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在我国目前新的发展阶段.发生社会冲突的诱因以及对社会稳定的威胁,可能并不来源于客观阶层所划定的社会底层,而是来源于参照群体比较中认同阶层比较低的人群。调查表明,越是将自己认同为上层阶层的人,就越认为现在和将来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越小;而越是将自己认同为最下层的人。  相似文献   

2.
阶级认同可划分为两个方面,即政治阶级认同和社会分层认同,这两个方面认同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别。在考察阶级认同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政治阶级认同的形成与户籍制度及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认同的"主观中产阶级"与作为社会经济地位的"客观中产阶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民众的"底层认同"在不断扩大,"中层认同"在不断流失;改革前的"阶级政治"观念阻碍了中产阶级认同的形成和发展。这样一种阶级认同现状和趋势,从主观上降低了收入满意度、社会公平感以及对未来的信心,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有必要加以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社会各界,尤其是社会科学界就当代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问题的研究,讨论特别热烈,什么新阶层、新结构、新群体,真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总体来说,认为自1956年到1978年前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那么这一说法源自哪里,有人说是从苏联搬来的,有人说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为了弄清这一理论问题,我们查阅了有关的文献资料,认识到“两个阶级一个阶层”论说法确实是不符合实际的,应当给予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现在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家庭结构、组织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生活方式等各个层面,但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无疑是社会结构变化的核心内容。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经济政策调整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有几个方面问题值得研究和关注:一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政策的两个重大调整,即阶级阶层政策的调整和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这两个调整对中国阶级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二是中国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动,包括变动的过程以及现阶段阶级阶层结构的状况;三是利益格局的变化,主要有中国在城乡、区域、行业、个人等层面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四是目前中国阶级阶层研究关注的几个问题,包括收入差距变化趋势问题、市场机制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问题、社会公正问题、中产阶级问题、农民工问题等。  相似文献   

5.
"中间阶层认同"缺乏的成因及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前我国城市公众的主观阶层认同情况的社会调查结果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城市公众的主观阶层认同表现出一种"向下"偏移以及"中间阶层认同缺乏"的特点.这与我国社会结构中"中间阶层"萎缩的客观状况是一致的,喻示着一种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人们的阶层认同状况对其社会公平感、社会冲突感和冲突行为倾向都存在相当显著的影响."中间阶层认同"的缺乏,已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构成一种隐忧.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分析模式由传统的阶级分析转向现代阶层分层,阶级理论的衰落反映了人们对阶级理论的误解和偏见.阶级分层模式不仅必要,而且提供了对社会深层结构的理解."冲突论"向"功能论"的发展使阶级分析不再成为阶级冲突和阶级革命的工具,而是有助于建立社会整合和利益均衡机制.  相似文献   

7.
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各阶级阶层能否和睦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文章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把当今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划分为: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些阶级阶层既有根本一致的利益,又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这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阶级和谐或阶级冲突.而实现阶级和谐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如何以各阶级都承认和接受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实现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8.
当前各社会阶层对贫富差距状况的动态认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和江苏省委统战部2007年7-8月在江苏省进行的抽样调查,分析了当前各社会阶层对贫富差距状况的动态认知评价.研究发现:(1)越是经济收入高的人群越能意识到贫富差距的严重社会后果,可又不认为当前的贫富差距状况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2)社会不公平程度成为影响人们对贫富差距动态认知态度的最核心变量,充分说明合理制度安排是影响人们认知评价的关键因素;(3)特别是那些在利益格局变动中利益受损的群体,那些一直身处社会底层的群体,那些对社会发展问题有敏锐判断力的群体,那些预期社会声望得不到提高的群体,他们对于贫富差距的现状和未来影响都有着切肤之痛;(4)通过对整体模型的观察,我们发现,各个阶层在对当前贫富差距的认知研究中呈现显著性差异,而在过去和未来的两个动态模型中,各个阶层的认知界限却表现得非常模糊;(5)培育壮大中间阶层对构建和谐阶层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政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政治理论构成了现代社会中两种针锋相对的合法化叙事路径。从深层的社会历史逻辑和政治逻辑来看,只要资本的逻辑没有根本改变,阶级政治话语就始终是资本合法性的批判维度,也始终是工人阶级追求“阶级平等”与“制度正义”的合法化源泉和正义论基础。资本的全球化和我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客观逻辑决定了“阶级话语”不可能“退场”。“重返阶级”和“回归马克思”阶级理论是近年来“阶级话语”重新“出场”的两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刘金伟 《新疆社会科学》2012,(1):111-116,142
阶级作为我国历史上分析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关系的基本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面临着理论和现实的困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要正确认识阶级分析的功能,特别是要正确认识阶级冲突的功能,既不能忽视也不能放大。目前,迫切需要处理好几种主要的阶层关系,通过调整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权力关系和身份关系,重塑中国新型的阶层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11.
战后联邦德国由于经济和经济结构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社会中层人数急剧上升为社会主导性力量,而上层和下层人数则明显萎缩成社会少数,就使得社会性质由原来战前的阶级社会转变成战后的阶层社会,其标志是社会人员不再由彼此对立的两个阶层组成,而是由彼此基本相安无事的多阶层组成。战后联邦德国主要由精英,业主,职员,工人,穷人和外来移民这六大阶层组成。就社会地位而言,其中绝大部分属社会中层,上层和下层均属少数。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人们的生活状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已得到了不断改善 ,但“有产者”和“无产者”的划分标准仍应当是“生产关系”。当代“中间阶级”的扩展趋势表明 ,过去许多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正日益融入雇佣劳动者的队伍之中 ,日益具有“共同阶级或阶层”的特征。分工虽然日趋精细 ,阶级结构却日趋简单。阶级结构的现实变化趋势印证了马克思当年的分析和预测。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前提下 ,我们也应当实事求是地承认“有产者”与“无产者”存在的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13.
阶级流动性问题既关涉现实生活也关涉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理论根基。然而,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此问题却缺乏精细的解答,以致于一些关于阶级问题的理论困难长期困扰着人们,诸如阶级流动所指称的人群是阶级抑或阶层,该问题的研究对于无阶级社会是否有启示意义,等等。社会生活原本是丰富多彩的,那些为了将社会生活简单化处理而牺牲掉的关于阶级理论的"枝枝蔓蔓"也许正是我们理解阶级流动性问题不可或缺的,应当重新使其回到它们原来的地方,为我们全面理解阶级流动性问题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理论景观。  相似文献   

14.
住房问题和社会分层有着密切的关联,住房是透视社会贫富差距和阶层分化的重要视角.随着住房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住房在分层体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基于“2010年世博与上海社会质量”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住房对阶层认同发挥着非常显著的作用;教育、单位、职业和收入也同样影响着人们的阶层认同;在住房产权、住房面积和质量方面,主要是经济因素,即收入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单位和职业的影响都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主要由产权关系和政治关系决定,并可进一步划分为多个阶层,这与西方社会学关于由职业和收入决定的阶级或阶层的含义有本质区别。阶级、阶级立场、阶级分析、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观察和处理国内外重要矛盾的主线索之一,是关系到全面实现“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战略目标、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容回避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文检视了乡村居民的阶级意识和阶层认同意识的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近30%的人尚无阶级认知,64%的居民具有农民阶级意识,45%的人具有阶级冲突意识,2.3%的人有阶级行动意识;农村居民的阶层认同意识具有中层以下的阶层认同特征。研究显示较低层次的阶级意识主要是结构性社会经济地位特征的反映,高意识水平则主要是在某些实践经历中建构起来的,而阶层地位认同更多的是结构性特征反映。  相似文献   

17.
统合:透视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新框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迁,延续了几千年的超稳定结构被消解了,渐渐地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结构形态,即初具现代化雏形的社会结构.在社会结构中,阶级阶层结构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对阶级阶层关系的研究应当是认识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巨大变迁的最佳切入点.面对学术界将阶级和阶层研究对立起来的问题,从中国的现状出发,把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统合在一起,用统合式的框架来透视和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可以得到较为恰当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考察了1947年开始的农村土地改革与阶级划分,以党一国家——社会关系作为连续谱,分析了两种西方立场下看待土改运动的观点。其次,分析了土地改革如何从外部进行制度性植入,进行阶级再造与社会结构的重塑。尽管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对阶级的定义,也不同于西方的阶级制度,共产党将“阶级”的概念输入给农民,实现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持续介入与动员,在运动中建立高度一体化的国家结构和社会秩序。再次,分析了阶级划分与社会整合的关系。阶级划分并不具有社会分层制度的相对稳定性,而是为运动政治服务。最后,早期农村基层社会的整合促进了“全能主义政治”的推进。国家采取的二元对立的治理技术与民间社会互构,自上而下的运动政治培育了民间力量的政治参与方式,使他们继承了阶级斗争的遗产,在之后的重大社会事件中掀起了运动政治的高潮。  相似文献   

19.
社会阶层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社会阶级或阶层的区分通常是以一些客观社会经济指标来加以确定的,但这种指标在中国近几十年所发生的结构变动中,阶层利益和阶层意识却表现出不明确的,或有待发展的特征。为了检验当代中国社会是否出现了阶层分化的现象,以及阶层结构化的程度,我们进行了考察,并希望依据客观经济指标来划分出社会阶层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突尼斯,佩戴面纱现象可以说是有很长的历史。艾玛·本·麦尔德(EmmaBenMiled)开展了一项名为“突尼斯妇女有历史吗?”的研究(BenMiled1999),她发现,在佩戴面纱行为成为突尼斯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宗教现实或者政治一宗教能动主义的象征性的符号以前,佩戴面纱现象首先是突尼斯社会阶级与威望分野最重要的一种象征。因为它加强了社会阶级与阶层的区分度。如它可以区分性别(男性与女性),地理空间(如城市与乡村),社会阶级(如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还有种族性(如公民与部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