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夏洛蒂·勃朗特试图从个人立场对基督信仰提出新见解。简·爱是夏洛蒂思想的代言人 ,她的心路历程是精神提升的过程 ,即基督教理性精神的自我完善过程。随着阅历的加强和思想的日趋成熟 ,她的基督教的意识越来越强。简·爱所理解的宗教应该是一种合乎人性的宗教 ,她既不想否定宗教的热忱和献身精神 ,同时也不否定人性的合理存在。她试图调和人性之灵和上帝意志之间的矛盾。“自律自强”的精神追求和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浪漫主义的渴望构成了简·爱的精神旋律。  相似文献   

2.
《简.爱》问世以来,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夏洛蒂.勃朗特塑造了一个既自尊又自卑、既激进反抗又妥协迎合男权社会的女性形象,并赋予她巨大的激情和基督教新教道德伦理观念,在一系列不寻常的情节发展之后,终于获得了幸福。简.爱是作家理想化了的自我,她的故事是浪漫的、成人版的灰姑娘童话,作家通过虚构实现了女性获得幸福的梦想,从而引起了女性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3.
梁海艳 《理论界》2009,(12):133-134
《简·爱》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通过主人公简·爱坎坷的一生,尤其是她爱情上的悲欢离合,阐释了一种全新的爱情观。本文对简·爱独立自尊、自由平等的爱情观进行分析,无论对当时社会还是现今社会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英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鲍西亚与简·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作主体的性别铭刻和折射在文本中构成文本的不同性别内涵:鲍西亚和简·爱两个经典女性形象的外貌差异是作者不同性别意识的流露,其反抗精神体现着不同性别内涵,其对传统性别关系模式的接受程度也是作者性别观念的反映,此外,在不同性别文本中,视角以及叙述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生活经历和情感观念历程上,对夏洛蒂·勃朗特本人与她的《简爱》中的主人公作一比较,说明《简爱》的创作心理主要是作者长期受到社会、生活和情感的压抑而产生的宣泄欲求和叛逆性格,并认为在简身上还表现了作者自己既追求平等、爱情,又重视物质财富的婚姻理想。  相似文献   

6.
达西与罗切斯特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外表、性格、生存状态、爱情观、生活方式和理想追求等多角度剖析《傲慢与偏见》男主人公达西与《简·爱》男主人公罗切斯特之异同处 ,揭示出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性格和不同理想追求的两类人  相似文献   

7.
《简·爱》是一部描述人的内心生活的世界地图和经典文本。这部带有精神自白色彩的小说再现了一个孤女在寄人篱下、饱受精神苦难与折磨的成长过程中的累累伤痕。《简·爱》既是一部关于女主人公的创伤记忆的书写,同时也渗透着夏洛蒂.勃朗特本人对自身创伤经历及情感体验的再现与表白。  相似文献   

8.
本文立足于历史和文化常识,以古代风习避雍为有力证据,力图辩明《诗经·关雎》的主题既非"吟咏后妃之德",又非"男子爱而不得乃成梦幻,幻想中有情人终成眷属"之梦想写真,其本事写的则是一个典型的爱情故事,所表现的则是一个完整而又圆满、实实在在的恋爱过程.《诗经·关雎》是一首叙事诗,而非抒情诗.  相似文献   

9.
爱与恨,尽在不言中──试论《简·爱》中的心理表现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爱》是一部自救体小说,是一部反映人的灵魂、心灵的小说。夏洛蒂·勃朗特童年时痛苦的情感体验使她形成了忧郁、感伤、孤独、自卑的心理状态。这种痛苦的情感郁结产生一种创作冲动,使她采用了虚构的人名和日期,编织出故事的情节,写下了她的情感。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吉夫就将夏洛蒂创作的主旨归纳为一个公式:“我爱、我恨、我痛苦。”法国的娜塔丽·萨洛特坚信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描写人的“游世界”,她关注的是“隐藏在内心独白后边的那些东西。”西方传统的文学艺术创作,强调通过某种技艺、技巧将主体心理深处那团意蕴清…  相似文献   

10.
<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它描写了一位自强不息、自尊自爱、敢于反抗和追求平等的女性.本文旨在分析筒·爱的性格特征,阐述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1.
许筠在<严处士传>、<荪谷山人传>中,通过叙写严处士的隐退、李达的放荡不羁,表达了对儒家思想观念的怀疑和直接抵制;在<张山人传>、<南宫先生传>、<蒋生传>中,张山人、南宫先生、蒋生这三位传主的传奇经历和结局带有神秘离奇的佛道色彩,体现了许筠怪诞的理想追求;这五篇人物传都反映了许筠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强烈的叛逆思想.  相似文献   

12.
雪莱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借诗歌创作歌颂自然、歌唱理想,表现对光明、自由、幸福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给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和无尽的艺术享受。透过雪莱的诗歌创作可以体味其作品的思想与寓意,以及作品体现的民主平等思想、反抗精神及乐观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发生在228年的街亭战役,是由诸葛亮亲自组织、马谡直接指挥的,结果以失败而告终。1700多年来,论者都以为过失在诸葛亮用人不当和马谡的骄傲自大。但是,当我们从领导艺术的角度切入时,才发现马谡在诸葛亮长期事必躬亲、察察为明工作作风的压力下,终于在指挥街亭战役时,以逆反心态“违亮节度”,改变了诸葛亮预定的作战方案,擅自布势,导致了街亭战役的惨败,从而为今天研究领导艺术留下了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阮籍是正始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人格品质与诗歌艺术在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揭示这种影响的本质有三个方面:阮籍自身及《咏怀诗》中表现出的济世品质、反抗精神和生命深情。弥漫在阮籍人生悲剧中的是一种济世不能又委命求存但却济世不灭的满怀悲情,故阮籍终其一生在对生命一往情深的眷顾与抗争中不断体会惨烈的绝望,而又在绝望中不断地抗争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普罗文学和朝鲜新倾向派文学的代表作家蒋光慈与崔曙海的早期小说作品有着相似的社会内容和精神追求,但同时又有差异.崔的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抵抗精神是体验化的,而蒋的则是观念化的;崔的作品倾向于现实主义,笔触自然,而蒋的作品则趋向于浪漫主义,过于观念化.两者因生活实践的局限性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缺乏,在创作上都有公式化、概念化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全”、“都”和“全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殷都学刊》2008,29(3):133-138
从实际语科出发,详细分析了“全”、“都”和“全都”用法的异同,总结了它们各自适用的场合。  相似文献   

17.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20.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