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爱国志士民族忧患意识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忧患意识是整个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积淀于中国先进优秀人物心中深沉的社会责任感。饱经忧患的中华民族之所以历劫不衰,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与源源流长、代代相传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的继承和发扬,不无关系。本文拟就中国历史上爱国志士的忧患意识进行历史考察,以增强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忧患意识,为振兴中华而做贡献。一、中国古代爱国人士的忧患意识在中国古代,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知识分子、出身于中下层的官吏或儒仕等,就以“忧患”的形式来倾吐自己的爱国情感。他…  相似文献   

2.
忧患意识体现了我们民族性格的基本精神。忧忠意识对一个民族正是它对抗并战胜危机,经过悠久的历史而始终山强不息的原因。尽管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不乏“悲土不遇”和“忧生之嗟”的个人忧患,们以强烈的爱国主义为支点的忧患意识却始终是贯穿古代知识分子的一条割不断的小命线。从孔子到屈原、司马迁、杜甫、李白、范仲淹、陆游、黄遵宪、梁启超……多少积极人世的知识分子都有着“中夜五更叹、常为大国忧”的慨叹,“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苦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信念。所以,当我们翻开厚厚的中国文学史,无论视其人品还是义品,总沉浸在浓烈的感时忧国的气息中。这种人品和文品在爱国主义上的纽结,成为中国山古代知识分子的精魂,一直为后世所珍视和发扬。中国现代作家承受厂以前知识分子积淀木已十分丰厚的忧患意识的心理负荷,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添了新的养料。他们的忧患意识,不是个人患得患失的狭隘意识,不是自我哀怜的戚戚之心,而是承担了历史留卜的各种精神重担,承担了人世间的一切苦恼,承担厂时代的各种忧患,表现了以国家、民族、人民之忧为忧的“亦子之心”,人道精神。  相似文献   

3.
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故国土地和文化执著的眷恋之情,对民族命运和前途深沉的关切之心,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一个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积淀成为一种忧患意识。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使这种忧患意识激发得更加炽烈。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推动无数近代爱国知识分子振臂而起,为救亡图存,变革现状,而思考、呐喊,前仆后继,奋斗牺牲,创造了启蒙中华民族实现新的伟大复兴的历史奇观。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是通过反思历史和观照现实所产生的忧国忧民的社会意识,是力求突破现实和历史的局限,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是对国家民族命运和民生疾苦的关切而升华…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与忧患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忧患意识作为人们直面自然、社会、人生的经验而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既是历史的沉思,更是现实的感受,它主要表现为人们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怀。儒家的忧患意识有其演变的历史过程和基本特点,它是一种社会历史责任感、民族自信心以及爱国热情的反映.体现了中国人民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正>台湾著名学者徐复观先生曾用"忧患意识"来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诉之于文字,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感时忧国的优良传统。体现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们的关注焦点常在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即使是着笔于身边熟悉的人事,也往往言近旨远,寄寓遥深。地域书写即是典型的题材之一。自鲁迅开启的地域书写传统,从一开始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一方面,知识分子通过地域书写构筑着关于国家民族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与邓小平是我党第一代与第二代领导核心,他们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一生,根植于他们的忧患意识。毛泽东、邓小平忧患意识的内容虽有差异,但都是对中国传统忧患意识的的继承和发展,都俱有社会性、科学性、实践性特征,而且他们始终把忧患意识与乐观主义相结合。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的忧患意识,对于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近代中国,灾难深重。亡国灭种的阴影,落后挨打的处境,使多少知识分子夜不成寐!为救亡图存,改革现状,他们奔走呼号,奋斗牺牲,前赴后继。是什么精神力量,推动着无数爱国知识分子振臂而起?是千百年来积淀在知识分子心中深沉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绝非那种带有绝望、厌世的消极情绪或个人患得患失的戚戚之心,也非那种“以我为杞人”(龚自珍语)的杞人忧天式的忧患,而是他们通过反思历史和观照现实所产生的忧国忧民的社会意识,是他们力求突破现实和历史的局限、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是他们对祖国民族的命运、民生的疾苦的关切而升腾出的一种责任感。本文是想印证这样一个事实;正是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流动于近代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忧患意识,决定了近代知识分子救亡运动的取向。  相似文献   

8.
将民族的终极关怀作为主要内容的忧患意识,就是在国家民族存亡危急之际,作为个体所表现出的忧国忧民。清末民初的谢彬即是这种民族忧患意识的集中代表。《新疆游记》全书贯穿始终的是谢彬对新疆与中国西部历史命运的忧思,透过《新疆游记》我们可以解读其深重的民族忧患意识,其主要表现在谢彬对新疆交通、财政和物产资源开发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说明中国古代社会有无知识分子这个问题为契机,讨论了知识人与知识分子的异同,也揭示了中国古代知识人之特征。本文认为,知识分子是指19世纪从法国人左拉出现以来的一个特有知识阶层,其最大特点是,除了用知识为己谋生或为自己政党、国家和民族等谋利益外,还有一种淡定的超越精神和勇敢的担当精神。他们愿意也能够在与社会公义和人类公义相关的公共事件或重大事件中"做声"。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显然不可能有知识分子出现而只有大量的知识人。中国古代知识人是宗法制和皇权主义专制的产物。这个体制使所有知识意识形态化,也使所有知识人侏儒化。  相似文献   

10.
民主是全人类的价值共识。古代氏族原始的直接民主在人类步入文明社会后因时空间条件的限制而难以有效地转化为现实。代替而至的西方国家“代议制”间接民主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形式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政治形式。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挽救民族危亡的急切心理出发,曾照搬移植西方民主制度模式,终因水土不服而告失败。中国共产党不负历史和人民重托,团结带领人民在百年奋斗中坚持“两个结合”,创造了具有独特中国气派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形式,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望。新征程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通过共建共治共享进一步彰显人民主体的价值地位,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成松柳 《船山学刊》2001,(1):99-103
忧患,确实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主线,也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它作为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创作的主体精神一直贯穿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艺中。翻开中国古代诗文,我们会发现作者总在体验着愁绪。关于忧患意识的形成原因,很多学者都有过探讨。但笔者认为美学家高尔泰先生的论述最为精辟(1)。高先生认为中国艺术中忧患特色的形成与中国哲学的发展有自觉的联系。中国哲学较早达到了人的自觉,而这种自觉正是建立在忧患意识的基础上的。《易·系辞传》云“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其有忧患,才表现出对于人间吉凶祸福同…  相似文献   

12.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区域性,不同的民族或国家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神话含义。上古神话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最原始的、最基础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因此,可以说神话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缩影。通过对中日神话的比较研究,考察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内涵,使我们在中日交往过程中能够知己知彼。  相似文献   

13.
电视剧是外来的艺术形式,为了更好地反映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表现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就要尽可能地做到民族化,成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艺术民族化最根本的意义关系民族之兴衰,关系自己民族艺术能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次大战之后,世界文化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世界一些国家一方面频繁地  相似文献   

14.
论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国难日亟.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言:“三十年代是一个令人痛苦的时代,是一个民族自我谴责的无情的时代.”“对西方人来说,很难理解三十年代初期中国人所感到的绝望和耻辱.”天生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感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刻,为了拯救民族和国家,一场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华夏大地展开,并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政治的主题和主流.抗日救亡运动是以抵抗日本侵略、解救民族危亡为目的和主线,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全方位进步的民族自救运动.它既是民族救亡,也是思想启蒙.它使近代以来进步的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民族解放运动达到了最高潮.这场运动,牵动了每一位知识分子,使其必须在种类繁杂的救国方案中作出抉择,这种抉择,最终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的分野,并影响至今.本文试对这一特殊年代的独特历史现象作一分析研究,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阶段性的佐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诗歌史上,林则徐的诗作第一个鲜明地提示了从古代中国到近代中国历史转折的时代精神。林则徐诗中的民族忧患意识,来自外国侵略和清廷统治所造成的内忧外患。他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在某些情况下超越了忠君思想,体现出深挚的民族精神和人民性。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从宏观上考察,可以说是集爱国救亡、思想启蒙、文化革新于一体的伟大的民族觉醒运动。它高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和民主与科学的火炬,在中国人民革命史和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谱写了划时代的篇章。五四时期,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个空前活跃、壮观的中外文化交融的高潮。外来文化如滚滚浪潮.汹涌而入.中国的知识分子如饥似渴地吸收新思想.如痴如醉地迷恋  相似文献   

17.
李元 《北方论丛》2003,(6):36-40
经学产生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它不过是维护绝对权力的思想工具。由于它从此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囿于一个狭小的思想天地之中,这就使中国知识分子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蜕变,即使知识分子放弃了追求真理的天职,而成为几千年来专制政治的忠顺奴仆,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化的发展进程。通过对西汉时代经学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关系论述,应能正确把握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这一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8.
穆旦的诗歌创作无疑受到过“现代主义”的影响,但先验地、简单地用“现代主义”作为标签,来对其诗歌作出定论未免失之偏颇。穆旦的思想感情和诗歌创作有着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的烙印,其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始终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观照现实,具体表现为强烈的忧患意识、深刻的怀疑精神、尖锐的现实批判和罕见的自审勇气。穆旦注意把戏剧结构形式引进诗歌创作,戏剧化成为穆旦诗歌的重要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忧患意识的文化审美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进行文化审美阐释,将会发现,忧患意识始终是贯穿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条红线。尤其是中国文学忧患意识本身所特有的文化意蕴和美感包容力,大大强化了以忧为美的民族审美心理,拓展了中国文学表现内容的审美空间,使得诸如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相思怀故、失意别离等丰富的人生内容,均可以在融入忧患的情愫中加以抒发和表露。不仅如此,忧患意识还构成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忧患主题系统,使得中国文学包含的内容和意蕴,丰富而深厚,沉郁而感人。因此,认真地对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进行文化审美阐释,将对于整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蕴涵了诗人极其热烈、丰富、深遂的思想感情:深沉的忧患意识、强烈的危机意识、激昂的斗争精神和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幻象丰富、语言凝炼,穿越历史时空,震撼当代亿万中国人民的心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