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懋春先生1951年从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并留校任教后,协助著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华岗,以《文史哲》为阵地,大力促进学术繁荣。"文革"后,葛先生全身心投入史学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积极推动对史学理论学科对象、任务和体系的讨论,所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一书以思想性见胜。他最重要的一个思想,是把史学概论的对象限定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他还非常重视对中国近现代史学理论史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在他的领导下,20世纪80年代的山东大学历史系成为学界瞩目的史学理论研究重要基地。此外,葛先生又是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思想史的一般理论方法、先秦诸子、五四时期思想思潮,是他集中研究的三个领域。  相似文献   

2.
汤城 《船山学刊》2010,(1):15-18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学家。他亲历明亡清兴的大变故,在对中国历史文化深刻思考和批判总结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尊史"主张,追求史学"致用"与"求真",凸显了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的史学意识。他的"尊史"思想体现了"致用"与"求真"的统一,史学与社会的统一,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价值意义,值得认真总结和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章学诚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主要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传统史学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对唐代史学理论大家刘知几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经史关系、通史家风、文人修史、史家史德的理论认识以及撰述与记注、史义与史法的区别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范文澜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具体体现在他"第一史官"的角色地位;贯彻阶级斗争理论、创立全新通史体系;具有民族色彩的治史风格;倡导历史主义思想等方面.深入探究范文澜史学思想,对于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发展与特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本源以孟子"《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命题为理论起点,着重讨论了孔子史学价值观的三个层次:研究对象与方法、"(道德)训诲"职能及寓文质变化在内的"历史进步观念"。他以《易传》为中心分别考察了孔子"易简"的哲学方法、"变易"的世界观和基于"性命之理"认识的本体论。朱本源论证了早在孟子和司马迁时就已存在的一种可以与西方史学相媲美的"历史思维",并完成了对孔子史学思想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6.
何炳松是曾与梁启超齐名的史学家。他致力于中国史学“近代化”的建设与发展 ,形成较为系统的史学思想 ,其核心是建立在进化史观基础上的总体史观 ,主张从宏观联系的角度研究历史。因此他对通史 (指西方的综合史 )极其推崇 ,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他虽重通史著作 ,但不偏废史料 ,在史料学和编纂学上有许多具体建议。他强调史学的社会价值 ,要求史学求真与致用相统一。这些思想继承前辈 ,启发后人 ,在 2 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晴佳 《北方论丛》2020,(2):103-114
作为名闻遐迩的当代史学思想家,海登·怀特在最近二十年来已经引起了史学界许多人的注意,中文学界也不例外,但现有的著作比较侧重分析他的论著,特别是《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的内容及其影响。其实,怀特的治史路径有着几个明显的转折——怀特并不是一开始就想成为一个史学理论家,而是想成为一个"正宗"的史学家,但他自学生时代起,又受到老师威廉·博森布洛克的影响,寻求一个经世致用的理想。他的这一追求称得上一以贯之、始终不渝。怀特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史学理论,通过历史书写中"叙述"的功用,写作包括《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在内的许多论著,为的是实践这一理想,让历史研究与社会现实形成积极的互动。而到了晚年,怀特又探讨超越"叙述"的新路径,以求历史学展现"实用的过去"。怀特的思想遗产既在于他所提出的理论,亦在于他在革新历史学性质、观念和方法上所做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8.
何炳松是中国近现代最早的系统接受西方史学专门训练的史学家之一,他在国内首先传播了鲁滨逊的“新史学”。他力图以西方史学理论为基础,吸收中国传统史学之精华,构建自己的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从比较史学的角度入手,沿着年鉴学派"两大史学主张"即"建立总体史的意图"与"史学和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实践"的产生路径出发,认真比勘马克·布洛赫与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可以发现二位史学巨匠治史理念的"不谋而合"。马克·布洛赫"新史学"思想的成熟是建立在西方各种人文各学科成熟发展的基础之上,梁启超"新史学"思想则诞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但足见其史识卓绝。梁启超在其中西融会与古今贯通的学术背景下,在如何回答"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这两个史学上的最根本的问题上,不仅是在国内发时代之先声,而且也是站在当时的"国际前沿"的,以此也可以进一步窥见梁启超新史学久远影响力的奥蕴。  相似文献   

10.
许冠三先生曾在《新史学九十年》一书中对殷海光的史学思想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分析,并且从正反两方面对殷氏做了评价.本文依托殷氏各个时期的思想为理论背景,主要针对许先生将殷氏史学思想的诸多疏漏归于"科学迷信"之说,进行商榷与探讨,试图说明作为"历史科学化"运动的先知与开创者,各种思想在殷氏那里还尚未僵化,而是不同程度上多少都有所兼顾.通过这一商榷和探讨,旨在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把握殷氏的史学思想,并借此加强对史学思想的两重性的重视,从而较为合理地平衡史学研究的两种进路.  相似文献   

11.
郭丹 《齐鲁学刊》2000,(4):124-129
《论撰史》是古希腊哲学家和讽刺散文家卢奇安的一篇美学论文 ,但其中也包含着他的史学批评理论。将其中的理论与中国古代的史学思想比较 ,可以发现不少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一生酷爱史学,有深厚的史学素养和极高的史学造诣。他虽然不是专业史家,没有史学专著,但是他一生有丰富的史学活动。他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论作过深刻的阐述,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许多科学的论断,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拟从毛泽东一生读史、评史、用史的史学活动中,对其史学思想及其特点加以归纳和总结。一、重史学毛泽东对历史学一贯给予高度重视。早在青年时期,他就对中国历史典籍加以研究,决心以十年功夫读完“经之类十…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早期史学思想与浮田和民的《史学通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奠基人,他在20世纪初年发表的以《新史学》为代表的一系列论著中,提出了新的史学价值观和历史发展观,并以此为武器系统批判了中国的旧史学,推动了近代的“史学革命”。梁氏之所以能成为“新史学”的开山宗师,不仅因其有着深厚的史学修养,更由于他能从国情出发,大胆引进外国的理论,并将其融会贯通,在应用中创新,在这方面,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下面,我们便以他对日本史学家浮田和民著《史学通论》的借鉴为例,一方面探讨梁氏早期史学思想的渊源,另方面分析他在引进外来思想方面的作法。  相似文献   

14.
焦竑是明代后期的著名学者,其著述中包含了丰富的史学思想,体现了他对一系列史学问题的看法.在刘知几"史学三长"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史职"说,拓宽了对史官外部条件的要求.同时,他也发表了对史馆修史、史料收集、修史原则的看法,构成了他的历史编纂观点.在目录学方面,焦竑继承了前人的成就,在分类上有所新创,形成其独特的目录学思想.此外,焦竑对历史考辨的态度以及所运用的方法,也对传统考据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探讨新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道路,很自然地是同如何看待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以及如何评价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成果密切相关的。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自"五四"时期创立以后,总体上遵循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的根本宗旨,不断发展壮大,开拓了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把中国史学推向了新的阶段。其间,曾经出现教条化泛滥的严重曲折,经过拨乱反正,批判和克服了"左"倾思想的恶劣影响,使史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有的研究者则对唯物史观以及运用这一理论而获得的认识提出质疑,或认为建国后十七年史学完全成为政治的附庸,应该彻底否定。既然学者们的认识有如此大的分歧,就亟须通过展开争鸣,各抒己见,以利求得更科学的评价。为此,本刊特发表这组笔谈,期望引起更多学人的关注,并使新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得到正确、科学的引导。  相似文献   

16.
探讨新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道路,很自然地是同如何看待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以及如何评价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成果密切相关的。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自"五四"时期创立以后,总体上遵循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的根本宗旨,不断发展壮大,开拓了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把中国史学推向了新的阶段。其间,曾经出现教条化泛滥的严重曲折,经过拨乱反正,批判和克服了"左"倾思想的恶劣影响,使史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有的研究者则对唯物史观以及运用这一理论而获得的认识提出质疑,或认为建国后十七年史学完全成为政治的附庸,应该彻底否定。既然学者们的认识有如此大的分歧,就亟须通过展开争鸣,各抒己见,以利求得更科学的评价。为此,本刊特发表这组笔谈,期望引起更多学人的关注,并使新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得到正确、科学的引导。  相似文献   

17.
探讨新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道路,很自然地是同如何看待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以及如何评价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成果密切相关的。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自"五四"时期创立以后,总体上遵循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的根本宗旨,不断发展壮大,开拓了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把中国史学推向了新的阶段。其间,曾经出现教条化泛滥的严重曲折,经过拨乱反正,批判和克服了"左"倾思想的恶劣影响,使史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有的研究者则对唯物史观以及运用这一理论而获得的认识提出质疑,或认为建国后十七年史学完全成为政治的附庸,应该彻底否定。既然学者们的认识有如此大的分歧,就亟须通过展开争鸣,各抒己见,以利求得更科学的评价。为此,本刊特发表这组笔谈,期望引起更多学人的关注,并使新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得到正确、科学的引导。  相似文献   

18.
张越 《天津社会科学》2007,2(4):134-135
探讨新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道路,很自然地是同如何看待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以及如何评价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成果密切相关的。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自"五四"时期创立以后,总体上遵循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的根本宗旨,不断发展壮大,开拓了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把中国史学推向了新的阶段。其间,曾经出现教条化泛滥的严重曲折,经过拨乱反正,批判和克服了"左"倾思想的恶劣影响,使史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有的研究者则对唯物史观以及运用这一理论而获得的认识提出质疑,或认为建国后十七年史学完全成为政治的附庸,应该彻底否定。既然学者们的认识有如此大的分歧,就亟须通过展开争鸣,各抒己见,以利求得更科学的评价。为此,本刊特发表这组笔谈,期望引起更多学人的关注,并使新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得到正确、科学的引导。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是现代中国史学理论建设的开始阶段.因崇尚科学而从方法论层面对"科学方法"的提倡,实际上是逆向回答了历史学的性质问题.史学"求真",具有斩除"思想荆棘"的作用,也是强化学科独立意识的自然反应,对史学的求真与致用的探讨完全处于一个新的起点或层面上.五四时期是有规模引进西方史学和有意识融汇中西史学的首次尝试,对西方史学发展的了解有限、判别西方史学价值的能力微弱等都成为制约中国史学借鉴西方史学的因素,知识层面的碰撞与交流还需摒弃某种先入为主的成见.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史传》篇集中了刘勰主要的史学思想 ,刘勰受到了先秦两汉而下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并且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运用和发挥 ,成为其文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刘勰的历史观念、史学主张以及他对史书作用的认识和与此相关的史学批评观念等方面。因此对前代史学对于《文心雕龙》的影响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有助于进一步领会和理解刘勰思想中的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和疏通今古的理论气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