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印度近代著名文学家罗宾德拉特纳·泰戈尔的长篇小说《沉船》写于1902年,它反映了印度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代,即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时代。白十八世纪英帝国主义入侵印度后,印度人民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就没停止过。由于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壮大,印度就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这个阶级在发展经济方面同英帝国殖民主义有利害冲突,但在一定程度上又依附英帝国主义,这样就决定丁他们的两面性。随着英帝国主义对印度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的加强,也就形成印度人民反帝斗争的新高潮。虽然在这场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民族资产阶级居于领导地位,但由于它的两面性,导致他们不敢放手发动群众、依靠广大人民的强大力量而使自己变得软弱无力,也导致他们所领导的斗争不可能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在这次革命运动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农民的发动和领导的程度如何,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一粗略的考察,就教于史学界。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极其有限,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基础很薄弱,社会的基本群众是农民。革命必须发动农民,这是历史赋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使命。因此,如何看待农民所处的社会地位,对农民受压迫受剥削的处境抱什么态度,这是资产阶  相似文献   

3.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中间势力“中间势力”是一个历史概念,它特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革命失败后的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包括农村富农、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内的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有时又单指邓些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政治利益的政党和政治团体。 1921年,蒋介石、汪精卫等相继背叛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党南京政府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工具,中国共产党独自举起革命大旗,领导中国人民从事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亦从国民党反动派的蒙骗中清醒过来,积极从事独立的政治活动,寻求不同于国共两党的中间道路。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科学地制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中,一个基本要点就是划清了资产阶级中的两个部分,即“一部分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即买办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且在特殊条件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敌人。在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时,要保持无产阶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一场旨在打击民族资产阶级不法行为的"五反"运动.中国共产党从当时阶级关系的全局出发,认为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中间阶级,并在这一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对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进行了有利有节的斗争,实施了一系列又斗争又团结的政策,从而使"五反"运动能够健地发展并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一支政治力量登上舞台以后,尤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之后,美国的民主政治,就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崇尚的榜样。而且,虽然美国也参加了八国联军侵略过中国,但美国没有单独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时候,由于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也没有在中国强占租界地,强划势力范围。相比之下,美国在中国国人的心目中,要比日本、俄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主要列强国“温和”得多。对美国抱有好感,成了近代国人尤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自觉不自觉的“传统习惯”  相似文献   

7.
在“五卅”运动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表现得十分明显。在民族资产阶级中,就经济地位而言,既有大、中、小之分,又有金融、工业、商业等行业之分;就政治态度而言,则有左、中、右翼之分。民族资产阶级是有两重性的,但由于经济地位的差异,其政治态度又不尽相同。因此,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要作具体的分析。 上海是中国民族金融资产阶级最集中的地方;在“五卅”运动中,上海银钱两业的金融资本家,又作了一次很充分的表演。所以,研究上海民族金融资产阶级在“五卅”运动中的表现,对具体认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英国资产阶级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从此中国历史便进入以反帝反封为主要革命任务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般地讲,中国的资产阶级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但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一下就会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于十九世  相似文献   

9.
何干之著,刘炼整理修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本书是建国以来第一本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和资产阶级关系的专著。作者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对中国资产阶级的形成发展与政治演变进行了具体的历史的研究。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长期合作,以及与国民党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除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党派外,“在特殊条件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敌人。”封建军阀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他们分属于不同的帝国主义、内部充满了矛盾和争斗。正确认识和利用这些矛盾,在特殊条件下与某些军阀暂时妥协,争取其暂时的中立,这实质上也是与某派大资产阶级建立暂时的“同盟”关系,这是与革命统一战线性质不同的另一种性质的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1.
论戊戌维新与近代人文精神及文学感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上世纪之交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戊戌维新运动和近代文学革新作了新的审视,提出戊戌维新不仅是一场政治运动,主要是我国先进分子和年轻的爱国志士,在国难当头之时,通览世界大势、自觉接受新社会意识形态所构筑的启蒙文化思潮和人文精神的高扬,是新旧两种意识形态的尖锐斗争,从而推动了人的价值观重现,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和社会风尚的巨大变革,推动了文学革新运动的发展,但也出现了艺术感悟的偏颇。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戊戌维新政治思潮,是占据19世纪90年代思想领域主导地位的重要潮流。通过探讨其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所具有的承上启下的里程碑意义,从知识政治学的角度揭示其产生的历史性贡献,从其在维新时期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溯源而引发对近代"公共空间"的思考这三方面的深入分析,进一步认识近代维新政治思潮所具有的历史价值,从而更为丰富地了解近代维新政治思潮在中国近代政治形态的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昭军 《东方论坛》2002,(5):98-105
章太炎是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学界对于他戊戌变法时期的思想特别是儒学思想一直缺乏专门系统的探讨 ,本文结合戊戌变法时期章太炎思想的演进历程 ,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章太炎儒学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章太炎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西周初社会结构的分解合并与国家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家形成于周初。周初分封是古代“自然长成的结构”的大分解、大合并。宗法制是对亲属关系的首次政治和组织改造。周公制礼是对社会生活习惯的有序化变革。随着宗法结构的解体,郡县制、成文法出现,战国时代的国家形态高度成熟,其发展水平与克里斯提尼改革时的雅典及《十二铜表法》颁布后的罗马相当。  相似文献   

15.
1898年前后湖南维新运动中出现的激烈政治冲突,其直接原因是由于省政要员的更换和一批文化新锐的到来而出现的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更深层的原因则是科举改革的启动导致了文化权力以及与之相伴生的社会政治权力的急剧倾斜.在这个过程中利益受到威胁和侵犯的旧精英于是联合起来,对维新事业展开猛烈攻击.这个事例通常被用来说明湖南地域文化的特性,但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它呈现出更具普遍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宋育仁是一位杰出的维新志士。维新运动时期,他揭露时弊,纵论时政,言行并用,呼吁变法。他抨击官僚制度弊端,要求改革官制的思想与康有为等维新派志士改革官制的主张颇为相似。其出使伦敦的经历、甲午战争后沉重的民族危机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深厚的国学素养等因素促进了他政治思想的产生。他的政治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主张西学中源、过度崇古尚古等。  相似文献   

17.
维新运动时期的科学教育是和维新变法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维新派极力提倡“西学”,认识到学习自然科学的重要性与科学技术对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改变政治体制所具有的推动作用。维新运动作为一场政治运动虽告以失败,但作为科学发展史的一个环节,这一时期的科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尽管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不同,《雷雨》和《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都反映出相同的悲剧意识,触及了普遍意义上的悲剧主题,如个人的孤独,分裂的自我,神秘命运观(古希腊悲剧传统),遗传与环境决定悲剧命运(过去就是现在),以及人生的徒劳感。然而,两个悲剧由于剧作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和个人经历的差别,又各有其特点。《雷雨》中体现出的因果报应观念,是一种典型的中国社会传统观念;而尤金.奥尼尔的《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自传性质很强。两个悲剧分别带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却都反映了共同的悲剧人生观:人生是一场悲剧。  相似文献   

19.
1885-1890年,张荫桓历任驻美国、秘鲁、西班牙公使。归国后,复供职干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光绪皇帝经常召见张荫桓,聆听西方政事、风情。1895年,李鸿章下野,张荫桓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参与处理大清国内政外交重大事情。维新变法时期,与康有为过从甚密。引康氏出入各种重要场合。荐与翁同铄等朝廷显贵相识,将康氏一步一步推到皇帝身边,成为戊戌变法领袖。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争的起因是朝鲜事件,对日方来说是明治维新之后急于向外扩张的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是不以中国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在战争中海陆军均遭惨败,其后承受的条约之苛、屈辱之深前所未有。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命运,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器和战争指挥的问题,而是落后的政治制度和“中国全国军族皆腐败”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