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反帝爱国思想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对影响孙中山政治思想的内在因素——反帝爱国思想,进行了历史考察和分析;认为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的产生,是由于列强侵略、清政府腐败导致的民族危机而引起的,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能不断用新的进步思想,来修改、充实和发展自己的思想和理论,反帝爱国思想乃其内在因素,十月革命的影响与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乃其重要的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从投身革命起就确立了反帝爱国的基本立场,并提出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具体主张和措施.同盟会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对外妥协倾向自有其复杂的原因,应作具体分析,不能因此而否定孙中山的反帝立场.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首先是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排满只是手段,反帝才是目的.排满和反帝是孙中山"振兴中华"革命途程中两个并不矛盾的阶段性任务和策略性步骤.  相似文献   

3.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孙中山等为杰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改造中国,振兴中华,要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在他们的政治思想中,民族革命包含反清、反帝两个方面。爱国救国,必须反清、反帝。反帝爱国是先进的中国人走上革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的思想发展,往往要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孙中山反帝爱国思想的萌发、形成和发展,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一 孙中山所处的年代,正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腐蚀的年代。也是满清政府屈膝媚外、镇压人民的年代。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前者又是最主要的矛盾。当时的一切革命思想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和充满爱国主义思想的伟大民主主义革命家。在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对待帝国主义的态度,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矛盾发展以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格。但孙中山通过他的革命实践,在矛盾的斗争中总结经验,修正错误,不断发展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他丢掉了对帝国主义某些幻想,公开高举反帝大旗,为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而斗争。他坚信中国人民能够通过自己的斗争,实现民族的独立解放;也能同世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伟大的贡献。他的爱国反帝思想,至今对于我们还有许多教益。总结和研究孙中山的反帝思想,对于当前反帝、反霸斗争也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试就孙中山的反帝思想,粗谈一些看法,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香港─孙中山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基地;香港工人阶级具有光荣的反帝爱国传统;香港在祖国的解放战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和中日关系等方面整理了孙中山留给后人的外交遗产。孙中山富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色彩的外交思想和举措,对于形成科学的外交策略,采取行之有效的外交措施,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丰富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廖仲恺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他一生跟随孙中山先生不屈不挠地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拟就廖仲恺的政治思想作一浅论,从而探讨廖仲恺对孙中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廖仲恺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一对三民主义的阐述和发挥,是廖仲恺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有许多独到之处。(一) 旗帜鲜明的反帝思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以反清和反帝为主要内容,它的完善经历了从旧民族主义的反清、反军阀到新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纲领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廖仲恺和孙中山一样,不断地探求着救国的道路。外患深重、民族危亡的近代中国社会状况,决定了中国民主革命要走救国富强的道路,反帝是首要任务。然而,由于清朝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一切矛盾的焦点,所以当时的革命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因此,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在反帝这个根本问题上,蔡元培先生始终如一坚持不懈。一蔡元培先生一生的基本思想是反帝爱国,并有其自己的特色。首先,他高举反帝爱国的旗帜始终如一,坚持不懈。  相似文献   

10.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誓师北伐,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率师出征。因北伐所经之地必然遇到的如何对待外侨、外国使节、外国公司、教堂、租界等问题,开始具体地介入对外事务的处理,思考有关外交问题,对重大外交事务与外交交涉发表意见,并逐渐与武汉国民党中央发生了争夺外交主导权的斗争。至四一二政变之前,这些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反帝并非盲目排外,保护外人生命财产及一切合法权益;二、专对英国,不牵动他国;三、取消不平等条约及收回租界,绝不用武力及暴动;四、对日联络,有所期待;五、不满外交现状与争夺外交主导权。蒋北伐期间的外交方略是其整个政治谋划和政治性格的一部分,为他带来了一定的成功,但受其政治性格及整个政治环境影响,也构成了他最终无法跨越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孙中山先生的反帝思想和实践是其政治思想和活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形成和发展是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一面镜子,它大致经历了从辛亥革命前的直接反清、间接反帝到辛亥革命后的反对帝国主义在华部分特权和五四运动后反帝思想与实践的高峰等三个阶段。本文拟就此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外交思想是孙中山全部政治思想的组成部分,也是以往对孙中山思想研究中未予足够重视的方面.本文循序考察了孙中山一生的外交实践,论述了孙中山由前期“软外交”思想到后期“强外交”思想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发生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较系统地评述了孙中山外交思想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3.
刍论中国民主党派选择与中共合作的内在动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民主党派自身的性质和特点使其选择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成为历史的必然.中国民主党派所具有的反帝爱国、崇尚民主的政治主张,推动中国现代化以实现国家富强的价值取向,顺乎历史潮流的不断进取精神,是促成民主党派从爱国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内在动因,也是民主党派选择与中共合作的内在必然.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主张民族平等,批判地继承卢梭的天赋平等学说,反对假平等、主张真平等和道德上的平等,分析了“争平等”口号的流弊这四个方面论述了孙中山的平等观,认为孙中山的平等观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色彩,其思想已超出了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和革命家所达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美国外交战略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实用主义,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大师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则对实用主义理论作了最佳阐释。马基雅维利在其代表作《君主论》中提出的性恶论、外交权术、国家利益至上等现实主义国际政治思想,被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深刻领会马基雅维利的实用主义政治思想,研究被现代美国人奉为行动圭臬的实用主义外交理念,对手我们如何应对美国亚太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松毓投身于资产阶级革命,联合创建了吉林自治会,创办《公民日报》,组织爱国绅商和青年学生开展反帝、民主运动,响应武昌起义,首倡吉林独立,出资支援北伐。松毓努力兴办工商实业与教育,创办《民国新闻》报、《新吉林报》,与友人共创吉林毓文中学。孙中山先生称松毓为“率一族人参加民族革命于旗下的满族豪杰”。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始终坚守“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原则,以大半辈子的光阴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中寻找救国真理,创立了“三民主义”理论体系。它成为了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纲领和指导思想,也是孙中山一生为拯救中国、振兴中华思想的精髓所在。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三民主义”即是“对外打不平”的民族主义,“对内打不平”的民权主义和“对富人打不平”的民生主义。其中“对外打不平”的民族主义,包括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平等和进步的反帝爱国思想。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孙中山先生关于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对他本人来说是经过漫长、曲折、艰苦的过程,才达到这一高峰的。众所周知,孙中山长期对帝国主义是抱有某种幻想,希望自己的革命事业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在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部分也主要是“反满”内容,而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内容。这固然包含有某些孙中山在策略方面考虑的因素,然而无法否认,孙中山在这时期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对其抱有幻想的事实。本文试图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上作些探讨,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李书城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爱国主义者。他从青年时代就追随孙中山与黄兴,坚持民主主义立场,从事反帝反封的斗争。特别是在辛亥革命时,他积极参予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汉阳前线与黄兴并肩而战,成为风靡一时的人物。辛亥革命时他为什么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呢?这是与他在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接受民主、反清、反帝的爱国思想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是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顺乎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中国近代反帝反封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爱国性和进步性彪炳史页。康有为发功的这场运动,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其中他认为“变之之法,富国为先”,显  相似文献   

20.
美国外交的政治特征是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延伸 ,而真正把他们交汇在一起的则是美国外交的实用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