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金里卡是当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潮的杰出代表,而少数族群权利理论是理解多元文化主义的关键.从权利主体、权利种类、权利实现的制度设计以及国家在保护少数族群权利中所发挥的作用等几个角度剖析金里卡少数族群权利理论的构成要素,指出金里卡少数族群权利的底线,即实现“族群内自由”和“族群间平等”,并分析维护这一底线的方式,即捍卫“外部保护”和反对“内部限制”.在肯定金里卡少数族群权利理论贡献的基础上,揭示其逻辑困境.  相似文献   

2.
族群认同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剑峰 《学术探索》2007,(1):98-102
族群认同是一种社会群体水平上的认同,是族群及其文化存在的基础。族群认同的研究应该立足于族群认同边界的持续存在和变化,而不能囿于族群的内部构成和历史。经由心性结构和社会现实决定的行为边界是理解当前中国少数族群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概述荷兰少数族群政策的历史,以及“少数族群”和“移民”类别的演变,这在比较研究中颇为独特。作者强调少数族群的社会经济劣势,认为这是少数族群地位的一个基本方面,并将少数族群问题放在荷兰“支柱化”(pillarisation)政治政策的大环境中加以考察。文章接下来结合全国人口普查自1971年以来处于中断状况的事实,主要以教育为具体范例,考察统计数据在公共政策中的利用。教育界为了总结劣势模式和整合模式,在统计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最后,文章概述了荷兰当前在少数民族政策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就少数民族状况展开的各种辩论。  相似文献   

4.
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社会认同借以产生的载体和工具。族群语言的改变往往反映出族群内部、族群与族群之间认同结构乃至社会秩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和谐社会必将是一种在社会统一体内部族群间认同程度较高的状态,在语言方面就是要实现多族群语言和谐共生的繁荣局面。少数族群在获得积极的社会认同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存在语言适应困境,其族群语言较容易被转用甚至消亡。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正确处理集团内认同与集团外认同的关系,帮助少数族群提升自我价值,合理地构建包容性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族群国家。我国的少数族群问题研究既可以是文化层面的,也可以是政治层面的,不能简单地"政治化"或"文化化"。在少数族群问题研究中,需要提防的是借文化研究实现政治目的,或利用政治研究消解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管理一个多族群多文化的欧洲城市:莱斯特保罗·温斯顿迎接新世纪到来之际,城市实体管理面临的最深刻的挑战之一是如何掌握好从单一文化社会向多文化社会的过渡。在西方各国社会中,即使是居民成份最整齐划一的地方也有少数族群。这种少数族群人数少,极少对主流社会的自...  相似文献   

7.
族群是构建中华民族统一体的重要单元,又是相对的独立实体。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各少数民族群体也不可避免地迈入这一变革轨道,他们特有的族群文化在经济社会的竞争中将面临种种冲击。本文认为,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的世界趋势之下自然会受到理性文化的改造,但是经济进步与文化传统并非简单对立,世界现代化的模式也非同一,在保护宝贵遗产与社会变革之间找到平衡是社会现代化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8.
吴启讷 《江海学刊》2015,(2):146-165
中日战争对于近代中国的少数族群、边疆事务和国族整合造成了意外而重大的影响。战前日本威胁的加剧迫使国民政府调整其国族论述,同时向蒙、藏等族群的自治要求做出妥协,并承认"五族"以外其他弱势少数族群的政治权力;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被迫在中国西部重建其政治军事体系,获得与少数族群接触的空前经验。地方政治势力和中国共产党等政治力量也以各自的方式展开对少数族群的动员。较之日本对中国少数民族的动员,这些动员更贴近少数族群自身民族化过程的节奏,因而与少数族群的抗日行动衔接,结成对抗日本军事、政治攻势的共同阵线。从包含"国族"与"族群"两重含义的"民族"角度来看,抗战可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民"动员的战争。中国的少数族群也真正获得与汉人生死一体、命运与共的历史经验,在族群意识之外进一步建立了中华民族意识的雏形,对近代中国的国族建构、国家整合,以及境内非汉人人群身份的"中国国民"化与"少数民族"化有正面助益。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语境下,族群建构与国家建构之间有着深刻而复杂的政治互动关系,从尼日利亚的个案中就可以认识到这一点.该国的少数族群不仅是指那些数量上居于次级地位的文化和语言群体,而且也是国家建构进程的产物,它们在国家的序列中处于边缘的地位,遭受到结构性的歧视.这种状况成为尼日利亚少数族群持续反抗的动力,在其捍卫自身权利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以破坏性的方式反作用于国家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客家方言分布广泛,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质。客家方言与客家族群认同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客家方言是客家族群自我认同的显在标志,对客家族群群体归属感具有凝聚作用,反映客家族群态度,折射客家族群卷入。族群认同视野下客家方言的未来发展应注意:团结族群力量,加强客家方言保护传承;将方言保护与族群意识凝聚相结合;发挥客家方言作用,促进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1.
表达既结合作家的体验和想象,又含纳和表现民族特质的族群体验,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核心命题.族群体验统一于中华民族的集体性认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在表达族群体验时,选取了小说、诗歌、散文等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类型,接受了潜藏在其中的制度、规范等,裹挟了和现实生存境遇贴得较近的时代观念和精神,同时力图运用各族群特有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或者本族群古老文化传统中的精魂等.这些策略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2.
澳门的族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澳门这个多元文化城市的族群构成、族群边界、族群特征及族群发展趋势。文章认为,随着主权回归后经济和政治上的整合,澳门在文化上也将趋于整合。在这个过程中,澳门将出现一个产生于不同族群基础之上的新的族群——“澳门族群”  相似文献   

13.
西方国家的少数族群权利运动以及社群主义多元文化论对自由主义忽视文化差异的批评,构成了金里卡多元文化自由主义理论产生的背景。文化成员身份作为基本善是金里卡多元文化自由主义的逻辑起点。从这一逻辑起点出发,结合自由主义的平等理念,金里卡为少数族群的差异权利提供了道德证成。金里卡将差异文化纳入自由主义议题,调和了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自由主义与多元文化、自由主义与集体权利之间的冲突,提升了自由主义理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分析仫佬族族群文化形成的原因、标志、崛起及其特点 ,提出发展仫佬族族群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海外华人族群文化导源于中华文化,就其原始形态而言,中华文化是源,海外华人文化是流.就其母国中国而言,随着其对国际社会与国际市场活动的积极参与,以全面促进汉语国际推广、弘扬中华文化来发展软实力是一回事,支持海外华人文化从中华文化的母胎脱体而出、成为当地社会的族群文化又是一回事.由中国国家汉办倡导的面向各国民众的汉语国际推广,与海外华人为弘扬本族群文化而主导的面向华裔子女的华文教育,二者之间各有侧重,既不应混淆,亦不可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族群迁徙融合是华夏民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族群迁徙的规模和范围有所不同,华夏民族形成时期其主体是不断变化的。华夏民族的原胚和最初主体是汇聚和融合于中原的炎黄族群;到尧舜禹时期,除了中原地区的晋陕豫联盟外,东夷族群的加入使华夏民族主体得以扩大;夏商时期,夏商族群的扩展迁徙使夏商族群成为华夏民族的核心主体;周代分封制的建立实现了族群的大范围融合,华夏民族的主体不再以少数族群为主,而是发展成为真正的融合性主体。  相似文献   

17.
一、族群的涵义与台湾族群的基本格局“族群”一词最早是1930年代开始使用,指自认为、或被别人认为有共同的来源与特殊的文化,而构成一个独特社会群体的一群人。被用来描述两个群体文化接触的结果,或者是从小规模群体在向更大社会中所产生的涵化现象。第二次大战以后,  相似文献   

18.
文化遗产之所以得以存续与很多因素相关,其中不少从古以来都在保存少数族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诸如学会并通晓自己的文化、了解他人的文化、获知人们的历史、保持本土语言的生命力,以及发展社会经济等主要因素都一直在为柬埔寨少数族群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重大贡献.在柬埔寨,自由多元文化主义(liberal multiculturalism)的保护之道尤其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9.
江西遗存的傩神信仰及其仪式是汉族族群记忆的一种具体化形态:无论是江西傩仪的功能、结构,还是傩神信仰的观念体系,都表征了古傩祭仪式传承至今的汉族族群文化基因。江西傩戏蕴含的汉族族群文化是汉族文化大传统于江西这一特定地域的文化投射,体现了汉族族群文化在江西民间文化上的传承和融合。  相似文献   

20.
中国各族群之间的结构性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各个族群进行“社会分层”方面的结构性比较 ,可以分析在各族群矛盾中有多大程度属于在文化与认同方面的真正意义上的族群冲突 ,又有多大程度上应当属于“社会分层”带来的贫富矛盾。本文使用 1982年、 1990年和 2 0 0 0年我国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和统计数字 ,结合近十几年来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展的我国族群分层社会调查的研究成果 ,依次分析了各族群在教育、产业、职业、城市化水平这 4个方面在全国层面上的结构差异。希望能够推动我国学术界对于“族群分层”的研究 ,同时有助于政府制定改善族群关系的政策和预测族群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