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主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也是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当前正确区分二者,对于我们更好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考察民主社会主义的起源和发展,揭示民主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为资本主义社会服务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成果,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又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在一定范围内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并发展,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动摇,推进社会和谐不动摇。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呈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特色,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一新的伟大思想,明确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课题,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深刻理解和全面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准确把握这一理论的内在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全新创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和源泉;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凝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和精髓;党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和坚实步伐,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题和目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宝贵品格和不懈追求。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主流社会价值观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使其在现时的发展有了新的生长点,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获得了理论支撑。从哲学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要求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其理论渊源是中国传统价值观,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中国共产党对价值观探索的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6.
赵晓芬 《理论界》2006,39(11):26-29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规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的一项理论成果,这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结晶,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和中国人民前进的新道路.建立了欠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模式;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理想;创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目标。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只有多维度解读才能完整地、准确地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为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党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价值维度,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一理论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来,社会主义的概念内涵和发展模式就存在一个问题逻辑和阶段逻辑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论断是从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三者关系上,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的内在逻辑联系。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探索历程,可以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0.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新飞跃;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思想。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科学地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规律,深化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的认识。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为指导,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是“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公平和谐”的有机统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无序失范也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社会和谐的统一是社会主义之为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把生产力发展和共同富裕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从而初步廓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胡锦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把社会公平和谐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更加明确、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李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着眼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他的早期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探讨这一思想,不仅有助于深化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促使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即民生问题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目标诉求,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立的、切合我国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这个理论体系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科学理论体系.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指出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精辟概括和重大理论创新,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立意高远,内涵深刻,具有特色鲜明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文明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物质文明的核心特质在于先进生产力,精神文明的核心特质在于先进文化,政治文明的核心特质则在于先进的制度,政治文明的本质在于制度文明。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特殊的理论品质决定了民族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途径。善于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总结自己历史实践的首要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重大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解放思想的本质意义在于,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是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精髓,是科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精髓,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思想精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把握时代的新变化、实践的新发展、人民的新期待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愿,是对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政治抉择的尊重。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我们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特征的科学概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有助于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而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百年来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它向世人昭示: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繁荣发展中国,是被历史证明的颠扑不破的真理;由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充分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与时俱进并具有高度理论自觉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和创新理论,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