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城市作为文化的载体,城市文化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基本责任与发展方向,其中城市休闲文化发展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丰富游客旅游体验。在新型城市化背景下,面对市民游憩休闲与游客旅游休闲需求,促进"城市文化休闲化、城市休闲文化化",建设城市休闲文化,丰富市民与游客休闲生活应该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政策之一。  相似文献   

2.
城市游憩空间是衡量城市社会文明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表征,本文基于美国城市游憩空间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从游憩空间的规模、类型、空间组织和管理水平等方面,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空间正义"的核心价值及内涵。进而从"空间正义"视角,提出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城市游憩空间发展理念及策略:建立城市居民游憩需求与评价RQI体系,坚实以人为本的规划建设出发点;强调"公平共享"理念,实施城市游憩空间均衡网络体系建设,关注城市弱势群体游憩权益保障;创造多元化的城市游憩空间活动,进一步提高游憩空间利用率和居民体验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冯帆 《城市》2011,(3):36-39
一、引言 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大多是对环境客体的研究,如主要以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为参数指标来评价整个城市的绿地面积,较少关注使用者和客体之间的关系。随着城市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绿地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满足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的要求。本文以市民对于绿地的游憩需求为依据,在传统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引入游憩型绿地子系统的整体规划。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德国市场广场的历史演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历史中和今日生活中的市场广场景观,提出德国市场广场是城市中"一体化"的公共空间,公共性与人的活动是贯穿其发展历程的主要脉络;正是人性化的公共空间管理及其对公共活动的高度容纳才创造了今日德国市场广场多样化的空间与景观。  相似文献   

5.
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是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的重要手段,而旅游利用则是建筑遗产活化利用的关键支持。本文在综述建筑遗产利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建筑遗产保护的思潮演变,并分析了旅游在其中的角色与功能。结论认为,建筑遗产保护正逐渐从单一的"原状保护"向多元化的"活化利用"转变。在这种活化利用中,旅游起着重要作用,它承担着建筑遗产空间关联、业态支撑的角色,而这种以旅游为目的的活化利用也提升了游客体验,增加了建筑遗产的吸引力,活化了城市空间结构,增加了城市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户外游憩空间是对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为城市开放空间的范畴,目的是为公众提供开敞性的城市共享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户外游憩空间要考虑不同人群活动的特点,它体现在设计细节上就是尺度是否适宜、服务设施是否完善、是否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申遗"的不断升温,遗产旅游逐渐走向大众化。然而,中国的遗产管理体系却严重滞后。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世界遗产管理的研究做以综述发现:对于遗产管理的研究,学术界主要集中在管理体制和产权以及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作为管理基础和执行依据的立法以及反馈系统中的大众参与、遗产危机管理和游客管理等关键要素却鲜有关注或关注不足。在综述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改进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城市广场是城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广场最终是城市居民的广场,是城市居民的重要活动空间,与城市的环境、历史、人文有很大的关联,城市广场是公共性的开放空间。该文是就本人工作中看到、感受到的现象提出城市广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游憩空间与休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憩空间,是西方国家近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起源于18世纪的杂志、咖啡馆和音乐室中,之后持续发展,至19世纪的城市街心公园、运动场和假日旅游之中,到20世纪初已成为城市建设与规划必不可少的内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与模式的多样性,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0.
城市既是本地居民的生活空间,也是外来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以工业生产为主,服务业落后。在城市规划和开发中对于公共服务设施大都是以常住居民人口作为基础,很少考虑外来游客的规模数量,致使旅游城市功能残缺,对外来游客环境不友好。尤其是在城市改造过程中的大拆大建和推陈出新,割裂了城市文脉和历史传统的有机联系,成为国外设计师的试验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该重新思考旅游城市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CBD、RBD建设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重庆市永川区渝西广场片区城市设计为例,对旅游导向型城市既有旧城中心与新城中心的动态互补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旧城CBD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演进为RBD的可能。同时引入国外规划系统分类法,并应用城市设计所包含的形态、拓扑,场所三大理论,以相应设计策略解答了所有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旅游导向型城市实现从CBD到RBD的业态和空间演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活力使空间产生多功能的、集中而频繁交流的能力,是影响城市广场社会作用的重要因素。以重庆市三峡广场之中心下沉式广场为调研对象,通过实地拍照观测,对该广场的活力产生的来源——人的活动进行类型和数量上的分析,得出其活力不足的状况;在此基础上,从吸引力、方便性、适应性三个方面探析该广场活力缺失的本原因素——场所。研究发现:人和场所是构成广场活力的基本因素,人的活动需要具有独特魅力的场所,要从场所的空间物质构成及文化内涵着手,方能塑造富有活力的广场空间。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城市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科技进步使工作效率的提高,人们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大大缩短,闲暇时间相对增加;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加深,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学习、工作、生活压力加大等原因、条件和需求都促使城市游憩蓬勃发展。游憩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追求的一部分。良好的城市游憩环境可以使城市居民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也使城市居民在游憩中促进交流,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本文将对海口市居民游憩动机及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以丰富关于海口市城市游憩研究的资料,为城市游憩系统规划提供科学指导,同时,为相关游憩服务企业更好的进行管理和市场营销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丁芮 《城市》2013,(11):57-60
“广场”一词。顾名思义,就是面积广阔的场地.一般专指城市中面积广阔的场地,包括市政部门修建的广场和一些大型建筑物周围的空地。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空间,在整个城市环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积极的职能作用。可以说,广场是整个城市的缩影,广场上的活动也是整个城市各项功能的缩影。古希腊时期,广场是群众集会的场所,具有司法、商业、行会、工业、宗教及娱乐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城市历史建筑和空间环境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建筑创作必须处理好新建筑与历史环境之间的关系,避免对历史环境的破坏。潼南大佛寺作为巴蜀摩崖佛寺的重要一例,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本文从潼南大佛寺古朴素雅的人文环境出发,依托潼南大佛寺西广场建筑及景观设计项目,结合潼南大佛寺的保护规划,综合运用规划学、历史建筑保护、建筑设计、景观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大佛寺古朴素雅的历史人文景观进行发掘与提炼,探讨建筑创作与大佛寺历史建成环境在风格风貌上的协调处理手法,并阐述现代建筑技术表现传统建筑风貌的特殊处理方式,塑造契合潼南大佛寺人文特色的西广场建筑与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16.
滨河游憩带旅游开发研究——以成都锦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滨河游憩带的旅游开发已形成了一些具体的理念和模式.立足于迎合城市滨河游憩带的旅游开发实践的迫切需要,以成都锦江滨河游憩带旅游开发设计为例,对城市滨河游憩带的旅游开发进行探讨,并提出锦江作为成都都市文化型河流游憩带的旅游开发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代公园是我国城市文化空间遗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遗产保护与更新改造是动态的过程,一方面要尽力保证历史园林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同时又要适应不同时代复杂多变的价值观及公众使用的需求。欧美对于历史公园的遗产保护与更新较为成熟,从保护组织、工作流程、规划导则到策略方法都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通过深入分析英国伯肯海德公园(Birkenhead Park)和美国纽约晨曦公园(Morningside Park)遗产保护的一手史料与规划管理导则,梳理其具体的保护策略与更新改造要点,借以探讨中国近代公园如何进行遗产保护和更新改造,归纳总结理念思路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郊野公园是优化城市空间格局、供人们游憩和健身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郊野公园规划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利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其发展概况、主要活动项目、配套设施建设与相关规划条例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从选址特征、规划实施与运营管理情况3个方面总结我国郊野公园在规划与管理上的缺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郊野公园今后的建设与管控模式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开发与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家刚 《城市》2005,(1):52-54
现代城市游憩商业区(Recre-ationalBusinessDistrict,缩写RBD)的概念,最早是由斯坦斯菲尔德和瑞克特两人在上个世纪70年代研究旅游区购物问题时,为描述这类旅游地的结构和功能特性时提出来的。它的具体含义是指:为满足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在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  相似文献   

20.
高军波  陈建华  丁玲 《城市》2016,(10):26-31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问的主体形式,其供给和利用事关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社会公平.笔者基于对河南省信阳市实地调研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系统研究转型期我国中小城市广场空间格局动态变化、利用特征及类型差异.研究表明,中小城市广场整体上具有小集聚、大分散、空间分布不均的特征:等级规模呈金字塔形分布,商业和休闲广场是中小城市广场的主体类型,且呈显著圈层结构格局.中小城市的广场利用率较高.七成广场休闲者能在20分钟内抵达广场,出行距离在5公里范围内,休闲者占54%,80%休闲者的停留时间少于2小时.在广场利用特征对比上,市政广场辐射范围大,休闲者职业类型差异大,停留时间长,是年轻人偏好的休闲区;中老年人就近聚集休闲广场,职业类型集中,利用频率高,就近利用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