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畅广元 《唐都学刊》2004,20(6):126-131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是资本主义世界里重要的左翼力量。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关于现实主义的思想和价值的论述,关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是文学艺术基本价值所在的论述,表明这一理论在自身价值取向上仍然是属于社会主义范畴的。为了实现他们确定的文学理论价值,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文学活动在"改造个人的倾向和需要"上的作用;文学家与读者的"艺术责任";文学文本不是一个封闭、稳定的体系,它呼唤文学活动主体提高其审美建构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可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加入资产阶级阵营。  相似文献   

2.
我们编写《文学概论》一书,既重视学科本身知识体系的科学性,保证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又密切联系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突出理论的师范性。本教材具有以下几下特点: 一、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性质。文学理论是一定阶级的文学观点、美学理论和理论形态,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在文学领域的具体表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特征。马克思文学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文学史上一切优秀的进步的文学理论的  相似文献   

3.
赵晓珊 《社科纵横》2005,20(3):138-139
俄国形式主义诗学是上世纪艺术本体论的先声,它首先提出文艺作品是自足体,文学研究应从文学自身内在规律出发建立科学系统的文学科学。作为艺术本体论的代表流派,20世纪60年代兴盛发展于法国的小说叙事学最符合形式主义所谓文学科学的条件。本文试从方法论、叙事结构、人物观三方面考察两者的生发继承关系,论述了形式主义对小说叙事学的启示与影响,以及叙事学自身在对象、范围、深度等多方面的理论扩展。  相似文献   

4.
价值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及其效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晏辉 《求是学刊》2002,29(4):13-19
价值哲学是以生活世界中的价值问题为研究对象的 ,因之从学科定位和学科使命来说 ,价值哲学应是社会哲学的或实践论的 ,而不是形而上的纯哲学理论。它原本不以建构形式上严密的逻辑体系为己任 ,而以在对社会生活中重大价值问题进行缜密研究基础上给出正确的价值理念为使命。但价值哲学用以把握价值问题的方式却又是反思的和批判的 ,借以完成此任的有效途径只能是基本原则的设定和范畴体系的设置。价值哲学的学科定位和学科使命决定了价值哲学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 :抽象化的即本体论的和认识论的途径 ;现实化的即社会哲学的和实践论的途径。本体论的研究范式保证了价值问题研究的彻底性 ,社会哲学的研究范式保证了价值问题研究的现实性。价值哲学之两种研究范式及其关联决定了 ,它首先要确立一种问题意识 ,然后把社会结构及其变迁作为实践基础 ,视创价与代价为分析框架 ,以供给一定的价值理念为学科使命。只有这样 ,价值哲学才能做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学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实践本体论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它以自然本体论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主要是一种社会本体论,即阐明人类及其社会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是社会实践的本体论.实践美学以实践本体论为自己的本体论基础,使得实践美学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从这样的哲学、美学观点出发,文学本体论同样应该是一种社会本体论、关系本体论:文学的本原和存在方式离不开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的社会实践;从存在的本原上看,文学的最终根源是物质生产及其转化为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从存在的构成方式上看,文学主要是一种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过程;从存在的现实方式来看.文学是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结晶——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存在.唯有实践本体论可能克服古代传统形而上学的实体本体论和近代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在主体和客体、主体和主体、客体和客体的关系及其统一之中来审视文学,把文学如实地还原为"对象世界-作家-文学作品-读者"的实践统-整体.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20世纪初期以来近70年的中国文学思想理论的发展和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进行了宏观考察和研究,认为中国文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建构起多元开放的“人的文学”观念体系,到了30年代由于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又分化成两大主要理论体系,即以鲁迅、周扬、冯雪峰为代表的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上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由于适应了中国急迫的社会政治革命要求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文学观念,以朱光潜、沈从文为代表的非功利的文学审美理论,在唯物史观和艺术社会学范畴之外丰富了现代中国文艺思想。上述两大理论体系中一些真诚的理论家,在把握“文学-人”这个核心进行艺术思考时,不断突破自身的理论局限,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对立面的某些理论思想,从不同的方面改造和发展着“五四”开创的“人的文学”的思想,构成了总体历史发展的多向分离和总体趋近的运动轨迹。这将对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有两点历史启示:一是文学观念的建设必须以文学和“人”为核心,对于文艺规律的探讨不能偏离人所创作的这个文学主体;二是新时期文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应该向着历史的“新的综合”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7.
建国40年来,我们的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其中包括出版了一些有较大影响的文学理论著作,并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理论框架。但有一个重大问题迄今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那就是理论范畴的辩证逻辑推演和科学表述问题。理论表述的非逻辑化,已成为文学理论体系的致命伤和争取突破性进展的严重障碍。以人类一切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讨文学发展一般规律为目的的文学原理著作,不应罗列、拼凑若干理论专题和文学常识,而应是经过严密科学论证的理论体系,是“追求最严格的科学性的高度学术性著作。”它应是一连串文学理论范畴的辩证逻辑上升,即如马克思所述,是“从简单范畴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群”,“从群的辩证  相似文献   

8.
自19世纪比较文学学科创立至今,关于学科自身合法性的问题,如学科的科学性、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学科建制等一直处于争议之中.其中既有来自外部某些文学专门学科的质疑,更有比较文学学者们对本学科的自省.可以说,比较文学是对自身学科质疑最多、最具有自我批判意识的学科.比较文学学者们的著作不仅包括在不同时代理论框架下进行的比较实践研究,更包含了大量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理论潮流下对学科自身合理性的考察、方法的修正及理论的更新.比较文学开始于19世纪浪漫主义盛行的欧洲,当时居于主导地位的观念是"把自然视为由不同物种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这一观念启发了文学研究者把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视为文学表现和审美意识的统一体,具有可比的主题和特征."[1]4因此,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在初创时期是以欧洲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开展的跨文化、跨民族/国家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文化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理论研究的知识特征,其实是在与传统文学理论研究有别的另一种知识语境中、用另一种知识话语来理解和解释文学的。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却忽略了文化批评与传统文学理论在知识构成上的这种差异,忽略了文化批评的"问题意识"与理论研究的知识状况之间所存在的对应关系。因此,对各种西方文学理论的介绍和阐释,往往因为偏重"方法"或"模式"而忽略了理论生成的知识语境,忽略了理论研究的演变与知识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这个角度看,文化批评对文学研究的冲击集中体现在它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知识状况的质疑,文学理论知识结构的更新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不必也不会都在文化的领域中研究文学,但却不能不思考文化批评的知识结构对拓展文学理论研究视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中 《阅江学刊》2011,(2):106-112
伴随着大师们的离去,文化理论的黄金时期结束了。在后理论时代,文学作为时代的风向标,它最为直接也最为恳切地体现出了时代的伦理贫困,而理论不再具有批判的资格和批判的精神。文学理论则需要将二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还文学一份责任、还理论一份纯净是后理论时代的迫切需求。转变立场和观念,以人类学的眼光和方法来看待文学和人生是后理论时代文学自觉精神的突出显现。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与发展,目标是寻求建立中国文论的现代知识形态,百年来经历了世纪初的转型发轫期、世纪中现代文论系统的形成期和新时期突破解构中的创新建构等几个阶段.新时期文论的创新发展走出了几种不同的路向,取得了一批相应的成果.当代文论仍保持着多元创新探索的态势,从总的趋向看是正在走向积极的重新建构.当代文论的创新建构,面临着如何重建中国文论的现代性精神,文论的体系化、学科化、科学化,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思想观念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系统清理西方文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在我们当前文学理论研究中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近百年中国文论的现代化不宜简单等同于西化 ,本世纪西方文论在中国的三次大规模输入的性质、方向和特点各不相同 ,但大致沿着政治功利主义和审美主义两条逻辑线索展开 ,这是中国文论主动和积极地选择的结果。五四文学革命实际上并非和本土传统断裂 ,而是在西方文学思想的激发下 ,中国文学自身从中心到边缘的交互运动。在当前世界文论语境中 ,凝固、封闭和僵化的中国文论的民族本真身份已经不复存在 ,而开放、流动和融汇中西的中国文论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3.
There are two mistaken tendenc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Chinese literary discourse in academia. One is the “red dancing shoes” phenomenon, where scholars run helter- skelter after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the other is the “bound feet” phenomenon, where tradition-bound scholars believe that tradition must be kept unchanged and tha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should be cleansed of all alien elements. Neither approach is desirabl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should be grounded in present realities and should distinguish between substance and function. “Substance” has to consist of China’s present literary creation and critical practice; only thus can we appropriate Wester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ry theories in the service of today’s needs, and make the ancient serve the modern and the foreign the Chinese. This will enable us to develop a literary discourse that is both contemporary and Chinese.  相似文献   

14.
孙之梅 《求是学刊》2003,30(4):87-91
明代复古派之所以能够发动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文学复古运动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该派始终坚持文学本体的立场。通过辨诗文之别、诗与非诗之别 ,以及诗歌的时代之别 ,突现了诗歌的本体特征 ;强调诗歌的抒情功能 ,摆脱了议论、铺陈、性理对诗性的裹挟缠绕 ;诗歌六义中特别拈出比、兴二义 ,确立了诗歌的创作原则。辨体、抒情、比兴构成了复古派的文学本体论 ,也是复古派最有价值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Though it is not new, the topic of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still holds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current efforts in carrying forward the essence of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constructing a new literary theory that conforms to the spirit of our times. Today, Chinese scholars have to handle two traditions: one is the classical literary scholarship up to the 19th century, distant in time and space from today; the other is the modern tradition that start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se two traditions involve not only rupture and heterogeneous change but also continuity and partial homogeneous preservation. Taking our stand o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tradition, we should consciously pursue research on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using modern consciousness to scrutinize, reorder, discover, select, interpret, activate and absorb its finer elements, those that are still vital, so as to creatively promote its modern transformation and further integrate it as an organic compon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Over the past two or three decades, Chinese scholars have been advancing this great project in a systematic and solid way, achieving gratifying progress. We must strengthen our efforts and make further progress with this great undertaking.  相似文献   

16.
When critical realists consider epistemology they typically start from “epistemological relativism.” We find this position necessary, but we also find it insufficient because it lacks a critique of the highly unequal social relations among observers themselves—relations that shape the very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While it is indeed the case that all knowledge is fallible, it is also the case that all knowledge is positioned, with a particular standpoint. What is more, the social power relations between standpoints organize the production of truth in ways that produce systematic distortion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critical realist social epistemology. We introduce feminist standpoint theory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as our suggested interventions into critical realism and we use two case studies of existing work to highlight i) 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truth and the real, and ii) what is at stake for radicalizing epistemology in critical realism. In so doing, our paper emphasizes the epistemic complexities that continuously shape ontology, a commitment to subaltern voices or experiences, and a thorough interroga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position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舞台上存在着一股自由主义思潮,自由派思想对现代激进主义是一种制衡因素,自由派文论体现了以审美为中心的论学旨趣,它的存在给略显单调的现当代文化与文学景观增添了新的色彩,自由主义文化思潮渊源有自,佛教文化、老庄思想给自由派的文学观充注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战争动乱、学术政治化的时代趋势并未改变传统文化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基本格局。
Abstract:
There is a liberal trend of thought on modern Chines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stage and the liberal school balances modern radicalism.Theory of this school shows the purport with aesthetics as the focus and enriches modern culture and literature,which is somewhat monotonous.Liberal cultural trend of thought originates partly form Buddhist culture,partly from Taoism,which exemplifies that turbulence of war and politicized academy do not change the basic pattern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dominant force along with multi-element.  相似文献   

18.
孟伟 《唐都学刊》2006,22(1):109-111
沈德潜是清代著名诗人,向来研究者者对其诗论关注较多,而对于作为其文学批评一部分的散文文论却鲜有论及,其实在《沈归愚诗文全集》中,《文钞》占有相当大的分量。沈德潜在散文文论方面也有自己的理论主张,“文之与道为一”是他论文的理想和最高标准。他认为文章立“道”为根本后才能讲求章法技巧,“才”、“情”、“养”、“气”是文章写作的关键因素,应加强学养,做到醇雅。他的散文文论与其师叶燮有着承传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徐杰 《阅江学刊》2014,(3):134-141
文学语境是在文学经验、文学传统、文学知识和文学批评理论等文学场域之中达成的一种动态性共识的范畴。在此场域之中的文学创作、文学阅读和文学交往活动,文学话语形式生产和意义赋予以及语境差带来的文学音乐、图像和情感性审美都是对文学语境的具体实践。文学语境的此种具体实践所趋向的目的不在自身之外,而就在其自身,正耦合了康德对艺术审美判断“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