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在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常涉及"行政人"人性设定的"经济人"或"公共人"两类路径走向."行政人"人性设定是认识、解决其他行政管理或公共管理问题的基础或逻辑起点.对此如何做出选择应关注五个方面:一是"经济人"与"经济人化"有无区别;二是"经济人"的"普遍性"与"有限性";三是"公共人"的"行政人"设计如何定性;四是"经济人"与"公共人"孰优孰劣;五是"行政人"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人性预设转变与公共行政理论变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学对公共行政领域渗透的产物.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性恶论假设是新公共管理形成的理论基础.性恶论假设下的传统公共行政强调公私利益的冲突,而经济人假设下的新公共管理强调公私利益的和谐,主张以激励兼容而非规制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这为政府摒弃官僚制、建立市场驱动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经济人”理念下的中国行政伦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经济人"的特征.这种"经济人"理念的植入并内化是我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是现代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基于"经济人"追求最大化利益的倾向,其在行政领域的适用,引发了行政人恪守行政伦理的困厄:追求自身利益与代表公共利益的矛盾;对上负责与回应民众的矛盾;为政绩而政绩的"政治作秀".笔者以为,"经济人"理念下的行政伦理建设必须从转变观念、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制度伦理等层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公共行政:"经济人"假设的适应性问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20世纪后期以来,用"经济人"假设对公共领域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做出"科学"解释成为一种时尚.它不仅是一种得到广泛认同的理论思潮,而且对于70年代后期以来的行政改革有着巨大的影响.许多行政改革的模型,都是根据这些理论做出的设计.但是,"经济人"假设以及在这一假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不过是近代以来个人主义方法论原则的极端化发展.结果,它使近代经典理论中的合理内核丧失了,虽然它在理论上实现了建立统一范式的目标,但在实践上却潜藏着以人的自私自利性征服公共领域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对于近代在华活动的日本人群体的研究,是横跨日本史研究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交叉性学术领域,因而受到两国学者的重视.但是以目前的学术成果而言,对近代活动于华南地区重要口岸的日本人群体的人口及职业情况的研究相对薄弱.通过对大量日文史料的解读,从人口方面看,抗日战争前广州日本人群体经历了两次明显的人口增长,其背景都与日本对华贸易的勃兴有关.而从职业分布角度看,清末、“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及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广州日本人群体的构成特征各不相同,而这种差别的背后则存在着中日关系以及日本对广州贸易关系的起伏.  相似文献   

6.
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行为因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已破坏了管理组织实现持续发展的内外部条件.为了使组织能实现"生命价值",永存活力,必须抛弃组织管理模式中不合时宜的传统基础假设条件,其中之一便是重新认识"经济人",赋予人本身以生态意义,从而实现"经济人"向"生态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事业的思想支柱,是图书馆发展的风向标。文章对图书馆的职业责任、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服务创新进行了阐述,指出在当前大力提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背景下,重塑图书馆职业精神,对唤醒图书馆人的职业自觉和职业追求,指引图书馆科学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壮大,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伦理学的角度对"经济人"进行反思,我们可以看到,"经济人"的行为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道德合理性,但其伦理缺陷也是明显的.作为现实的人、特别是市场经济中的人,需要"经济人"的一些特性,但又不能局限于"经济人".健全人格的行为选择需要超越"经济人"达于"现实道德人"."现实道德人"是基于现实条件、从现实出发的道德人,他追求义与利、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实现"经济人"到"现实道德人"的超越,需要从社会层面建构扬善抑恶的利益和精神双重机制,也需要主体实现从急功近利到追求长远利益,从利益追求到自我实现价值取向的双重转化.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事业的思想支柱,是图书馆发展的风向标。文章对图书馆的职业责任、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服务创新进行了阐述,指出在当前大力提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背景下,重塑图书馆职业精神,对唤醒图书馆人的职业自觉和职业追求,指引图书馆科学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壮大,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运用税收自愿论、功利主义伦理学和心理契约理论分析"搭便车"造成的虚假的需求曲线问题。指出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一个研究市场中的私人行为,主要关乎私人决策,一个是政治程序中的公共选择,属于公共决策,人的行为和动机应有一定区分。与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有所不同,公共财政学的初始假设不应是单纯的经济人,而应该是与政府有着成熟稳定的心理契约,有一定社会责任感,且拥有较多理性成分的理性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搭便车行为及其所引发的需求曲线的虚假性质,并彻底解决公共财政学理论基础的不稳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