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民初,小说家偏爱选取同时代新闻作题材,形成了小说依靠新闻信息展示现实世界的创作模式.新闻的热点选择和言说立场影响了近代小说的创作,使其确立了跟随新闻同声应和的互文性写作策略、百科全书式的叙事风格和通俗教科书的创作主旨.然而,这种由新闻信息支撑起的表象现实,既无力将近代小说的书写重心由叙事转向写人,也无法扭转近代小说工具主义的叙事立场,更打碎了小说创作的艺术原真性,使其沦为毫无艺术光晕的新闻复制品.因此,在新闻影响下忘却了审美纬度,仅依靠认识纬度和伦理纬度而存在的近代小说,虽然实现了干预现实的社会功能,却无法完成小说审美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新闻传播思想是在近代革命性新闻传播思想发展基础上,伴随着现代科学教育文化思想的形成而产生。其内涵为:新闻是报刊的根本属性;政治宣传不是报刊的惟一社会功能;实行现代企业化方式经营管理;把新闻传播行为当作一种专门社会职业,倡导新闻传播规律的研究。其历史意义在于确立了中国独立的新闻学学科,促进了各种社会信息的及时交流共享和社会的政治文明进步,同时催生了中国新闻传播的职业化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并由此加快了中国新闻传播的大众化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3.
新闻采写中准确运用动态思维 ,是记者新闻敏感的一个重要体现。动态思维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具体的思维表现形式 :比较思维、同步思维、超前思维。要想自如、得当地运用动态思维 ,新闻工作者要有一双敏锐的“社会的眼睛”,还要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信息以及过人的胆识。此外 ,还要正确地处理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的关系 ,通过事物“动”与“静”的敏锐比较 ,体现思维“静”中之“动”,显示新闻巨大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社会、文体、时政等新闻类别的价值要素,在新闻文体产生之前就比较清晰地体现在具体的新闻事实之中的话,那么经济新闻的价值要素更多地是要通过对具体新闻事实进行思维加工,形成一定的逻辑概念和思想观点之后才能实现。那么,新闻工作者如何及时、敏锐地感知、发现直到准确地判别经济新闻事实中所蕴涵的新闻价值呢?文章认为,在新闻专业教育中,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经济新闻敏感性,即深入实际,多到现场寻找鲜活信息;专家视角,学会以经济的眼光看世界;追根溯源,对经济现象多问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社会新闻是指现实社会和自然界存在的客观社会新闻事实信息 ,是记者已经获悉但未经采写的原生态社会新闻信息。以社会新闻原生态的信息状态将社会新闻分为以下 1 0种类型 :一是道德张扬和缺失类。二是伦理的张扬与畸变类。三是涉案悔过类。四是生活娱乐类。五是灾祸类。六是风土人情、社会变迁、奇闻轶事类。七是生老病死、医疗保健类。八是名人、伟人轶事类。九是色情、怪异、血残凶杀类。十是社会问题类  相似文献   

6.
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求理论研究对新闻人力资源开发给以现实的关照,新闻思维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命题。就新闻思维性质而言,新闻思维是社会思维、证实思维、政治思维、大众思维的综合运用。它们相互渗透,交叉辐射,共同构成新闻主体的思维大厦。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近代新闻传播思想的孕育及产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民族近代新闻传播思想孕育于鸦片战争之际,在中国内部要求社会变革的声浪中逐渐生长,在变法维新运动走向高潮时趋于初期成熟,并成为中华民族自办报刊的思想基础。拉开了中华民族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独立、自主发展的序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转变,发挥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重大社会新闻信息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新闻的传播渠道和运营模式发生巨大变革,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侵权乱象,相关主体利益矛盾更为突出。为对实践中可能存在的新闻类作品概念的认知错误正本清源,主张将新闻类作品作为规范的学理概念。新闻类作品的法律保护对于个人之创新激励、社会之秩序维护、国家之安全保护和国际之顺畅沟通均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然而数字环境下新闻类作品著作权法律保护之症结主要在于立法规定之不明与司法救济之不足,因此,应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的契机,重塑新闻类作品的权利范畴、归属、限制与保护等方面的规则,以有效地缓解冲突,实现新闻类作品法律保护之本旨。  相似文献   

9.
都铎和早期斯图亚特时期是英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英国王室政府性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公域和私域的模糊不清。政治方面,国王、王室与近代意义的国家,王室事务与公众事务混为一谈;经济上,王室经济与公共领域经济收支和管理并未剥离;社会方面,对社会下层的社会管理的公域性和对社会上层控制的私人依附性相互交错。弄清这一时期英国政府公域和私域的模糊性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其时英国社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慢新闻”(slow journalism)被正式提出至今的15年里,其不仅没有如学界预期成为趋势和主流,反而正在退潮,国内业界对“慢新闻”的热情和信心更日趋减退。“慢新闻”自西方提出,就只是搭上了21世纪反全球化和可持续运动背景下“慢文化”的便车,本质上是对文学新闻、调查性报道、沉浸式报道、新新闻主义、民族志新闻学等“传统审美品位”的怀旧与重提,理论创新相对有限。“慢新闻”是对加速的信息社会之中新闻生产的文化批判,放在当代社会思潮中看,是“西方加速主义批判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也恰恰因此表现出经验论、非理性、乌托邦和极端主义色彩。“慢新闻”运动从踌躇满志到逐渐衰落,提示新闻界应谨慎地以“加速的学术生产”应对加速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