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接受西方戏剧,特别是西方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从而走上话剧创作道路,从其代表作《雷雨》《北京人》的戏剧结构、戏剧冲突、人物刻画和戏剧语言几方面,可以看出曹禺话剧创作的民族化过程。曹禺为中国的话剧艺术走向成熟做出了巨大努力,对戏剧艺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解德枫 《南都学坛》2004,24(6):60-63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之成为经典,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其戏剧形态的丰富性。既具备通俗剧的诸多要素,又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剧和带有较强的探索性的先锋剧。通俗剧层面,为该剧提供了"看点";问题剧层面,使该剧具备了现实"批判"的功能;先锋剧层面,则使该剧带有某种形而上"冥想"性质。三个层面交织在一起,共同营造了《雷雨》具有宏阔幽邃景深的戏剧世界。  相似文献   

3.
<正>《雷雨》以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丰富的生活内容,出现在三十年代初的文坛,开创了中国话剧创作的新局面,标志着现代话剧走向成熟.《雷雨》的研究领域十分宽广,这里仅就《雷雨》研究中对其主要戏剧冲突的分歧,发表管见,求教于前辈与同行.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话剧艺术是在本世纪30 年代明显走向成熟的, 其成熟的标志主要体现在戏剧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和戏剧语言创新四个方面。从情节的发展意义上说, 以《雷雨》为代表的戏剧创作显示了综合性情节悲剧的多方面特征, 并在多种情节因素的融合方面做出了民族化的改造; 而以《上海屋檐下》为代表的一批作品, 则是以创新性的具有生活实感的结构样式表现了特定时代中国都市下层民众的真实生活, 并在尊重中国观众欣赏习惯的前提下创造了中西合璧的结构形式; 戏剧人物塑造上, 《日出》、《原野》等作品, 开创了中国现代戏剧艺术注重人物内心冲突和心理刻画的性格描写方式; 而在戏剧语言领域, 30 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最大成功在于新的对话机制的建立, 即它的叙事主体和受体都直接表现为剧中人物, 而作者和读者、演员和观众则处于一种内隐的地位。正是在上述几个方面, 体现出了中国本世纪30 年代话剧艺术的成熟特征。  相似文献   

5.
话剧就其本性来说,是动作的艺术,如果从其表现手段来看,也可以说是台词的艺术。话剧的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而体现人物内心动作和戏剧动作的最基本形式是对话,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一个剧本的成功与否,关键在对话。 《雷雨》这部不朽名作,之所以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原因正在此。本文就是想从《雷雨》中的对话来谈谈它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6.
新文学时期,作为舶来品的话剧艺术一直是在欧风美雨的沐浴下不断成长,作为创作主体的剧作家们亦是在东西方戏剧大师的艺术荫翳下逐渐地走向成熟,中国现代话剧泰斗曹禺所走过的艺术道路即证明了这一点。最初的曹禺是在现实主义戏剧巨子易卜生的引领下走入戏剧园地的。《雷雨》、《日出》这两部为曹禺赢得至尊地位的辉煌剧作的内里,无疑饱浸着《易卜生全集》的艺术精髓。然而年纪轻轻就已声名斐然的曹禺并未因此驻足,而是驾着艺术之舟复又西航,寻求与世界最新的艺术潮流对话。从当时  相似文献   

7.
此前,《雷雨》研究已达到很高水平。本文着重探索它的艺术经验,寻觅它的不朽艺术生命力的奥秘。《雷雨》内涵复杂、丰富,艺术整体显示:那个社会和统治那个社会的上层腐朽家庭充满残忍和冷酷,它们必然在残忍和冷酷的雷雨中灭亡。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情感、心态也是复杂、丰富的,好人不完全好,坏人不完全坏。《雷雨》吸取了中外戏剧经验,即使用中国传统戏剧理论衡量,它也是杰出的。  相似文献   

8.
此前,《雷雨》研究已达到很高水平。本文着重探索它的艺术经验,寻觅它的不朽艺术生命力的奥秘。《雷雨》内涵复杂、丰富,艺术整体显示:那个社会和统治那个社会的上层腐朽家庭充满残忍和冷酷,它们必然在残忍和冷酷的雷雨中灭亡。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情感、心态也是复杂、丰富的,好人不完全好,坏人不完全坏。《雷雨》吸取了中外戏剧经验,即使用中国传统戏剧理论衡量,它也是杰出的。  相似文献   

9.
《雷雨》是我国现代文坛上的经典剧作之一。剧作家曹禺以其特有的艺术感受和生活体验,塑造了两个极具个性的女性形象——侍萍和蘩漪,并在戏剧冲突中揭示了个性与母性在女性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雷雨》中寄寓着曹禺对20世纪初的中国女性及其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审视。  相似文献   

10.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 ,最初发表于 1 934年《文学季刊》第三期上 ,巴金是《雷雨》的发现者 ,是他把剧作披露于世。巴金在阅读初稿时曾“感动地一口气读完它 ,而且为它掉了泪”。 (见《蜕变·后记》)《雷雨》的问世 ,轰动了当时的文艺界。当时远在日本避居的郭沫若撰文称赞 ,“《雷雨》的确是一篇难得的力作”。 (见《沫若文集》第 1 1卷 1 1 3页 )直到 45年后的 1 979年 ,茅盾在回忆文章中还以“当年海上惊雷雨”来赞美《雷雨》的演出盛况。中国历来只有戏曲 ,曹禺广泛吸收西方戏剧优点 ,又融进民族生活。《雷雨》的诞生是话剧艺术在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