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召树屯》渊源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召树屯》(即《召树屯与南玛诺拉》)是我国著名的傣族民间故事,但这个故事也在泰国、老挝与缅北等地广为流传,我云南省歌舞团访泰演出的主要节目是《召树屯》,泰国文化团访华演出的节目中也有《玛诺拉》独舞。泰国前总理克立·巴莫亲王在西双版纳观看《召树屯》舞剧后,觉得很诧异:“为什么泰南所流传的‘诺拉’会在相隔很远的西双版纳冒出来呢?”我国文学界也提出,《召树屯》“究竟是根据西双版纳的民间传说改编进经书,流传外国的呢?还是由外国传入的呢?”因此,弄清《召树屯》的渊源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傣族地区流传的<召树屯>故事是以印度题材为主要来源,巴利语贝叶经书、民间口传故事及"赞哈”演唱的手抄本为其传播载体,小乘佛教多次输入到傣族居住区,时间、空间的差异性及傣族固有文化的作用,是<召树屯>故事在傣族地区有9种不同版本传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召树屯》《朗退罕》渊源新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子召树屯与雀女朗玛诺拉的美丽故事数百年来在西双版纳的土地上流传,被编成韵文(叙事诗)《召树屯》(tsau~(13)su:~(55)thun~(51))到处传唱。在云南省德宏和保山、临沧地区,叙事诗《朗退罕》(la:η~(53)thoi~(53)xam~(53))也象醉人的薰风经久不息地吹遍辽阔的傣乡。《召树屯》和《朗退罕》唱的是同一个故事。毫无疑问,这两部诗歌出自傣族诗人和歌手的手笔。需要探究的是这个故事的源流所自。  相似文献   

4.
傣族贝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在新中国成立后它与汉文化沟通整合实现了现代性之路.傣族传说《召树屯》先后被改编成现代舞剧与汉语电影《孔雀公主》,真正打开了傣族贝叶文学资源的宝库,使得傣族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步入当代艺术殿堂.它们是原生态艺术发展为现代性民族艺术的里程碑,给中国当代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成为中国当代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5.
自宋代以来,"意趣"成为了一些文论家用来概括文学审美本质特征的概念.这些文论家,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与理论倡导中,对"意趣"作为文学的审美本质进行了标树,对其审美特征予以了探讨,并提出了要求,同时,对它的生成与创造也进行了考察.这从整体上初步构建出了"意趣"的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6.
与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相似,地方作为一种政治和文学路径对中国当代作家的魔幻叙事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中地方意识的自觉让中国当代作家体悟到地方之于文学创作的独特审美价值,进而在魔幻叙事中产生了对地方的强烈认同。一方面,中国当代作家魔幻叙事的空间意识得到不断强化;另一方面,在魔幻叙事中,地方作为一种审美资源被大量征用。中国当代作家魔幻叙事在指向地方的过程中,建构了具有较高文化和审美辨识度的差异空间,借助地方历史的传奇性重构、在地景观的奇异化展现、方言土语的激活等艺术策略,实现了魔幻叙事的异质化书写,使得当代作家的魔幻叙事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也让他们找寻到了突破自我的文学路径。  相似文献   

7.
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成功地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史书写方法,无论对其争议与褒扬有多少,辩争本身都不是最值得注目的地方。透过辩争,夏先生文学史书写的审美标准和批评方法渐渐完整地展现出来,由此也可探知夏先生真实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8.
徐杰 《殷都学刊》2011,32(1):81-84
文学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之间的分歧由来已久,文学内部研究强调文学审美特性,外部研究重视文学文本中隐藏的意识形态,二者的对立可以说是审美性与意识形态的对立。要解决文学研究的"钟摆"现象,必须解决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文学语境的虚拟性使它自身得以与文学外部的文化语境相疏离,是它们之间产生一种奇特的距离感;文学语境的审美性使得它与文学内部研究保持本质性的联系。文学语境作为介于文学内部语境和文学外部文化语境之间的特殊场域,使得文学内外有机地衔接起来。  相似文献   

9.
就文学书写而言,中古时期,人们对鲸鱼的认识、想象与利用经历了一个有迹可循的演进过程:从魏晋时期零散且单一的象征性描写,到南北朝至隋唐初年咏昆明池诗的大量出现,再至盛唐鲸鱼诗的全面繁荣。鲸鱼的复杂面相被渐次、充分地展现在文学文本中。韩孟诗派及其以外的诗人有意识地运用鲸鱼来营造震荡光怪、瘁索枯槁的审美境界,鲸鱼意象对中晚唐文学的定型、发展均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杜甫笔下,鲸鱼不仅被文学塑造,还反过来言说文学,鲸鱼象征着雄劲刚健的文风,并与风雅传统相联系,成为中古文论的重要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10.
区域文学史的重新书写,使我们能够更加真实地逼近历史情境,挖掘文学发展演变中复杂的历史脉络.<江西文学史>抓住了江西文化发展的嬗变过程,以多种脉络交织的空间维度配合着历史叙述的时间维度和文学精神体验的维度,构成了一种多维度的、时空并置交融的立体文学史图景,打捞着历史的文学碎片,寻找着江西区域文化的价值认同,展现了江西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和区域文化共同体的精神原貌,从而揭示了江西文学本身的生命特质与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进行文化审美检视,将会发现,忧患意识始终贯穿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之中。尤其是中国文学忧患意识本身所特有的文化意蕴和美感包容力,大大强化了以忧为美的民族审美心理,拓展了中国文学表现内容的审美空间。不仅如此,忧患意识还构成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忧患主题系统,使得中国文学包涵的内容和意蕴丰富而深厚,沉郁而感人。因此,认真地对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进行审美阐释,将对于整体地认识和把握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特征,是十分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2.
贾振勇 《河北学刊》2008,28(1):99-103
审美观念是过去二十多年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强势阐释支点。但人们对这一观念的理解存在形式主义的偏执。审美体验作为审美活动的中枢,包孕着感觉、知觉、情感、意志、理性、欲望、潜意识、道德判断等人类诸种精神因素。左翼文学的政治移情与审美转换,是审美体验在特殊艺术时空的特殊艺术展现。  相似文献   

13.
徐可 《贵州社会科学》2006,4(2):112-116
郁达夫等浙西现代作家的作品各不相同,却呈示出共同的水文化情结,具体表现为"水文化"意蕴的柔情展现,"水性"意象的审美建构,"水性"特质的自然抒写,等等.探讨这一文学现象的渊源与意义有助于为文学的地域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案例.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时期以来抵制文学政治牢笼的文学审美策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是对文学认识的重大进步.然而,一味地标举文学的审美性,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也存在导致审美主义话语膨胀、审美殖民以及美感霸权的危险.因此,在回顾与梳理文学与审美关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定的反思与展望,从而努力建构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民主的、对话的、健康的文学观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寻根作家将文学笔触伸向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文化之根,其意图在于走出以往过于集中的意识形态写作,重新建构以民族文化传统为根基的审美形态。对于寻根作家而言,是后溯性地寻求传统文化之根,还是超前性地投向世界文学的现代审美之怀;是继续哄闹的文学现实书写,还是探究民族内部静止的文化之根。这一系列审美层面的纠结与文化世界的困境,构成了寻根文学充满焦虑而又富有张力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6.
审美世界只可能展现在审美情感当中,审美情感使我们意识到我们与世界的必然的和谐一致。在审美情感中,我们让事物自由地成为其自身,而不是将其纳入我们的功利目的。审美情感让我们超出自身的日常生存,从而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与物和谐共处的世界当中。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后期以来文学领域的世俗化审美进程,在两条线索上并行展开:一个是精英文学的平民化转向;另一个是通俗文学的大众化演变。媒介文化将大众审美精神注入精英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审美实践中,生成了文学世俗化审美的价值和观念体系。在历史的维度上,精英文学的世俗化审美实践用传统通俗文学的历史合法性开道,用通俗文学的元文学性和文学源流关系来论证文学世俗化审美的文学本质意义。在现实的维度上,精英文学的世俗化审美以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和批判,表现出与传统世俗文学不同的超越性。媒介文化在文化品质、文本生成和主体关系等方面,构建了新的文学世俗审美面貌和文学世俗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8.
文学经典危机与文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文学经典在精神生活与文化建构中的重要性明显衰落,经典化机制本身的合法性受到理论质疑。定位为人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文学教育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调节、完善消费社会的价值体系,培育消费社会中理想的文化主体。经典文本的人文价值与审美价值久经检验,是文学教育之范本,应该为受教育者认真研读。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8,(2):258-259
<正>杨宪益提出:"翻译的本质是忠于原文的艺术形象,阐述原文所表达的意境,既不夸张、也不夹带……"我们可以理解为古诗词英译的最高境界,是其对审美艺术的追求,本质上是把这种审美艺术充分地展现出来,把诗人的灵魂传承给读者。黄国文在《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中提出"古诗词英译是翻译与美学融合发展、传播文学的一种方向",这就是古诗词英译应该注重美学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审美价值,从而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审美批评与现代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向宝云  邹永莉 《天府新论》2003,1(2):107-112
文学的世界是审美的世界 ,文学批评便是对艺术世界的审美批评 ,而不是对日常世界的政治批评与道德批评。由于中国历史文化情境的特殊性 ,政治审判与伦理审判在文学研究中较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 :作家政治身份决定论 ;政治题材决定论 ;政治价值决定论 ;文学之争延为政治之争。政治审判造成文学标准的扭曲、文学与生活关系的扭曲等诸种弊端。文学可以有实用的艺术与审美的艺术 ,但文学批判则只能首先是审美的批评 ,对现代文学的批评 ,也应是审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