构性的制度特征严重影响了经济转轨的效率,因此,如何打破制度变迁路径就成为今后需认真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转轨国家采取多种不同路径实行了产权变革.实践表明,从一种制度转向另一种新制度所经由的路径也是一种制度.这种路径性质的制度,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元制度",即生成新制度的制度.从各国产权变革的实际进程看,这种"元制度"大都是经过各国政府精心设计的,所谓制度的"纯粹自发演化",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制度并非可以任意设计,它受各种因素所制约.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看,转轨国家推进产权变革的这些"元制度"也有值得评论之处,以便我们可以吸收、借鉴与改进.  相似文献   

3.
通过把在分税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制度供求博弈关系转换为佃农理论中的土地所有者与土地承租者之间的租金分成契约关系,并在过去研究制度变迁范式的基础上,提出"地方政府主导型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谈判博弈理论模型,认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租金分成博弈过程中向市场体制的渐进性过渡。尤其是,分税制激励利益独立且追求剩余租金最大化的地方政府化解外生性交易成本与内生性交易成本之间的冲突,从而自发地主导这场规模空前巨大的制度转轨。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广东省自1978年以来地方治理体制变革的所有探索动作的研究分析,发现目前地方政府治理体制变革面临巨大困境,主要表现为6大方面:治理机器职责同构、治理机构组织复杂、组织寄生利益纷争、改革步序非一致性、改革路径极敏感性、人治痕迹干扰较大,提出以"组织重构"路径主抓三个领域的改革:(1)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地方政府管理职能的解析与重构;(2)促进减层级扁平化的地方政府组织结构的更新与变革;(3)促进行政效能提升的地方政府人员素质的更新与进步;进而以地方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促进地方治理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政府间竞争是多级政府行政体制的产物,存在一个演变的过程,具有自身特有的演变规律和变迁轨迹.在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下,路径演变和路径依赖分别刻画了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变迁轨迹和制度惯性.地方政府间竞争的路径演变表现为利益依附竞争、利益自觉竞争和利益自主竞争;分权化改革中地方政府的权力截留、地方政府的共容利益、计划体制下政府干预模式和地方政府间职位晋升的不合作博弈则构成了地方政府竞争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6.
乔洪武 《江汉论坛》2014,(3):100-105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之中,经济伦理变迁的路径依赖会对经济转型本身以及与经济体制相吻合的经济伦理的变革产生重要的影响。原有的计划经济的经济伦理特质会使转型中的经济伦理陷入以下困境:首先,由于路径依赖,原体制经济伦理的"道德性标准"成为导致当今我国社会商业中的伦理严重非道德化的根本原因。其次,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谓的"德治"传统遗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对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的漠视,而且成为建设法治型国家的极大障碍。第三,原体制经济伦理的"官本位特权"意识成为阻碍确立现代市场经济科学、理性的伦理精神以及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的最顽固的障碍。而打破这一困境的关键则在政府。政府一是要加快改革步伐,不断完善经济伦理所植根的社会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利用优良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引领和推进经济伦理的发展与进步;二是要顺应市场经济转型的要求,自觉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执政伦理观念变革的步伐,以良好的政治伦理推进经济伦理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当前,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改革既缺乏清晰的理论指导,也缺乏成熟的制度化路径和实践经验,集中表现在国资监管机构与国有企业应当如何建立关系。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到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方式变革,其核心在于国资监管机构与国有企业之间的距离化设计。以此,我国国资监管适宜引入"保持距离型"理论,主要原因是我国国资监管体制集中了作为企业治理与作为规制的"保持距离型"理论的场域实践。据此,现有的国资监管体制改革意味着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需形成全新的距离与关联性制度,在制度设计上宜制定国资监管机构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主体法律制度及国有资本收益分配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政府体制演变存在革命、改革、创新三种路径.这三种方式都离不开动力与路径选择.当代政府创新的特点表明,政府创新存在着压力型动力、政绩型动力和危机型动力三种行为动力.大量事实表明,由于政府创新的路径选择不同,必然带来不同的制度演变结果:一种是积极的创新活动累积为改革,实现制度向现代化变迁;另一种是以"温和的变革"祈求稳定,巩固现存的国家制度.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中央政府选择性试验模式下的渐进式体制变革,释放诸多发展元素的动能,有效促成了经济领域的巨大成就。经济特区作为渐进式体制转轨的活性载体,或者说中央政府改革政策选择的"试验田",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导引作用。然而,近年来,经济特区治理困境逐步显现,表征多种多样,集中表现在政策、体制和功能三个层面。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动力衰竭是经济特区治理困境生成的内生性因素。基于心理契约违背模型,分析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动力衰竭的成因,表明了通过制度规引与愿景管理实现对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心理契约违背的防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体制转轨中,政府行为目标的转变控制和影响着转轨的进程和方向。已有的关于政府行为的研究大多是比较典型的民主的市场经济国家,它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这样一个政治和经济都在发生巨大变革的社会。本文基于政府双重利益目标的前提假设,针对我国转轨时期的现实国情和特点,具体分析我国政府面对的约束条件,不同阶段下政府行为目标的选择及其背后的制度逻辑,试图构造一个转轨时期政府行为目标的演进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