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郑琦 《统计教育》2009,(10):19-24
本文以2006年7月至2008年11月完成定向增发的200家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定向增发折价与发行宣告后股价表现的关系。发现投资者对定向增发宣告存在正向且过度的反应,但过度反应主要集中在高折价公司。发行后短期内高折价公司累计超常收益率显著小于低折价公司。在控制其他因素后发现折价程度越小的公司股票的长期购买及持有收益率更好。折价影响了不同投资者之间利益分配、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股权的内在价值,投资者能对此进行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2.
我国IPO折价研究中的几个认识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金静 《统计与决策》2008,2(1):126-128
本文针对国内文献在研究IPO折价现象时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和认识误区,如概念的翻译和相互关系、折价程度的度量方式、收盘日期的选取、经过市场调整的折价率应用、折价现象的存在性、折价存在的隐含条件、IPO折价是由一级市场折价还是二级市场溢价造成和国际可比性等进行探究,并给予澄清,希望对后续研究有所裨益。并对进一步的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基于信号发送理论,分析国有与民营控股上市企业定向增发认购方式和大股东认购比例差异对企业后续信贷融资能力变化的影响,并以中国A股市场2006—2011年实施定向增发上市企业数据为样本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民营控股上市企业信贷融资能力随其定向增发融资率水平和大股东认购比例提高而明显增强。相比资产置换这种非现金方式而言,现金认购会显著降低民营控股企业后续信贷融资比例,但国有控股上市企业定向增发认购方式和大股东认购比例差异均不会对其信贷融资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吴井峰 《统计与决策》2016,(17):156-159
定向增发日益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最主要的股权再融资工具,其对股票市场的短期影响倍受关注.文章以2006-2013年之间的定向增发为样本,对定向增发后的短期市场反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无论是使用哪种方式、哪种期限衡量的短期市场反应,定向增发的发行规模都与其显著负相关.发行价格越高,定向增发后的短期市场反应则显著更高.  相似文献   

5.
中国股市增发公告的股价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家新  刘曦 《统计研究》2008,25(4):61-65
增发公告的股价效应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研究相关的91家公司股价变动情况,对公开增发公告与定向增发公告,以及定向增发中不同募资投向的各种股价效应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不同方式的增发公告之间,不同募资投向方案之间的股价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对市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根据研究结果还得出了目前我国股市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根据受益凭证是否可赎回,证券投资基金可以分为封闭式基金(closed-end fund)和开放式基金(open-end fund),开放式基金所发行的基金单位可随时以当天的净值赎回,而封闭式基金在存续期间内不能赎回,只能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买卖,由于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投资者并不能以单位净值交易,只能以高于或低于净值的价格进行买卖.当价格低于净值时,我们称之为"折价",这种现象被国外学者称为"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它分为四个阶段:1.封闭式基金上市之初出现一定程度的溢价.2.一段时间后,溢价逐渐转为折价.3.基金折价率上下波动.4.当封闭式基金即将清算或将转为开放式基金时,基金折价率会逐渐缩小并消失.  相似文献   

7.
一、理论文献综述 Zweig(1973)最早发现,封闭式基金单位份额交易价格时常低于其单位净值,虽然偶尔交易价格会超过净值即进行溢价交易,但大多数时期基金交易价格都处在净值以下,处于折价交易状态,且折价比例一般在10%-20%左右.Zweig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封闭式基金困惑"(the puzzle of closed-end mutual fund),这种情形在许多证券市场都存在.从广义的角度讲,折价交易只是封闭式基金令人困惑的现象之一.在封闭式基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类似的困惑现象还有:(1)封闭式基金为何能够溢价发行成功?(2)溢价发行成功后为何不久就会出现折价交易现象?(3)为何封闭式基金距离到期日越近,其折价率会逐渐缩小直至在到期日与其净资产值相等?国内外学者对这些问题已经有一些研究,并从不同角度作出若干解释.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2007~2013年定向增发公司为研究对象,考虑了时间效应带来的变化,从股权结构变化角度研究募集资金变更问题,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度与定向增发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程度负相关;股权集中度与定向增发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程度不存在显著关系。这一研究结果将为实务界、监管部门以及投资者提供参考与借鉴,对于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抑制定向增发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起非常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苏灵  王永海 《统计与决策》2012,(22):157-159
文章在信息不对称理论基础上,推导出公司自有资本对公司股权再融资决策的理论模型。进一步,以2004-2009年在中国沪深两市进行公开增发和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自有资本对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选择影响。我们得出主要结论:自有资本的大小会影响公司股权再融资的选择,当自有资本越大时,公司越倾向于选择公开增发,而自有资本越低时,公司倾向于选择定向增发。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制度环境、控制权市场以及中介市场的角度,研究了外部公司治理环境对大股东利益输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进程、政府干预水平、新会计准则、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因素对大股东利益输送有制约作用,而法律水平和控制权变更因素对大股东利益输送的制约作用失效。  相似文献   

11.
李月 《统计研究》2010,27(9):16-2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GDP高增长率的背后却蕴藏着许多发展问题。本文提出了有效经济增长的范畴,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经济增长的历程。通过构建有效经济增长动态模型及相关变量的测定方法,实证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效经济增长的趋势特征,指出提高消费比例中超额人均消费的比重,是当前我国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现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在理论提出卖空机制“信息增益效应”和“压力减损效应”的基础上,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卖空机制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卖空交易机制显著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体表现为放松卖空管制后上市公司的技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的变化率均有显著提升。渠道检验发现,卖空机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提升效应主要通过畅通信息传递、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发挥作用。此外,较之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卖空机制对生产率增长的促进效应表现得更为强烈。本研究推动了微观金融和宏观经济增长的融合,并为资本市场改革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了微观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3.
余静文等 《统计研究》2021,38(4):89-102
中国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直是金融发展的重要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银行业以国有银行为主的结构出现了重大变革,银行业竞争程度不断提高。关于银行业竞争的经济效应存在“市场势力假说”和“信息假说”两个假说,本文尝试在银行准入管制放松政策的背景下和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情境下,利用匹配的微观层面数据来实证检验以上的假说,主要得到以下几个结论:首先,银行业“松绑”有助于企业“走出去”; 其次,采取倾向性得分匹配方法应对样本选择问题, 并用工具变量方法应对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最后,银行业“松绑”引起的融资成本下降是银行业“松绑”影响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渠道,企业“走出去”的分析结果也支持了中国情境下银行业“松绑”的“市场势力假说”。本文的研究为银行业改革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并验证了中国情境下银行业“松绑”的“市场势力假说”和“信息假说”,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评估中国银行业改革的经济效应,对更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下经济实证研究:1979-1997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一、地下经济 :一个不容忽视的领域  地下经济在西方国家又称“隐形经济”、“黑色经济”或“缝隙经济”。地下经济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副产品早就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然而 ,直到本世纪中叶 ,西方经济学者才开始注意和研究地下经济问题。这是因为在六、七十年代 ,面对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衰退、失业剧增与高通货膨胀交织共存的“滞胀”现实 ,西方主流学派的经济理论显得苍白无力、无所适从 ,陷入所谓“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经济学者试图从新的角度———地下经济的角度———来寻找解释上述经济现象的依据 ,…  相似文献   

15.
孙文浩等 《统计研究》2021,38(6):102-115
研究政府减税何以提升高新技术“僵尸企业”的创新能力,对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使用2008-2014年全国创新调查企业数据库,借鉴ABBGH(2005)的一般均衡模型,界定了高新技术“僵尸企业”的概念与识别方法。主要发现:第一,给高新技术“僵尸企业”减税对企业创新存在显著促进效应,尤其对创新型“僵尸企业”减税存在较强的“杠杆效应”;第二,给高新技术“僵尸企业”减税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非高新技术“僵尸企业”;第三,政府对偏向科研固定资产投资的创新型“僵尸企业”和倾向基础科学研究的效率型“僵尸企业”增加减税额度更有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是促使高新技术“僵尸企业”起死回生的重要途径。政府可利用创新型“僵尸企业”“重资产、轻科研”与效率型“僵尸企业” “重科研、轻资产”的创新策略优化税收优惠政策,为平稳、持续、高效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新的治理框架。  相似文献   

16.
基于财务柔性组织理论,本文利用2007-2017年我国A股上市非金融类公司微观数据,从理论和实证检验分析了企业财务柔性能力对持续性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企业财务柔性对持续性创新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进一步,本文探讨了财务柔性可能存在的“协调创新效应”和“自适应效应”两种机制。协调创新效应相关检验结果显示企业储备的财务柔性能力能有效协调内外部资源,释放融资约束的负向影响,从而正向促进企业持续性创新。检验结果还显示,企业主动地调节财务柔性储备,能够在不同维度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下发挥“自适应效应”,助力企业实现持续创新的目标。总体而言,本文结论改善了企业断点式或阶段式的创新投入方式,切实提升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质量,对`实现我国创新“量质平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昕  谭莹 《统计研究》2019,36(7):26-38
通过比较资本外流的三种核算口径,本文将间接法与权益差额调整法相结合,对我国1982-2016年资本外流的规模进行估计。结果显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资本外流规模逐年增加且近年呈增速递增趋势。通过构建非限制性VAR模型,本文进一步对导致资本外流的结构性与周期性“推动”及“拉动”因素进行分析,经验结果显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2013年美联储货币周期转向以前,导致我国资本外流的主要因素为人民币贬值预期与我国经济周期性调整等国内“推动”因素。2014年以来,我国资本外流进一步加剧主要受美国经济复苏步伐加快以及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国内外“拉动”与“推动”因素共同作用。其中,外部“拉动”因素是主要诱因。在资本加速流出背景下,我国金融开放步伐应渐进审慎。  相似文献   

18.
范丹等 《统计研究》2021,38(9):60-74
为探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以下简称“大气十条”)的健康效应,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及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基于多项Logit模型的双重差分法(Logit-DID),从微观与宏观两个维度考察“大气十条”政策的健康改善效应及其传导机制,并进一步通过异质性分析探讨环境健康不平等的内在原因 研究发现:“大气十条”实施带来显著的健康效应,该政策不仅能有效控制与空气污染高度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占比,还能够间接降低受空气污染影响较小的疾病病情。其作用机理主要通过控制PM2.5浓度改善公众健康,同时该政策对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烟(粉)尘等其 他污染物浓度的下降起到了协同作用。进一步分析显示环境福利不公平的现象依然存在,“大气十条”政 策显著降低了疾病高发人群的发病率,且对女性、城镇居民和低、高年龄段等疾病高发人群的健康影响更显著。本文为政府构建环境健康公平发展路径,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19.
铁瑛等 《统计研究》2018,35(6):43-55
中国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VAR)持续攀升,伴随其上升的是用工成本的明显提高和加工贸易占比的显著下降,中国DVAR的提升究竟源于已有研究所指出的,投资自由化所带来的国内中间品对国外中间品的替代,即“主动”的提升?还是成本上升引致加工贸易不断退出市场的一个客观结果,即“被动”的提升?本文基于2000--2006年的微观数据,测算了企业层面的DVAR,从加工贸易退出的角度刻画了企业DVAR的动态演进过程,并进一步考察了最低工资所代理的劳动力成本、加工贸易与企业出口DVAR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最低工资所代理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会促使中国企业DVAR的攀升,这一结果在多个维度的稳健性检验中均是高度稳健的。最低工资上升对中国企业DVAR的促进作用通过引致加工贸易退出这一机制来实现。拓展性的研究还表明,最低工资上升对高生产率企业、外资企业和资本相对密集企业DVAR的正面促进作用更强。我们的发现意味着,中国DVAR的上升至少部分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结果,鼓励进口,同时促进国内中间品质量提升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要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20.
贾怀勤等 《统计研究》2021,38(12):30-41
数字贸易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新模式和新业态,也是各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领域。然而,国际社会对数字贸易概念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直接影响着数字贸易市场拓展和规则制定,数字贸易测度也成为国际贸易统计领域具有挑战性课题。本文在回顾和梳理国际社会关于数字贸易概念和测度方法既有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贸易的“二元三环”概念架构,构建了测度数字贸易规模的指标体系,开发了以“实际数字交付比率”为关键的数字贸易测度法,并使用中国“两化融合”平台数据库的数据,对中国2018—2019 年数字贸易进出口总额进行了试测度。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数字贸易测度研究以及有关部门建立数字贸易统计监测制度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