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动人口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 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趋势80年代以前,由于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管理,加上严格的户籍管理,我国的流动人口为数很少。据估计,到八十年代初,全国离开户口所在地外出打工的农民人数不超过200万人。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流动人口经历了一个迅速增长的过程。1984年,中央放松了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尤其是中小城镇的控制,当年,全国流动人口猛增到2000多万。从此以后,人口流动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1993年,全国约有6000多万农村劳动力在外流动,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5%。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进…  相似文献   

2.
北京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与京津冀人口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对外地流动人口进入北京寻找就业机会产生了重要影响。2004年以后,北京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使一些行业遇到了用工难的境遇,但从劳动力需求结构看,有些行业仍然处于供过于求的情况。这种现实向我们提供一个信号,未来北京仍然是一个吸纳流动人口的重要城市。河北省是向北京提供劳动力的重要省份,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储备情况看,尽管河北省不可能向北京提供无限供给的劳动力,但在近期河北省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相当大部分需要流向北京。一方面北京需要劳动力,另一方面河北省需要向北京转移劳动力,但现实情况是有很多因素制约了河北省劳动力向北京的流动,因此,需要从法律、制度、职业培训等方面拆除制约劳动力流向北京的种种障碍。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与女性流动人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市场经济与人口流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分析和研究这一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它们彼此间的促进作用和影响。 一、庞大的农村女性劳动力在城市以流动人口状态而存在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农村庞大的女性劳动力与男性一样,为改变自己贫穷状况而流入城市,并以流动人口状态存在。  相似文献   

4.
80年代中期伊始,中国城乡随着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开放,出现了大批劳动力跨区域迁移流动的现象。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全国的流动人口总量已数以亿计。目前的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向大城市、特大城市流动,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流人人口均已达数百万。流动人口在城市的不断聚集和迅速增长,既对加速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独特作用,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众多尖锐矛盾和复杂问题,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与之相应,对人口流动和城市"外来人口"现象的分析,也成为目前中国人口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学术界近期对…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主要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流动人口逐年增加。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大增。1993年,全国民工流动总量达6000多万人①。目前,流动中的农民工人数约为8000万②。这一庞大的流...  相似文献   

6.
朱尧耿  朱犁 《人口研究》2007,31(3):91-94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1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有1.5亿~1.7亿人,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将持续存在。按人口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测算,今后20年将有3亿农村人口陆续转化为城镇人口。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北京市2005年户籍人口为1180.7万人,流动人口为357.3万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数量之比为3.3∶1。2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为我国基础建设和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缓解了农村…  相似文献   

7.
邹湘江  吴丹 《人口学刊》2013,35(4):70-79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和提高的速度全面超越了城市,这与当前的人口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人口流动的年龄选择性,使得农村流出人口平均年龄和老年人口比例都远低于农村人口整体水平。流动人口内部在不断地"更新",年轻的流动人口不断替代年老的流动人口,从而保持较年轻的年龄结构,这种人口流动的年龄选择性加速了农村人口老龄化。通过人口老龄化模型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2000~2010年间,农村人口自然老化速度基本保持稳定。而随着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加,其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影响从2000~2005年间的0.031岁/年增加到2006~2010年间的0.07岁/年;农村流出人口对农村人口平均年龄增加的贡献也从8.04%上升到16.91%,人口流动已成为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推动力。从人口流动的角度,需要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照料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及解决如何让流动人口在城市沉淀下来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前,有三大问题困扰着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是流动人口。包括向内向外的人口流动,也包括城市内人口在其空间位置上的流动。“五普”数据表明,全国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处于流动状态,而其中多数是由农村流向城市,主体多是青壮年。预测未来5—10年中流动人口的数量还将以平均每年5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据2000年的统计,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登记失业人口各为600万。加上城市改造形成的大量动迁户,住房改革和其他因素产生的大量空挂户、口袋户、人户分离户,他们将汇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口流。二是企业管理。主要是企业…  相似文献   

9.
人口流动对农村妇女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使成千上万的劳动力从农村释放出来,形成一支外出打工经商的流动人口大军。大量的廉价的农村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镇,从中西部流向东部,推动了流入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流出地的农村,人口流动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农民非农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外出打工经商带回来的现金收入,与此同时,外出使长期封闭在家的农村人大开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增长了才干,改变了观念。由此而产生的影响正在改变着农村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了研究中国20世纪最后20年的人口流动对农村妇女生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地区工资差别和就业机会的理论出发 ,论证了中国的经济型人口及劳动力流动的变化 ,并根据哈里斯和托达罗的模型 ,结合作为中国典型的人口流动现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趋向 ,提出了经济开放刺激的城市经济环境是诱发人口流动的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劳动力需求剧增,人口流动政策逐渐放松。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抱着改善经济和生活条件的梦想流入城市打工。近三十年,流动人口规模迅速扩大,由1982年3000万激增到2005年的1.47亿。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女性流动人口规模已达到2001万,占流动人口总量(4242万人)的47.2%,大多数女性流动人口到工厂打工,因而派生出一个新的称谓——“打工妹”。  相似文献   

12.
深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十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开放前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人口的自发流动是要受到限制的,因而不存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一方面出现了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浪潮,另一方面,原有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依然发挥作用,自农村流入城市的流迁人口的社会身份始终是农民。于是,大规模的乡城人口流迁使得在原来彼此隔离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了城市内部的亚二元结构,其中包括城市内的亚二元生育模式。由于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有关人口迁移流动的制度创新不够,管理跟不上,特别是对流迁人口的计划生育的…  相似文献   

13.
农村发达地区外来劳动力移民倾向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于中国的特殊环境,农村劳动力和人口不仅流向城市,也流向发达的农村地区。目前对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迁移已有较多研究,但是,对农村向农村的劳动力流动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实地问卷调查得到的资料为依据,全面分析了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外来劳动力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外出打工时间和收入等特征,同时分析了这些特征与外来劳动力就地定居的意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综合治理盛朗一、概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转移,形成了流动人口急剧增加的态势。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流动,改变了以往计划生育管理的格局,大大增加了城镇特别是沿海开放地区城市计...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究中国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的两大问题:一是什么样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跨省流动?二是流入省份具有何种特征,将更具吸引外省人口流入的力量?基于传统劳动力迁移、人力资本、新劳动力迁移与制度变迁理论,从个体、家庭与省级层面,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的离散选择Logit模型分析。结论为:有外出经历、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跨省流动;家中没孩子或孩子数量较多的劳动力、土地被征用(或无耕地)的劳动力,更倾向于跨省流动;某省人均收入水平低、土地面积少,是促使省内农村劳动力向外省流动的推力;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流动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就业机会越多且由省际距离产生的流动成本较小的省,对外省的农村流动劳动力更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6.
有关我国流动人口问题的理论再思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彭希哲 《南方人口》2001,16(1):10-15
本文对我国人口流动问题的成因、变动趋势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理论上作了新的探讨,论证了农村经济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社会经济宏观环境对人口流动的作用,提出了我国流动人口流动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了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问题。论文认为目前有关流动人口的政策和研究中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义务轻权益、重城市而轻农村的现象。应当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计划和发展规律,将人口流动作为一种有效地推动社会转变的工具而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7.
对当前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当前的流动人口,大家使用了各种各样意义相近的概念,在这些概念中要把迁移、转移、移动和人口流动区别开来。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城镇建设的骨干力量,成为城市经济运转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推动了流出地、流入地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稳定。农村就业不充分,城市劳动报酬高,吸力和推力的双重作用,是微观上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从宏观上来分析,农村人口流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源流动、要素重组的表现。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存在,加速了人口流动。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的道路是成功的,这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城市接纳农村流动人口,从近期看,可以增加城市劳动力供给,减缓城市老龄化速度,减轻城市抚养比;从长远看,可以优化和调整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改善未来人口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19.
乡城人口流迁是城镇化的产物。中国正在处于快速城镇化的阶段,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是当前我国城市化的重要特点和标志。而中国的乡城人口迁移是在城市本身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对城市就业的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北京市为案例,在分析北京市目前就业压力和来源、流动人口的变动与城市就业的关系及影响的基础上,给出一个关于乡城人口流动与城市就业之间动态关系的模型框架。  相似文献   

20.
农村流动人口婚育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历史回顾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由来已久,特别是近20年,由于城市拉力与农村推力的强大作用,农村流动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与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及市场体制建立三次重大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农村人口流动也可分为起始、扩展与覆盖全国三个阶段。而每一阶段的人员构成及素质、婚育动机及行为、对计划生育工作负面影响及复杂程度都各不相同。1.起始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由于农村改革的综合作用,农村人口流动由此发动,一部分最先活跃起来,具有商品经济意识的小商贩或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率先外流,其范围以走村串乡为主,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