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社交媒体所具有的公开性、对话性、参与性及连通性等传播优势使之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媒介,其提供的媒介情境也将公共外交带入2.0阶段。社交媒体使公共外交具有范围更广、针对性更强、便于收集他国舆情、易与他国民众形成准社会互动等特性。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基于社交媒体的公共外交,通过发布战略规划、完善组织构架、推广网络信息技术、开设社交媒体主页等方式促进其公共外交活动。美国的社交媒体公共外交主要采用通过"中区行为"吸引关注、从上层和下层两方面进行议程设置以及组织多种活动使网友在线上和线下共同参与等策略,其实践经验对中国的公共外交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公众舆论对国家政治决策的影响力不断增加,各国政府普遍开始重视公共外交。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为公共外交提供了理论支撑,积极加强公共外交也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路径之一。战后日本采取的公共外交诸举措,赢得了海外民众对其的认可和好感,成为有效凝聚新的国家认同的有效手段,并对塑造国家形象与提升国家软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外交的“战略板块”之一,阿拉伯世界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这与中国经济总量上升趋势的“硬实力”相一致。但一直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世界发生动荡的近三年来,部分阿拉伯国家和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对中国相关的外交政策等,还多有龃龉,从而表现出中国整体实力上升时“软实力”的差距。中国亟需加大对阿公共外交的力度以缩小这种差距,尽管中国在此方面已做出了较大努力和较多实践.但其效果同预设目标以及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尚有很大差距。今后中国对阿公共外交在机制建设、实务办理和技术提升等不同层面都有完善和改进的空间,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网络外交:美国公共外交的一件新式武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网络外交,作为一种新的公共外交形式,它改变了人们对主权、权力的传统认识,给国际关系带来了复合性的影响。网络外交已发展成为美国施展公共外交的一件新式武器,美国政府极力谋求通过网络外交去影响和引导外国公众,欲在提升其外交软实力的同时实现其外交硬目标,旨在展现其"巧实力"进而增进美国的国家利益。然而,如果美国政府不认真反思并彻底摈弃其霸权主义思维与单边主义行径,网络外交也势将难以发挥其能动的公共外交效用。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民众在国与国的各领域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共外交的价值日益为世界所认同.灾难治理中的公共外交为国家共同合作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推行信息公开、倡导以人为本、政府反应迅速、公众积极参与、接受国际援助,这些构筑了汶川震灾治理中我国公共外交的新亮点,改善了我国政府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6.
2017年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公共外交调整了战略重点,试图将抗击外国政府发动的信息战确定为新的战略目标,并采取了若干对策。这一新动向是美国公共外交机构在国家安全观念及国家战略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背景下,基于社交媒体重构社会信息系统、加速"后真相"效应的判断做出的决策。美国认为,外国政府将信息武器化,借助大数据和弱人工智能技术以更低的成本在网络空间散布误导性信息、捏造事实或选择性的数据等"假信息"来操纵舆论,同美国展开权力竞争;而社交媒体因其技术特性,在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扩大意见和观点数量的同时,也强化了公众接收信息的认知偏见,加剧了"诉诸感情与个人信念比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后真相"效应。日趋复杂的信息环境叠加"后真相"效应令美国更难以向目标公众呈现有关美国的真相。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公共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竞争的支点,试图通过强化对信息/网络领域资源的调动能力,回击外国政府发动的信息战,向世界说明一个"真实"的美国。但是,特朗普上任以来所信奉的"美国优先"核心政策理念及其本人罔顾真相的言行损害了美国公共外交长久以来奉行的准则,制造了推行这一目标无法回避的困境,也削弱了美国公共外交宣称"真相"的权力。  相似文献   

7.
正此次中国驻外大使密集到西方主流媒体发声,利用西方媒体的规则和语境揭露日本右翼政府的冒险企图,在中日论战中取得了全面的主动,体现了中国在公共外交领域的新探索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以后,中日两国开始了一场激烈的国际舆论战。几周的时间内,双方在西方主流媒体上唇枪舌剑,密集交火,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两个东方国家利用西方媒体进行论战,在当代外交史上实为罕见,也体现了中国外交在公共外交时代出现的一些新动向。  相似文献   

8.
从2009年起,美国开始积极对中亚推行网络外交。互联网和现代通讯工具在中亚地区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加,中亚出现互联网政治化的趋势,西方社交网站的中亚用户不断增加以及中亚国家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存在是美国对中亚进行网络外交的既有条件。中亚民众受俄语互联网资源影响很大,"阿拉伯之春"事件后中亚多数国家通过关于网络空间管制的严格立法和行政措施,中亚互联网与其他许多国家相比政治化程度还较低等是美国对中亚进行网络外交的制约因素。美国以保护互联网自由为名向中亚国家施加外交压力,加强对美国以及中亚网络媒体的支持,通过社交网络鼓励年轻人的抗议活动,积极在中亚推进培训互联网活动分子的项目,推进中亚国家加入开放政府伙伴关系组织等是美国对中亚网络外交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公共外交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结合催生了网络公共外交,这一有别于传统外交的新的外交形式,需要的是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外事中去。微博作为一个新生的信息交流平台。有着大众性、发布信息门槛低、“核裂变”式传播、“先声夺人“的时效性等特点,成为实现网络公共外交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美国公共外交政策与实践经历了一个嬗变的发展历程,这体现在主要发展议程及其相匹配的行动方案上。随着国际格局变化及公共外交机制发展,美国公共外交政策议程由作为“心理战”的一个组成部分,逐渐发展成为重视对接国外民众信息、教育与文化需求的新型外交实践,依托国际传媒平台积极推广新媒体公共外交,并在行动方案执行上注重挖掘和发挥旗舰项目的外溢效应。美国公共外交实践呈现出的主要特征包括政策的对策性、注重与多元为体的沟通与对话、过程的双向互动性。相关方在发展议程的动态调整、机制体制的构建以及信息传播途径的拓展等方面,能为中国公共外交及中美人文交流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1.
美国公共外交的兴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9·11”事件发生之后 ,公共外交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越来越多的着眼于公共外交的学术著述和政策计划先后推出。其实 ,美国的公共外交并不是一个新事物 ,早在冷战期间就作为遏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考察公共外交概念、特征以及外交价值的基础上 ,认为公共外交是2 1世纪外交理念转型的一个趋向 ,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体育外交,是国家公共外交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塑造、传播本国国家形象的重要任务。体育以其"世界通用语言"的特色,发挥着公共外交"草根战略"的作用。体育交流,尤其是大的体育赛事往往成为国家关系改善和国家形象建构的契机,体育运动员也以其"艺术感染力"扮演着公共外交形象大使的角色。本文将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探讨体育外交在塑造和传播我国国家形象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国家形象与外交具有相关性。国家形象外交的兴起得益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家形象作用的凸显。不同的外交主体和外交对象的组合可以产生三种不同的国家形象外交形式:官方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三者发挥不同作用,共同塑造着国家的形象。文章以2000—2008年美国的形象外交为例分析了这三种外交形式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英美等西方国家历来重视公共外交在国家对外战略中的功能意义。得益于智库等非政府组织和成熟的市民社会的支持,使得西方国家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相得益彰;此外,进入信息时代之后,西方国家开始运用网络技术平台进行网络公共外交。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西方国家的公共外交成效显著,并成为实现其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基于此,西方国家的成熟经验无疑为我国刚起步的公共外交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一是加强相关理论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理论体系;二是整合文化资源,构筑一个弹性、高效的管理体系;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建设,推动网络公共外交;四是培育非政府组织,深入开展整合营销传播。  相似文献   

15.
公共外交是由政府主导,通过对话沟通、媒体传播、文化交流等互动形式赢得国外公众认同与支持的外交活动。中国开展公共外交,有利于消弭"中国威胁论",提升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新形象;拉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繁荣。然而,现阶段的中国公共外交存在缺乏统筹规划、政府角色过浓、公共外交学理分析不够等问题。夯实战略规划与统筹协调,淡化政府角色,推进理论支持与科学论证,挖掘公共外交人才,强化公共外交客体研究和巧借海外大众传媒发音是推进中国公共外交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公共外交事业顺应时代发展"应运而生",与传统外交一道有效提升中国外交水平与效果,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外交形式促进了中国增强国内外舆论的把握能力、跨文化交流水平、国家形象塑造及国家权益维护等若干方面的进展,现已初具自身特色,发挥了不同于传统外交的特殊作用。今后须力促中国公共外交理论及实践的不断推进,在政府角色、理论构建、人才培养及传播效果等若干方面加强工作。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以来,学界积极倡导强调对话与合作的"新公共外交",但竞争型公共外交依然是各国处理彼此关系的常用手段。本文运用关键词检索、内容分析和情感极性分析的方法,剖析美国与俄罗斯驻华使馆在中国的"微博公共外交",探讨两国在中国公共外交的竞争策略、其背后的外交政策博弈并评估两国公共外交竞争的效果。美、俄两国的公共外交竞争策略不同,一方借助自我呈现提升自我形象,另一方以对方为靶标避免负面责难,这种差异反映了两国外交政策的主轴及其因应时势需要所发生的变化。就其竞争效果而言,两国公共外交并不总能获得预期效果。两国都需充分重视目标国受众长期形成的、植根于文化的政治信念体系。  相似文献   

18.
公共外交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对话交流,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相互了解、信任、友谊与合作,进而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外交与国家利益是公共外交的终极目的。公共外交的基础是文化,庐山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样式,具有开展公共外交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以白鹿洞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以东林寺为代表的宗教交流、以庐山别墅为代表的文化研究与交流、以庐山景观为中心,展开个体为主的公民旅游交流构成了以庐山文化为基础的公共外交模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文化交流与传播为核心的文化外交逐步发展到公共外交新阶段,成为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和提升国家形象最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战后韩国的"文化外交"向"公共外交"演进的历史表明,韩国的公共外交已经从国家事务的相对边缘地带逐步走向政治中心,对韩国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面对后危机时代新的语境,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美国对华外交战略思维也在进行着调整,由注重政府外交向注重公共外交转型,由“强硬外交”向“巧实力外交”转变.这种外交战略思维的变化主导着美国建构新公共外交的战略框架,即采取“主动—接近”的公共外交姿态,尤为注重“网络外交”.在美国公共外交的实践方面,通过对“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为主导的话语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的“两面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