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王桂妹 《学术交流》2004,(3):150-156
五四文化激进主义,作为中国历史现代转型期的主导价值倾向,也对20世纪文学现代性的实现构成深远影响。革命,作为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话语表征,为文学现代性生长提供了动力的同时,也因其线性思维方式把传统置于现代性的对立面,视"欧化"为惟一路径,从而造成文学现代性的缺失、启蒙。作为20世纪现代性的核心话语,赋予文学现代性精神内涵的同时,也因其对艺术与历史所做同构性理解而斫伤了审美,并因其对文学的工具化要求而使文学的独立价值难以呈现。  相似文献   

2.
黄荟 《社科纵横》2008,23(4):134-136
本文立足于中国发展①的境域,以当代西方发展伦理学家德尼·古莱和阿马蒂亚·森关于传统文化的观点为理论视域,考察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性"价值观遭遇的历史性时刻,面对自身的当代转型、它与"现代性"价值观的关系,以及"现代性"价值观本身的合理性受到质疑的复杂局面,如何找到"中间道路",找到其背后的核心价值,从而为中国传统价值观提供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3.
浪漫主义是对现代性的第一次反叛.中国五四以后的30年代文学和新时期文学发生了两次浪漫主义思潮.由于中国现代性的特性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决定了中国浪漫主义不同于西方的神性浪漫主义.而是一种诗性浪漫主义.它具有现实关怀、写实风格、明朗健康的情绪、平民精神等特性.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迷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对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的理解不断窄化,加之反现代性作风盛行,造成文学观念的现代性迷误。其根源在于现代性本身的内在矛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性本身的逻辑在历史情境中的展开,即在文学与社会的双重现代化之内在困境中的展开,最终使文学观念走向现代性的反面  相似文献   

5.
"浪漫爱"的兴起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现象,它与传统的瓦解、现代个人的出现相伴而生,是人性解放特别是人的感性解放的突出表征."浪漫爱"带有"以情求道"倾向,它追求的是爱的唯一性、永恒性和至善、至美性,它在现代成为一种人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超出性爱本身,具有了超越凡俗的精神意义.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兴起可视为这种现代浪漫爱的滥觞,其中<红楼梦>和<茶花女>的相遇,为这种浪漫爱的兴起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清末民初言情小说中的唯情派继承了明清以来以情抗礼的文学传统并与西方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实现了对接;他们所表现的爱情具有超凡脱俗的乌托邦特性,本土禁欲主义道德与西方纯情、浪漫之爱与此结成了同盟,这是现代性初兴时期浪漫主义反世俗的"人的自我神化"倾向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新古典主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创作生态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经建  罗四林 《浙江学刊》2005,11(6):115-120
新古典主义(文学)是学界近年来已开始引起关注的话题.本文首先确认新古典主义是一种在"现代性"语境中生成的创作思维理念和艺术审美倾向;继而在与启蒙现代性和伦理实用(中心)主义的比较中,从审美现代性和道德理想主义的层面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中的新古典主义创作进行艺术审美阐释和文化价值判断,力求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作为一种贯穿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的新古典主义现象.  相似文献   

7.
从价值多元论和反启蒙立场出发,以赛亚·伯林拒斥现代性.在他看来,启蒙的理性主义一元论必然导致吊诡的现代性:一种经由理性思考的现代性构想只有依靠非理性的方式才能实现.然而,作为自由主义思想家,以赛亚·伯林并不否认启蒙的影响.他承认启蒙之后,人类必然要脱离传统社会而进入一个"新时代".自发性、多元性是这个"新时代"最基本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王一川 《求是学刊》2006,33(3):100-104
当前反思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传统,可以从若干具体途径着手,例如考察文学现代性体验、分期、语言特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等。我这里想说的是一种总体视野或基本眼光的变迁:中国文学现代性反思应当毫不犹豫地越出单纯的文学地盘,而延伸和拓展到更广更具关联性的文化视野中,这就是“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并不具备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发生的条件。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审父意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集中崛起,由此带来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文学中强烈的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但在20世纪50-70年代文学语境中,这种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受到主流话语权力的压抑,仅作为残存的文化审父情结蛰伏于当时中国作家群体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在当时主流文学的父子冲突叙事话语中,要么不具备现代性文化意蕴,要么其中隐含的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被主流话语所置换、消解或遮蔽。而在"百花"文学和"地下"文学的父子冲突叙事中,却集中表现了接受过五四启蒙精神影响的中国当代作家的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或情结,虽然尚未构成大潮,但已然为新时期文学中审父潮流的出现埋下了历史伏笔。  相似文献   

10.
求索现代性伦理乃是中国近现代遭遇偶像倒塌后出现伦理"空场"的必然结果,家庭"道德革命"可以折射出中国早期探寻伦理现代性的艰难历程。这一历程究其实质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再反思的过程,其本身已内在地包含了吸纳外民族优长之处的自我批判与价值取舍。因此,现代性伦理的构建与传统伦理的价值重构在当代中国社会能够得到有机的统一。当前,随着中国伦理现代性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将责任伦理纳入传统伦理的价值元素中,使之与信念伦理共同发挥作用并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1.
冷战期间,美英读者在不同阶段.随着政治文化语境的变化,对中国"十七年文学"审美形式作了别样的审视与言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陈世骧、白之、李祁等人率先考察了新中国诗歌、小说的形式特征,重点论析了它们与民族传统文学形式的联系.70年代,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审美形式的关注度较上一时期有所提升,蔡梅曦、黄胄、约瑟·威尔金森等的言说具有代表性,他们重点考察了文学修辞、政治意识形态和艺术价值的关系,整体评价较上一时期有所提高.80年代至90年代初,马若芬、赫格、许芥昱、戈茨等人以新的批评理论对"十七年文学"审美形式作了颇具特色的解剖,深化了西方学界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古典主义的守成之路——古典主义之于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典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由于政治和文化判断的偏失,一直被忽视或否定.甚至在更多的时候,古典主义是作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面、异己者存在的.这股从来不曾激扬过,但又无时不存在的古典主义的文学潮流,尽管出现的时间不同,但背景却很相似,往往是在文学热情过于泛滥时强调理性,在对待传统文化过于粗暴时强调文化守成,在现代性的激进追求中强调反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钟海波 《唐都学刊》2010,26(1):106-110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西学东渐出现高潮,其间中国文学受到全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观、文体形式、思想意蕴、美学形态等方面。西学东渐为中国文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促使中国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本土走向世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由此生成。  相似文献   

14.
在晚清中国小说追求文学现代性的过程中,外国小说译本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1909年周氏兄弟(鲁迅与周作人)合作翻译的外国短篇小说译文集<域外小说集>,通过其中收录的16篇外国短篇小说译文以四种不同类型的小说结构模式一举突破了中国古代传统小说固有的以情节为中心的小说结构特点.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小说集在当时没有产生影响,但却把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历史向上推溯了十年.  相似文献   

15.
革命现代性与中国左翼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性诉求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但现代性的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是有显著差异的.从梁启超率先提出"革命"的概念开始,现代性的想象就与革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辛亥革命是一次革命现代性的实践,它所遗留的问题导致了五四启蒙现代性的发生.启蒙现代性的终极目标是与革命现代性一致的,但在实施的方案和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启蒙现代性在中国遭遇了尴尬的处境:一方面是外部的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其内在理路存在着重大缺陷,导致其自身的目标很难通过其自身的手段来实现,从而被一种新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革命现代性所取代.新的革命现代性规范了左翼文学的本质、功能、风格,建立了一套新的文学话语,在现代性的实践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左翼文学话语的内在构成并不是单一的.它的理论形态处于动态平衡中,虽有变化,但总的看是注重文学的政治功能;它的文学形态在艺术成就上参差不齐,其中优秀的部分代表了一种追求文学的政治文化功能与审美性统一的特色鲜明的风格.在世俗化思潮风起云涌、文学的方向变得越来越含混的当下,左翼文学的历史承担意识、民族正义想象、社会公正的追求以及文学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观念等,可以作为一种宝贵的遗产被合理地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话语对重述中国文学的学术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法 《求是学刊》2006,33(3):97-100
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学研究正在走向一种新的宏伟叙事,这就是以现代性为核心概念来重述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文学地图。从更广的角度看,用现代性来重述1840年以来中国文学只是用现代性来重述1840年以来的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本文的现代性话语,从大于文学的文化开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从叙事现代化的角度就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与陈平原先生商榷。陈先生提出西方小说的输入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生成的第一动力,以及所依据的挑战——回应模式的说法,都强调了西方肇始之功。现代性本是多元的,我们承认西方现代性重要,我们更要从中国文学自身来探寻现代性。  相似文献   

18.
刘增美 《学术交流》2008,(2):159-162
美国华裔文学现已成为文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受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国内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往往从中国文化视角入手,相对突出了其"华裔"特色,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它的美国特征.然而,美国华裔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它首先是美国文学的问题.因此,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不仅要在中国文化中寻根,更应在美国传统中溯源.本文将从研究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多元文化语境下华裔文学与主流文学间的互动,以及自由主义传统对华裔文学的"美国化"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刘保昌 《求是学刊》2003,30(4):99-104
路翎的短篇小说<洼地上的"战役">是否不恰当地描写了志愿军战士王应洪与朝鲜姑娘金圣姬之间"不该发生的"的爱情?17年文学的"现代性"应该以何为标准?这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切对文学文本的重读与文学史著的改写,都具有伽达默尔所说的"效果史"特征.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重读<洼地上的"战役">,会有一些令人激动也令人伤感的收获,由此亦将引发一个关于17年文学"现代性"问题的深长思索.  相似文献   

20.
辩证地对待现代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学明 《求是学刊》2004,31(4):20-23
以前人们较多地注意"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否定方面,实际上它还有对现代性的肯定与"治疗"方面.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比较完整地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而只要完整地把握这一理论就不难看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现代性的态度总的来说是一种辩证的态度.而正是这种对现代性的辩证的态度会给予正在追求现代性、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人民莫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