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本文对荒诞派戏剧产生的背景以及该派戏剧的共同特征作了简单的介绍.美国荒诞派戏剧的重要剧作家阿尔比的<美国梦>在此得到了较为详尽的讨论.文中指出了它同该流派其它作品的共同之处,并重点分析了其主题和艺术手法上独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荒诞派戏剧是二次大战后,五十年代初西方出现的一个新的戏剧流派,也是西方现代派文艺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这个剧派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但它在西方剧坛的崛起,并不能看成是昙花一现。这个公开打着反西方戏剧传统旗号的剧派,最初仅有三名观众,但经过二十年舞台实践的检验,终于取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界的承认。它的奠基人之一蕯缪尔·贝克特被授予一九六九年诺贝尔文学奖;另一位奠基人尤金·尤奈斯库,一九七○年被选入法兰西学院。这个剧派的艺术观和表现手法,多年来一直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许多地区不同倾向的戏剧家。近几年来,荒诞派戏剧的这种影响,随着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也波及我国的戏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西方现代派戏剧的三个主要流派: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荒诞派戏剧的结构为对象进行考察,认为这三种流派的戏剧结构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内在的联系。象征主义戏剧的结构特点是一种形而上的'等待',这是与梅特林克的'静态戏剧观'相对应的,表现主义戏剧的结构特点是一种'片断'式的组合,并以'见证人'的方式来贯穿;而荒诞派戏剧的结构特点是'环形'的,即循环往复,并以'直喻'的形式来实现。这些特点都与传统戏剧迥然有别。但是西方现代派的戏剧结构和传统的戏剧结构也有一定联系,如西方现代派戏剧并没有摒弃亚理士多德的'发现'与'突转'。梅特林克的'静态'戏剧之于契诃夫戏剧的'双重结构',表现主义戏剧之于布莱希特的叙事剧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期, 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席卷了战后的欧洲。在表现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以法国尤金·尤奈斯库和萨缪尔·贝凯特为代表的荒诞派戏剧登上了世界文艺舞台。该剧派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刻地反映了战后西方世界荒诞的的社会现实,受到广大观众空前热烈的欢迎。五十年代后期,荒诞派戏剧的影响逐渐扩大,六十年代传遍欧美各国,成为二次大战后最引人注目的戏剧流派。  相似文献   

5.
荒诞派戏剧浅析王国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当存在主义文学方兴未艾之时,法国又出现一种完全打破传统戏剧写法的资产阶级文艺流派,这就是荒诞派戏剧。1950年5月11日,在法国首都巴黎梦游人剧院上演尤金·尤奈斯库的独幕话剧《秃头歌女》时,据说剧场里仅有三名...  相似文献   

6.
荒诞派戏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流派,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无视任何既定规范的极度自由的“破坏性”文学,是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荒诞派戏剧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戏剧观念。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被视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它集中体现了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回顾了荒诞派戏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历史文化背景,通过简要分析《等待戈多》,探讨了荒诞派戏剧在主题、情节、语言、人物方面对传统戏剧表现方式的反叛。  相似文献   

8.
荒诞派戏剧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这一流派的作品主题都着重在于揭示毫无意义的枯燥生活和荒诞离奇的个体存在状况。品特的戏剧创作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人类存在于一种与生俱来的荒诞之中,生活本身是荒诞不经的,日常语言是支离破砰且晦涩难懂的,人的行为是稀奇古怪的。本文以品特的剧作《送菜升降机》为研究文本,透过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解读这部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9.
荒诞派戏剧是二战后流行于西方戏剧舞台的重要流派.代表性作家贝克特和尤奈斯库通过貌似荒诞怪异的故事和人物,对现存的社会价值观、政治道德秩序以及传统人际关系的异化进行了嘲弄、批判和鞭挞,代表了当时西方思想界对在经历了二战浩劫之后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反思与追问.荒诞派戏剧吸收了当时先锋艺术的成果,对西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欧美兴起的荒诞派戏剧是一种全新的反传统先锋剧种。当时它并不为人所接收和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戏剧已经进入世界现代文学经典的殿堂。本文从语言、情节及人物刻画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荒诞派戏剧的一些明显特点,分析了这种戏剧产生的社会原因、时代背景及其作为"反戏剧"与传统戏剧的显著差异,以及它用变形的审美手段所反映的二战后西方社会的凋零和荒芜。  相似文献   

11.
在史剧创作中存在着“历史戏剧化”和“戏剧历史化”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现代,戏剧历史化导致史剧创作中“历史主义”和“古为今用”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原则的盛行,使史剧越来越远离人性和人文精神。在历史戏剧化过程中,创作主体是核心,他连通古今,使历史真正成为人的历史,并且是现代人的历史。改变过去史剧研究重“史”不重“人”的思维逻辑,中国现代史剧现代性核心是创作主体思想意识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在他刚刚踏上文坛之时创作了一些戏剧作品。这些戏剧作品由于创作的时间早,在沈从文整个的文学创作史上所占的比重又很小,因而很容易被人们遗忘。但在事实上这些戏剧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存在着,不容忽视。我们可以从谐趣呈现的策略,谐趣中的理趣,谐趣产生的原因三个方面来探讨沈从文戏剧中的谐趣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3.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其审美价值究竟偏向于文学性还是剧场性,其功能究竟是重启蒙还是重娱乐,这历来是争议不休、难有定论的问题。即使在今天,中国一些戏剧学专家依然因为各自侧重点的不同,从而看到了当代中国戏剧的两种迥然不同的走向。通过对中国近代以来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戏剧进行分析,发现这两种走向其实并不矛盾,相反是整合。当今,在中国戏剧创作中文学与舞台、启蒙与娱乐间对立、偏废的现象正逐渐消淡,二者的融合与统一日益成为一种明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爱德华·邦德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最受争议的剧作家。他戏剧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对暴力的描写,血淋淋的暴力场面让观众嘘声一片,触目惊心。文章从新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作者特定的人格底蕴和独特的社会秩序观入手,对邦德戏剧创作中的“暴力”主题进行深层探源,发现邦德的创作意图不是为了描写暴力,而是意在通过暴力引发人们的思考,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来构建完美社会。  相似文献   

15.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因其内容丰富、数量众多、体制完备而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最早从事杂剧创作的作家,他的作品在表现方式上运用诙谐的艺术手法,通过喜剧性的情节、滑稽的形象、幽默的语言,较好地发扬了"寓庄于谐"的艺术传统,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格,显示出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审美价值,极大地丰富了杂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推动杂剧的传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剧诗归根结蒂属于诗,衡量剧诗的标准只能是诗,不以赋形舞台为直接目的.中国古代最典型的剧诗便是明代文人南杂剧,它们中虽多有被称为不能施之场上的案头剧,一直被戏曲史界所轻视,但视作诗歌却自有创新之处.另一方面,明代开始形成并成熟的单折戏,直到清代都不断有人创作和演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就在于选题严肃、线索分明、结构紧凑,自始至终为一个完整行动所贯穿,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长度,自成一个整体.从这个角度来说,单折戏即可以被看作近代意义上的独幕剧.以写意抒情为宗旨的剧体诗及中国式独幕剧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体裁领域的新突破,明杂剧作家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传统历史文化地位的上升以及对历史教育的重视,一些以中国古代历史为背景的历史剧纷纷登台亮相,这些剧作以它取舍精当的选材构思、引人入神的故事情节、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画吸引着广大观众的眼光,使观众在享受娱乐的同时领悟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无穷魅力。但是随着夸张、虚构等剧作手段的大量运用,许多历史剧存在歪曲历史事实、美化历史人物的不良现象。具此,笔者谈一点历史剧歪曲历史事实、美化历史人物的严重危害并提出一些历史剧创作遵循的原则,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话剧百年,经过创造性的本土化过程,从西方剧种成为现代中国话剧;与此同时,中国话剧又从本土出发,完成世界华人范围内的“全球化”过程,成为一种跨国界的世界华语话剧,形成由中国大陆、台港澳、东南亚乃至北美、西欧、澳洲三大板块构成的世界华语话剧版图。我们借助“全球本土化”的概念,讨论这一双向发展、彼此互动的历史过程,讨论在该过程中形成的整体性或一体化趋势,以及多中心、多层次的本土化特征。这不仅拓展并改变了中国现代话剧史研究的视野、格局、问题与方法,而且还能从中国现代话剧史的角度,反思现代中国的文化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戏剧作为一种受时间和空间严格限制的文学体裁,在叙述方式上有其独特之处,最明显的是表现在叙述者的设置上。文章通过对新时期戏剧代表作的分析,提出作为现众与故事中介的叙述者可归纳为明显的叙述者、多元叙述者、中性叙述者三类.新时期戏剧叙述者设置的这种变化是历史的继承与发展,不仅契合时代的要求,而且能够收到更好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某种意义,一部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史.本文分析了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的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在人性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得失,揭示了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