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史家一般认为近代小说革命始于梁启超提倡的"小说界革命",但实际揭开近代小说革命序幕的是傅兰雅,他倡导祛弊救国的"新趣小说",得到了部分作家的认同和响应,产生了一些较好的作品,近代小说的变化和繁荣始于他发表征求"新趣小说"的光绪二十一年.改良派基于对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不满足于改变事,更注重改造人,希望造就具有现代国民素质的"新民",为此提倡"新小说",于1902年发起"小说界革命",并得到积极的响应,理论主张和创作均形成了气候.新小说所蕴含的民主、科学、自由思想,为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被认为是中国开一代风气的文化大师,是中国思想启蒙和文学革命的先行者。他的论述给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和文学带来了深刻变革的同时,对一衣带水的邻邦韩国的思想启蒙和小说革命亦产生了深远影响。凭借着《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梁启超成为近代韩国最知名的中国思想启蒙者。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引发了近代韩国的"小说革命",而站在同情的立场上分析韩国的衰亡以及要求新民启蒙是梁启超及其著述能够在近代韩国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近代"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倡导及其彰显的小说文体个性,一再标示着中国文学现代意识的缘起与走向,不断呈现出中国文学现代意识生成之际新旧夹缠的复杂情形。困扰中国传统小说的问题在"小说界革命"之际并未真正消退,而且以改换问题的方式继续发生或隐或显的影响。近代"新小说"理论带来的文学重构首先在于重建政治理想、呼唤历史转型,而非在一个"众声喧哗"的历史语境中确立文学自身的话语本性。按照"新小说"理论家们的设计,获得解放后的小说并非成为了一种自足参与意义重建活动的独立叙事形式,其叙事对象、叙事题旨、叙事策略以及叙事功能实际上都要受到特定的规约,而规约的主要原则便是小说功能与民族国家历史叙事之间的直接对应。  相似文献   

4.
付建舟 《兰州学刊》2007,(6):151-153
从晚清四大小说期刊入手研究小说界革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该文是这一研究构想的论纲.首先探讨"小说界革命"的提出.其次论述小说界革命与四大小说期刊之关系,勾勒出四大小说期刊的概貌.然后描述"小说界革命"与四大小说期刊研究的状况.最后介绍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痛心中国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欲用新小说以新民,将小说纳入民族救亡大业之中,这在客观上帮助白话小说提高了文化地位。但是,“小说界革命”的终极目标是重建社会政治秩序、开启民智,而小说自身的文体价值、文本地位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作为历史转型期独特的文学、文化现象,言情小说虽经“新小说”倡导者严格限制,却在清末民初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女性阅读小说是不被认可的行为,这在官方法令、社会舆论、家规家训中均有体现。自晚清小说界革命起,小说地位由文学边缘移向中心,在知识分子、教育体制、民间舆论、社会风尚乃至官方意志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古代"女性"与"小说"相对绝缘的状态被打破,女性取得了阅读小说的"合法权",完成近代中国"女性"与"小说"关系新陈代谢的关键一步。从清末民初和"新文学"第一代女作家的创作实践来看,她们都经历了一条阅读、摹仿、创作的渐进路线。  相似文献   

7.
包莉秋 《理论界》2007,2(7):193-194
政治和文论历来关系紧密。近代“小说界革命”因政治需要而发生:小说凭借与政治的联姻而被强调其社会作用并获得广泛认可,政治依靠小说使自己的思想、理念得以形象化、系统化。出于政治考虑的“小说界革命”不仅帮助维新人士建立起了自己的话语系统,而且使小说自身有了质的飞跃,从此获得与诗文同尊之位。  相似文献   

8.
从晚清到“五四”:文化转型与小说的雅化进程吴秀亮小说发展的雅化现象贯穿于整个中国小说史。只是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性质、结构相对稳定,大部分小说在这个结构中文化地位一直低下,所以,小说雅化发展的变化进程较为缓慢。及至晚清戊戌变法失败、“小说界革命”发...  相似文献   

9.
邓伟 《北方论丛》2009,(4):41-44
梁启超集晚清小说理论变革之大成,从启蒙宣传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主张,引领了中国近代文学实践的一段主潮."小说界革命"改变了数千年中国文学对小说的雅俗定位,小说一跃成为"文学之最上层".由于白话发展水平的制约造成"新小说"还不够成熟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小说家响应"小说界革命"的号召,拔高小说的社会功效,注重小说的实用价值,这种功利主义的追求,使得社会小说突破既有文体框限和题材藩篱,具有连通"寓言体"与"写实体",穿插鬼域与人间,跨越家庭空间与社会广域等多重叙事结构模式,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拓展了多种可能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论"小说界革命"与晚清小说的兴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小说的兴盛除了与社会近代化密切相关外,也是"小说界革命"推动的.它造成了晚清小说的特发性繁荣,也形成了晚清小说的若干特点与局限.  相似文献   

12.
晚清谴责小说是明清讽刺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小说界革命的产物.晚清谴责小说功利性的主题阐述使得小说成为时代观念和思想的机械演绎,夸饰性的"魔幻现实"的叙述方法和过度的语言宣泄稀释了讽刺的张力,它在中国传统小说讽刺艺术的传承过程中发生了质的蜕变.它既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终结者.又是"五四"以后现当代讽刺小说的引导者.因此,它的艺术意义和发展价值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3.
龚红林 《云梦学刊》2009,30(2):160-160
“小说界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一个重要事件.在最近30年来受到海内外学界的高度重视。付建舟的新著《小说界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可以说是对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外晚清新小说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付著研究视角的整体性、考证材料和观念的集成性、宏观立论的过渡性,构成了该部学术专著的特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李伯元与“谴责小说”的兴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谴责小说”的兴起,并非如鲁迅所论兴起于庚子事变后的1901年和受庚子事变的刺激,而是兴起于1903年,原因是以李伯元为代表的报人作家对梁启超发起的“小说界革命”的响应。《官场现形记》开创了晚清旨在揭露官场腐败及其原因的“写实派”社会小说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近代印刷技术与通俗小说传播之间的关系。由维新变法大背景下出现的小说界革命、清末留日高潮直接促成了石印术的普及与石印小说的流传 ,并由此推动晚清小说创作的繁荣。近代出版业的发展又孕育了现代传媒意识的产生 ,并使传统书坊向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是几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期。现代性思潮萌芽、发轫与兴起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在这一历史语境下,表征西方现代文明思想与文化经验的哈葛德小说经过广大翻译家的译介、媒体的大力传播与读者的广泛接受,完成了其近代中国经典化的建构之路,成为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在现代性视野里考察哈氏小说的近代中国经典化历程可看出,社会转型的思想需求是外因,哈氏小说的现代西方文明思想是内因,其经典化的整体路径揭示出西方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历史语境实现了完美的契合,具有重要的社会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中的另一条系列2 0世纪中国小说的发展有明显的两条系列 ,一条是人们所熟悉的新小说系列 ,一条是客观存在的不受重视的通俗小说系列。现代通俗小说是从晚清小说革命开始的。晚清“小说界革命”是凭借政治改革的旋风掀动起来的 ,改革者看中的是小说的宣传的功能和启蒙的作用。他们对现实社会特别关心 ,社会小说也就成了此时小说的创作主流。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全面兴起是在民国初年。 1 91 2年徐枕亚的《玉梨魂》和吴双热的《孽冤镜》在《民权报》上隔日连载 ,轰动一时 ,引起了天下有情人“同声一悲”。在它们的影响下 ,一百多…  相似文献   

18.
陈颖 《东南学术》2021,(3):195-2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掀起了两次文学革命的浪潮.1898年前后的晚清文学革命是受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耻辱所激发的,其中的"小说界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小说,赋予小说空前的政治功能.反映中日甲午战争的若干历史小说具有鲜明的政治取向,拥清或反清界限分明,部分作品留下了受近代文学革命影响的痕迹."五四"新文化运动缘于日本企图取代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浪潮."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启蒙主义思想由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而发生变异.为了抗战需要,文艺大众化成为整个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的主潮,深刻影响了抗战小说创作,但各个不同政治区域的抗战小说在坚持"五四"启蒙主义传统和为政治(战争)服务的大众化立场上各有偏重,其或是缘于作家的自觉追求,或是受政治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革命"和"守成"是考察近现代直至当代中国的遗产问题历史演变的两个重要变量,由此出发,可以解析近现代直至当代中国的遗产问题在百年历史进程中涉及到的"遗产的兴起"、"革命的历程"及"守成的复归"和"历史的逻辑"等相关方面,从而对近代中国自辛玄革命到"文革"和"申遗热"所体现的世纪转变及其社会影响和文化原因作一详尽的勾勒.  相似文献   

20.
尤育号 《阴山学刊》2006,19(3):65-69
大众启蒙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相互交织是清末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知识阶层在日趋强烈的危机意识下的文化觉醒,促成了清末大众启蒙运动的兴起。在这个知识由上而下的传播过程中,新式传媒与藏书楼、阅报社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小说、戏曲等各种通俗文艺形式既是开启民智的手段,同时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产物。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的大众化趋向,为此后中国社会文化的演变和近代转型开启了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