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杨守森 《文史哲》2022,(1):131-144+168
作为人类的故乡,乡村,不只是地域空间,也是文化空间,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重要发源地。乡村美学,理应成为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乡村生活环境中,在乡下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器具制作、人性人情、民风民俗、民间艺术,以及相关的文献、典籍、诗词歌赋中,蕴藏着既不同于外国乡村,也不同于现代城市的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审美文化资源,亦深隐着民族乃至人类共通性的审美心理生成的奥秘。将中国乡村美学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加强对中国乡村审美人格、审美观念、审美创造、审美环境、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既有助于为民族振兴探寻文化之根,亦可为中国当代新农村建设与城市社区建设提供审美维度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王天乐 《学术探索》2023,(3):104-109
“山水”与“乡愁”作为一对不可分割的经典文化意象,构成了当代乡村文化情感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当代生态理念和乡村文明建设中,传统的“山水精神”得以回归,正由一种精英式的审美转为大众的家园期待,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的发展观念。而“乡土”作为传统记忆文化的根本,使“山水精神”和“乡愁记忆”在情感感知上密切相连,“山水”是“乡村”的环境载体,“乡愁”是建立“乡村”的情感基础,“乡村”则是实现二者互通的现实之场。在“山水”与“乡愁”的情感建设中,不仅可以引发大众的历史回想与审美体验,还生成了独特的美学意象,“乡村”内涵也得以真正诠释,这在塑造民族家国意识与审美共感上具有重要的现实功能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美育的本质是培养审美人格.审美人格的形成需要审美的心理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环境的整合.审美人格就是人的心理与行为模式具有审美的特质,这些特质应该从审美文化的三个层面和人格形成的三个方面来分析,它们表现为直观性、创造性、超越性和自由性.  相似文献   

4.
《琼州学院学报》2019,(3):54-60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脱贫攻坚、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保持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起步早,发展快,促进了海南省新兴产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人均收入的增加,为国际旅游岛的打造增添了亮点。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什进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典型个案,有其成功的做法与经验,也面临新情况与新问题。建议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处理好乡村"拆"与"建"的关系,重视教育和人才培育,发挥村民的主体地位,深入开展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海南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早在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派就开始了关于西方社会工作在我国乡村建设中的本土化探索,成立了由乡村建设所需知识分子组成的社会组织来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并立足于乡村的集体伦理精神来开展社会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国外专业社会工作理论对我国乡村建设的介入,具体呈现为专业社会工作面向本土社会工作的嵌入式发展。但由于介入障碍的存在,这种嵌入式发展也存在着发展困境,需要再次开启本土化的进程。推行合作型的本土化就是要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完善本土社会工作的制度设置,以本土社会工作的制度设置支持专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具体落实到实践中,应侧重以下两个方面:在服务主体上,需要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和其他乡村建设所需专业人员形成混合团队,使之具备乡村建设所需的全部能力;在工作理念上,要尊重家文化对农民思想与行为的基础性作用并培养农民的“关切心”与“公共心”。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乡土文学塑造一系列农民形象,他们与现代传媒共生互动。一方面,他们透过传媒“开眼看世界”并发现风景,接受现代观念;另一方面,传媒的现代化内容与理念,以外部力量推动和文化输入的方式,将现代意识楔入乡村,发挥现代启蒙、人格型塑和消费导向的作用,并革新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日常行为、生产观念、价值取向乃至审美情趣等。新时期文学中的乡村现代转型与传媒的共谋、同构关系值得考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深圳为蓝本,就特区审美文化主体的生产、特区审美文化产品的生产、 传括与调节、消费导向等问题,探讨特区审美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有针 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2007年以来,福建省举办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设美丽乡村,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多重模式,如产业带动型、生态推动型、文化开拓型、古村保护型、扶贫开发型和综合提升型等多种类型。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村域经济薄弱、农村环境脏乱差、乡村文化特色尚未得到深层次挖掘利用以及美丽乡村治理机制长效不足、管理不力等。因此美丽乡村要通过规划导向、产业支撑、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管理创新和政策引导等并驾齐驱才可实现。  相似文献   

9.
魏友菊 《中文信息》2022,(3):287-289
乡村振兴战略(以下简称"战略")的全面落实,为我国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在乡村振兴中,应强调传承、创新优秀乡村文化的重要性,致力于建设宜居且生态环境美丽的乡村.而乡村文化振兴在"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当前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境,直接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基于此,本文将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  相似文献   

10.
在河北省委十八届十二次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号召。美丽乡村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图书馆能够起到助力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完善、消除城乡数字鸿沟、保存地域文化遗产的作用。而目前河北省总分馆的发展及各类乡村阅服务机构的兴起为乡村图书馆纳入总分馆体系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从坚持政府主导、吸引民间公益力量、建立紧密型总分馆、选择合适的总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五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先秦儒家在伦理美育活动中,把造就“君子”、“仁人”、“圣人”的德育宗旨升华为“美人”、“美政”、“美天下”的审美理想,又用中和之美的审美尺度,把儒家理想人格的文化心理结构积淀于人格美的审美形象之中,从而把美与人类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人的品德、精神、人格、心灵纳入了审美范畴,开拓了中国古典伦理美育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认为,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不仅是一种物质消费,而且是一种精神文化消费。我省的乡村旅游应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研究如何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作者从“挖掘乡村旅游地的文化内涵,提高乡村旅游景区的文化档次”;“增加硬件设施的文化内涵,搞好乡村旅游景区的形象建设工程”;“开发具有浓郁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项目”三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优美是美丽乡村的重要标志。通过推进生态人居工程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性条件。体现美丽乡村建设所包含的村容整洁环境美。通过推进生态经济工程建设,体现美丽乡村建设所包含的生产发展殷实美、创业增收生活美,把"生态美"与"百姓富"融为一体。通过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留住"乡愁"这个根,使乡村的自然生态特色充分释放出来。从而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现代基督教文化是林语堂人格构成中的根基性元素 ,因此林语堂将“人何以为人”这一命题作为自己的终极关切 ,并赋予“上帝”现代人文的涵义。信仰人格影响了林语堂的理性人格、道德人格、审美人格等 ,在他的文化人格中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现代基督教文化中的价值理念成了林语堂品评中国文化的潜在标准 ,从而造成了东西文化在他人格构成中的不同地位 :西方文化属于价值根基层面 ,中国文化属于审美情趣层面。  相似文献   

15.
谭星 《齐鲁学刊》2023,(4):23-31
八十多年前,“中国农村派”和“乡村建设派”就中国民族发展前途进行了论争。由于双方对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认识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因而对中国农村危机根源的判断和据此提出的解决之道迥然不同,由此也引发了“革命”与“改良”之争。“乡村建设派”从救济文化失调着手,试图通过改造文化实现民族自救。“中国农村派”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农村社会性质,批评“乡村建设派”的乡村建设理论基础和实践运动,核心即后者对外不“反帝”、对内不“反封建”。  相似文献   

16.
广西乡村旅游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广西的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和季节变化特点,主要有高科技农业观光型、古村落开发型和观光农业型。目前的乡村旅游主要有四种开发与管理模式,分别为政府、企业与村民联合开发与管理;村民自行开发与管理;政府与村民联合开发与管理;企业开发与管理。乡村旅游首先在乡村基础设施较好的地方发展起来;反过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公路和乡村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从总量上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改善,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村民的贫富差距。文章认为,今后广西的乡村旅游应加强对乡土性、乡村文化的开发利用,新农村建设应较好地体现当地民居风格和乡土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7.
龚伟  阮霁阳 《学术探索》2023,(11):79-86
培育农民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理念认同,提高农民的数字素养,进而建立广泛而有效的农民参与,激活数字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然而,农民无意参与、无力参与、无序参与成为现在数字乡村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难题。基于此,本文根据新内源式理论,构建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因素概念模型,运用分层回归和SEM模型开展实证研究,探讨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数字素养和数字环境会对农民参与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外部动力(政府支持、市场投入和城乡融合)则需要通过数字素养和数字环境间接作用于农民参与的提升。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搭好台”——营造良好数字环境、“唱好戏”——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拉好客”——凝聚多方力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态势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主要做法是全民参与、规划先行、产业支持、坚持创新,出现了体现田园风光、突出传统特色、注重改善提升、保持环境整洁、引导新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等模式。但也面临资金缺口大、规划相对落后、功利现象普遍、重建设轻管理、农民主体性作用发挥薄弱等问题。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强化规划引导作用,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推进生态经济工程建设,注重"乡愁"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9.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江西社会科学》2014,(9):222-227
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基于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可以发现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总体问题,以及在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性建议: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统一管理机构、规范名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粮食种植的风险共担机制,及时调整不适合基层实际的政策,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的创新机制,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建立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等回收机制,加强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及技术的研究,加强对农民的义务教育等。  相似文献   

20.
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建设是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算法优势,集物联网、智能管理、农业自动化等于一体的新兴赋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数字乡村在接续乡村振兴、融合乡村产业、赋能乡村综合治理、提升乡村数据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可以说数字乡村成为赋能乡村振兴建设的引擎。当前,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建设中还会遇到技术障碍、技术差异、技术鸿沟、技术堕距等张力困境,阻碍了乡村振兴的数字化转型。针对乡村振兴数字化转型遇到的突出问题,应充分利用数字化的赋能耦合调适功能,通过健全共建主体利益联盟、建立城乡数据耦合机制、提升数字包容优化路径、建构乡村新业态最优化等措施,不断推进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数字化高质量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