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台湾少数民族的教育理论初探李继生(台湾)一、前言少数民族分布在全中国大陆及台湾省各地,暂不论中国大陆少数民族来源如何,依台湾省之少数原住民的来源分析,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完全定论。有人以北来说,认为台湾原住民来自北方,这是因为有少数原住民分布在桓春相峤...  相似文献   

2.
素有民族特色"奥运会"之称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项关键的举措。本文从独特的视角出发,站在民族凝聚力的角度来解读民族"奥运会"的融合凝聚力、民族情感、民族自信、民族团结、传承发展等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3.
新疆双语教育的蓬勃发展,使大批"民汉兼通"的人才脱颖而出,新疆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民族教育事业得到跨越发展,为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实践证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成绩的取得,是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在新疆成功的实践和发展,对促进新疆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推动新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巩固和稳定各民族大团结,起到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格局庞大的三部曲式的“大河小说” ,只要是通过家族的兴亡表现出国家民族的命运 ,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 ,那么“外省作家”表现大陆历史沧桑的作品也应计算在内。“大河小说”今后要得到蓬勃发展 ,就必须改变只重视写台湾史而忽视写两岸三地历史即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偏见。原住民文学大量的是指以汉文为书写工具刻画民族本性、表现其受压迫受欺凌的沉重叫喊的作品。原住民生活已由过去被汉族作家所书写发展到以原住民自己作为“书写的主体”。这种转变解构了汉人中心论及充满意识形态偏见的文学史叙述。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就有民汉同胞互学语言的传统,今天中国西部、特别是新疆,不仅要提倡少数民族同胞学习汉语,而且要大力提倡汉族同胞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新疆的党政领导干部要学习少数民族语言,要把发展和稳定工作落实到"了解当地民族历史文化"和"密切同少数民族群众的关系"上面来。  相似文献   

6.
清代台湾内山原住民地区最早的移民是前往此地贸易的商人,当时人称其为番割。他们学习原住民语言,携带盐布茶等货物与内山原住民进行贸易,并逐渐在那里定居下来,成为内山原住民地区最早的移民。部分番割在贸易活动的同时也从事土地开垦活动,有时也带原住民出山参与汉族间的械斗。作为跨越语言鸿沟,将汉族与原住民两个族群文化联结在一起的中间人,满足了内山原住民对汉族生产生活资料的需求,受到原住民的欢迎和尊重。他们在狩猎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叉点上,改变了原住民的生活,建构了一种不同于官府的汉番交往模式,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构成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7.
当今的台湾社会不仅是一个价值体系多元的社会,而且也是一个种族文化多元的社会。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除了汉族的闽南人、客家人等族群外,还有人数约43.4万人的台湾原住民。依据目前台湾官方的分类,台湾原住民包括阿美、泰雅、布农、排湾、邹、赛夏、卑南、雅美、鲁凯等族,占台湾人口总数的1.93%。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云南少数民族在宇宙观、恒星观测、天体运动观测、民族历法等领域的成就,并介绍了几位杰出的云南少数民族天文学家及其著作.  相似文献   

9.
蒋连华 《理论界》2008,5(3):23-24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进一步阐述了以"两个共同"为主题的民族工作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构建和谐世界中的战略地位;首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科学内涵;提出了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根本之策的发展新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于海峰  何晓薇 《理论界》2012,(1):148-149
2009年《国务院关于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对未来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目标以及政策保障。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预示着新一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即将到来。在此机遇面前,如何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切实地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34年至1936年,三大主力红军在战略转移途经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时,宣传和实践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抗日救国的主张,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干部,提高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思想觉悟。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观念从此深入西部少数民族人民的心中,他们开始从封闭沉寂的状态中逐渐走了出来,迈上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征途。  相似文献   

12.
民主的多数原则与我国少数民族在代表中的少数之间存在矛盾;民主表达沟通机制与民族语文差异之间产生冲突;部分民族聚居型居住格局与扩大民主之间存在风险;民族政策的优待少数民族倾向给民主政治带来隐忧;民族关系问题会对民主政治建设造成干扰;各民族人口流动频繁对民主政治的弹性提出挑战;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浪潮和"民主化"浪潮陷阱。加强宣传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完善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发展;提高民族素质,扩大政治参与;加强国际合作,打击敌对势力;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殖民时期英属印度教派矛盾的加剧导致了穆斯林民族主义的兴起,巴基斯坦国家思想的提出是这场运动的产物。以阿赫默德汗的"穆斯林民族论"、伊克巴尔的"穆斯林国家论"和真纳的"两个民族、两个国家论"为思想基础和主要流派的"两个民族"理论是巴基斯坦立国运动的三大理论来源。作为英国落实"退出印度"政策的关键性步骤之一,《蒙巴顿方案》最终确认了成立巴基斯坦自治领的政治原则,"两个民族"理论实现了从早期穆斯林思想家的一种政治理想到建立穆斯林民族国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从"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到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从未中断。"五四"运动的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主要是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来唤起民众觉悟,挽救民族危亡,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改革开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蒙教育,经历了如何冲破"左"的思想禁区到姓"社"姓"资"争论,"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阶段。"五四"运动与改革开放在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中,既存在思想局限性的区别,又存在历史任务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施叔青的《风前尘埃》有着多层次的叙事,现在与过去、现实与回忆,寻根之旅、旅游观光的复原努力与日据时期的殖民统治、情爱纠葛循环往复。本文拟从"自然世界观"、原住民空间压缩与台湾族群关系、大河小说中的原住民建构等角度来厘清施叔青《风前尘埃》的原住民书写与历史建构的交集。  相似文献   

16.
建国四十多年来,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在全国范围内不仅建立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和民族学院,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乡村、牧区、山寨大部分都建立了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并根据少数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建立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民族中专学校,培养出了大量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原有各层次民族教育的基础上,民族幼儿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成人高、中等教育都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在内地和民族地区的普通大专院校里开设了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从而提高了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少数民族在校学生和教师队伍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大幅度增长。1991年与建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与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与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宋涛我国的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都形成了本民族的传统道德。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使少数民族传统美德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深...  相似文献   

18.
自中共二大提出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后,"少数民族"概念的内涵随统一战线的调整而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就修辞而言,经历了从"异种民族""弱小民族"到"少数民族""兄弟民族"的转变;就地域而言,从仅指蒙古、西藏、回疆三部拓展至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中国境内。梳理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概念演进的过程是中共逐步摆脱苏联模式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透过概念内涵的演进,可以体悟中共对阶级革命理论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9.
河洛地区地处"天下之中",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隋唐时期,河洛地区凭借其交通枢纽的位置、功能齐备的城市设施、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诸多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周边少数民族内迁河洛地区。少数民族的到来,给河洛地区带来了独具特色的异域风情,大大促进了该地区民族多元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禹青 《理论界》2013,(2):77-80
族群符号边界的建构将不同的少数民族区分为"我族"和"他族",这种类别的划分无形中在不同的民族之间树立一个屏障。族群社会分类的过程,也就是"我族"之间的相似不断得到强化,"我族"与"他族"之间差异性得到强化的过程,这种强化的结果是"我族"与"他族"发生严重异化,从而阻碍"我族"与"他族"之间的人际互动、族际互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族际通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