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自治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自治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实行大学生村官政策,有利于优化村级班子、健全村级治理,有利于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构筑人才高地、促进人才双向流动,有利于增加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  相似文献   

2.
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其聘任期满的后续发展问题,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大力引导大学生"村官"留村任职;应加强政策宣传、简化审批程序、建立孵化基地,帮助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应指导大学生"村官"正确对待报考公务员和继续深造。为大学生"村官"提供跨学科教育的深造机会,拓展他们的创业、创新能力;大学生"村官"须增强自身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综述、调查访问、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阐述了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必要性,分析了该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对接难,对农村的情感培养慢,生活实际问题解决难,各级政府激励指导不到位等。构想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了培养"本土化"的大学生"村官",高校定向培养大学生"村官",引导大学生"村官"树立在农村服务的意识,健全和完善保障制度等促使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最实际、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大学生村官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动力。立足于我国农村的实际,解决好制约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的障碍因素,从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改善环境、完善制度等方面促使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从社会角色理论视角看,大学生村官存在着角色不清、角色冲突、角色中断、角色失败等角色失调问题。其原因不仅与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认识、能力和素质有关,而且与政府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完善和社会及家庭存在偏见等方面密切相关。为此,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政府应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培训帮带机制、选拔和激励保障的相关机制,以推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村官"计划与城乡智力资源循环机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经济体制下,农村智力资源单方面流向城市,造成农村人才凋敝而城市人力资源结构性过剩的现状."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促进智力资源回流农村的重要试验,在进展过程中产生了一定效果,但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和争议.从全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历程和各地模式中的经验教训来看,要使"大学生村官"真正有用于民,政府除了为大学生提供优厚待遇,进行项目、资金等支持外,更应该建立"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李永忠 《学术探索》2012,(12):31-34
党中央全面部署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够在农村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素质、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但是,由于大学生村官的学习力不足而使这些目标并未完全达到。大学生村官学习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学习动力迷失、学习毅力衰减、学习能力弱化。地方党和政府应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引导大学生村官把自己锻造成学习的主体,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学习的平台,全面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学习力,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锻炼培养年轻党政机关后备干部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以佳木斯市为例,对政府、高校、大学生"村官"本人及所在村村民进行了调查,认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建设中能够发挥作用。同时,对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反思。针对存在问题及成因,提出了解决大学生"村官"作用制约因素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张文军 《河北学刊》2012,32(5):170-174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利弊得失尚未形成共识.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初衷和理论逻辑来看,其积极意义是不容置疑的,但现行的政策导向属于反向激励和短期激励,不利于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正确的政策导向应当是:加强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正向激励和长期激励,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关系的战略高度加大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经费投入,可以借鉴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制度和国家、省部级等课题规划制度对大学生村官给予经费支持;推行大学生村官村民“合同制”和任职年限弹性制度,鼓励永久任职,大学生村官配额应重点向老、少、边、贫农村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村官"制度是新形势下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客观要求。大学生"村官"作为一支新兴力量参与到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之中,有助于积极应对新形势下农村传统社会管理体制面临的巨大挑战,不断优化多元主体参与的农村社会管理新格局。然而,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破解制度困境,既需要明确大学生"村官"在参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定位,也需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存在一些问题。有很多不利因素制约了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这些因素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应从注重岗前培训、健全用人机制,创造和谐环境、提高本人能力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以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针对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中的制约因素,从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改善环境、完善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途径。认为应该通过树立基层服务的长期意识,锻炼适应基层的知识和技能,改善农村基层环境,健全和完善各种保障制度,促进大学生村官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也 《河北学刊》2012,32(3):236-238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影响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就河北省而言,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投入不足、机制不完善、方式方法有待创新等,是制约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切实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已是迫在眉睫;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丰富培训内容、适应不同层次不同行业就业需求创新培训形式,是提高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效果的主要途径。同时,改善和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需要多措并举,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农村有许多种分类,而城郊农村属于其中的一种,具有特殊性。重庆市东风村地处城市边缘,属于典型的城郊农村。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该村庄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治理主体和经济建设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完善思路对中国城郊乡村问题研究将具有启发意义。为响应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可以从选拔优秀人才,加快经济文化建设和提高村民素质方面对城郊乡村治理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5.
村镇中学教师专业成长总体滞后的原因:一是由于待遇不高、分配不公等问题所产生的专业发展动力不足。二是由于教育培训资源缺少,形成专业发展环境不佳。三是专业发展方法缺失。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改善教师工作待遇,制定有利于村镇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增加村镇中学教师的教育培训资源,提升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而教师个人也要注意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学习与反思”三者结合起来,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6.
张丹 《阴山学刊》2021,(2):107-112
跨文化交际同ISEC项目的外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然而在ISEC项目日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师角色传统与教学定位模糊、学生认识偏差与学习方法单一、教学资源匮乏与文化体验缺失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为提高ISEC项目日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和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ISEC项目日语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要从把握日语语言行为的文化特性、重视非语言交际行为、构筑对异文化的认同感、构建适宜日语习得的体验式活动四个方面养成跨文化交际思维。  相似文献   

17.
宋初诗坛推崇白居易,一般认为白居易的闲适诗或讽喻诗为宋初文士所重视,但从选本批评角度去考察白居易在宋初的被接受情况却并非如此。《文苑英华》录选白居易的诗歌数量为所录诗人之最,选录最多的是他的杂律诗。宋初崇白之风日炽,但诗风流于浅俗。馆阁文臣顺应诗潮,欲以范本形式加强创作引导,而白居易杂律诗的群体性参与、雅俗相融等特点符合范本条件,故而能为馆阁文臣所重。这显示出馆阁文臣对诗歌创作的规范意图,由此也看出馆阁文臣弱化诗之讽喻功能、题材倾向日常生活以及追求典雅秀丽诗风的诗学意识。《文苑英华》对白诗的选录可以说是白体诗派的一次诗学改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初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何忠礼 《学术月刊》2012,(1):136-143
经过改革以后的宋代科举,不讲门第,不论贫富,只问成绩,从而为下层平民子弟参加科举打开了大门。虽然在当时的社会中,官僚、地主、富商出身的子弟凭借他们的经济和文化优势在进士出身者中仍然占有多数,但是,下层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跻身仕途的人也越来越多。究其原因,除了科举本身以外,还有主客观两个方面原因。从客观上来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贫富分化加速,某些农民家庭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朝廷、地方政府和学校对士人应举的鼓励与资助;民间义庄、义学对本族子弟读书应举的支持;乡塾村校的普及;贫困士人相互间的互助等。从主观上来说,平民子弟为了改变自己命运而攻苦食淡、发愤读书,加上某些人天赋较高,也容易取得成功。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进入到了统治者的行列,造成了自下而上的社会流动。与此同时,一些官僚、地主的家庭,只要其子孙考不取进士,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逐渐丧失权势和财富,甚至沦入社会下层,造成自上而下的社会流动。在宋代,由于科举制度而造成的这两种社会流动,已经比较普遍,这对社会的进步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秦汉的学吏教材——睡虎地秦简为训吏教材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金光 《文史哲》2003,(6):65-72
秦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官僚政治体制之需,迅速而大量地培养出办理官、民事庶务的吏员,便成为政府急切之要务。因之,此时学吏、训吏之风亦随之大盛。学吏、训吏必有教材,而且政府还统编过训吏教材。秦汉学吏教材的内容分为识字、学书教本,吏德教本,法律典章教本,民间庶务应酬知识等4种。睡虎地出土简书10种,除文字极简略而量少的《编年记》之外,其他9种全部切关吏事,乃是研习吏事比较完备的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