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社会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内容和本质体现。从社会关系的视角所展现出来的和谐是一种微观的社会和谐,它由社会主体之间的行为和谐、利益和谐与价值和谐等要素构成。在此意义上,社会和谐就是社会主体之间的行为规范、利益平衡及价值协调的有机统一。社会和谐的实现,离不开社会规范的有效调控,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特定要求相适应,能够有效调控社会关系并确保其和谐有序的社会规范主要是法律和道德。  相似文献   

2.
朱庆宝 《社科纵横》2012,(11):13-14,27
“和谐社会”指社会经济发达、政治文明、文化先进、社会系统和结构合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友爱、相互帮助、和衷共济、和谐推进、协调发展,社会成员各尽其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平等相待,相互配合的融合的社会生成状态;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人的和谐,是人自身的和谐、人内心的和谐;“和谐”是同一性的一种状态,是以承认差异为前提的,“和谐”是处理矛盾的一种方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和谐状态的构建不同于自然界的纯粹自发的和谐状态,它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辩证法作为关于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学说,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和深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辩证法来源于实践.是人类实践在思维观念上的反映.辩证法在实践中生成并发展,"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表达了人类实践对于辩证法和谐维度的诉求.辩证法的和谐维度应在彰显马克思辩证法和谐旨趣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和谐思维的精华,实现二者的有机契合,形成辩证的和谐现.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人与人的和谐一直是社会学所追寻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既是区域间关系和谐的文明,也是城乡间关系和谐的文明,同时还是社会阶层间关系和谐的文明.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政策机制,促进生态文明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5.
冯立鳌 《探求》2008,(3):11-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科学论断,这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维而得出的崭新结论。和谐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是指事物发展的良好状态;社会和谐是指在以人为价值判断主体的生活中,社会各个要素处于互相促进与协调发展的良好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社会和谐的本质及其重要方面。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摒弃传统发展观,坚定地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导。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是一个由理性支撑的公平的社会,其重要标志就是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民都公平地享有自己的生存、发展和享受的空间.构建和谐社会,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一个社会缺少对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保护,是不可能实现和谐的.相比社会其他群体而言,流浪乞讨人员更应得到社会关爱,因为他们处于一种权能较低的相对不对等状态.在这种不对等状态中,他们往往受到不公平对待,自身权益无法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7.
社会生态化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必然要求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通道.在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上,社会生态系统有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的非平衡发展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现实特征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的重要总结、概括和提升,是实现社会生态化的重要指导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社会生态化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智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王敏敏 《探求》2006,(Z1):19
社会的转型,是一种新的利益机制建立的过程,必然会打破旧的利益分配格局而形成新的利益均衡模式.在新的利益均衡形成以前,社会转型会引起阶层分化,贫富差距和利益矛盾的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如果贫富差距过大,利益矛盾过于激烈,和谐社会的实现只能是纸上谈兵.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全体成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要求社会成员能够在社会的进步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合理份额,这里主要是指在公正和公平的前提下实现利益共享,而不是要求在社会各阶层中进行利益平均分配.利益共享应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也应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利益均衡原则的重要基础.和谐社会必须实现社会公正与各阶层间的利益均衡,而公正与利益均衡要以利益共享为基础.要想实现中国的社会和谐,唯一的方法就是建立自己利益均衡模式.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建设既是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是学术界的研究焦点。本文基于社会学视角,对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深度解读,指出和谐社会建设要构建合理的社会结构与实现稳定的社会状态。构建合理的社会结构主要是建构合理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以及阶层结构。实现稳定的社会状态主要是实现社会均衡、社会协调以及社会有序。  相似文献   

10.
李仁武 《探求》2007,(1):7-11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主题都是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在当代,由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导致人的生存境遇遭受严重考验和挑战,能否改善现代人的生存境遇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时代话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就成为人类走向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性诉求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1.
邵亚伟 《社科纵横》2008,23(6):11-14
2002年中国共产党发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如今又开始倡导"和谐社会"."和谐"是千百年来中外传统文化精髓的凝结.探讨传统文化资源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是理解和谐、体会和谐、构建和谐、共享和谐的根本所在.因此,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中来论证传统文化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同时,也进一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于实现和谐发展的自觉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于实现和谐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认识。实现和谐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更加强调和谐发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在实践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道路,在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张天剑 《社科纵横》2008,23(2):38-40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证,我们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段海明 《学术交流》2005,(3):136-139
科学发展观是把坚持以人为本和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环境伦理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它与科学发展观中的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价值上存在着一致性。科学发展观是环境伦理学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科学阐释,它体现了环境伦理的价值观,是中国人民长远利益的必然的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关于征地的生态补偿,学界分别从激励层面、激励与惩罚相结合的层面、制度层面以及广义和狭义等层面作了解释.从内涵上来说,征地的生态补偿是解决土地征用中征地者与被征地者生态利益矛盾冲突的基本制度,是国家对个人或团体生态权益的救济途径,也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者和谐共生共赢的基本制度.从机制上来看,征地生态补偿是一种生态利益整合机制;从方式上来看,征地的生态补偿方式是生态利益重新调整的形式;从内容上来看,征地的生态补偿实际上实现了利益的重新分配,是社会和谐过程中利益协调的必然要求.征地的生态补偿体现了公平、效率、生态正义、完整补偿的分配原则,是实现社会和谐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郑杭生 《学术交流》2006,(8):131-132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2006年年会选择以“科学发展、共享和谐”为主题,突出了时代的要求,突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与社会学的内在联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题。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提出,一方面表明,社会学及其各个分支都能够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并且已经在一些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也给社会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中国社会学能够从社会学的视角,解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所遇到的种种前所未有的实际问题和社会政策、战略问题;二是要求中国社会学能够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中国社会前所…  相似文献   

17.
程华 《探求》2006,23(2):11-15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不和谐、不稳定现象,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是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社会发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要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建立起社会在稳定中实现和谐发展的有效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和谐心理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心理是一种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的健康社会心态,但与健康心理又不能简单等同。和谐心理是和谐社会的精神纬度和心理支撑,不和谐心理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心理的建设路径应包括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等四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9.
李洁 《社科纵横》2006,21(3):27-2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向21世纪提出的关于中国发展的新理念。和谐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谐稳定的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层含义,从而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孝经>是中国古代孝理论的集大成者.它所倡导的理想社会状态是"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而要达到这种境界的"至德要道"就是孝.<孝经>所体现的伦理思想已经积淀为中华民族区别其他民族的特质与美德.<孝经>所蕴涵的和谐思想表现为化解矛盾,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凝聚社会正气,所有这些,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