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再发展: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2 0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引入中国 ;80年代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建构完成。此间 ,受国内极“左”思潮及西方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并不顺畅。总结 2 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不断拓新研究领域 ,加大理论研究力度 ,是 2 1世纪史学理论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试论社会史研究的学科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中国社会史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 2 0世纪初梁启超倡导“新史学”之时 ,2 0 - 30年代已经有了许多具体成果问世 ,但是 50年代以来却受到了冷落 ,80年代中叶社会史研究重新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目前更是云蒸霞蔚 ,其成果之丰硕 ,队伍之广大 ,声势之雄伟 ,足以构成 2 0世纪末中国史学发展的壮丽景观。当我们站在 2 1世纪的门槛上 ,展望新世纪的学术发展 ,可以预期社会史研究必将成为未来最引人注目的学术潮流之一。那么 ,与 2 0世纪相比 ,新世纪的社会史研究将会有些什么变化呢 ?从当前的情况看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的社会史研究将有三个方面转…  相似文献   

3.
社会史研究的立场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社会史研究内涵的理解 ,海内外的学者还有所不同。当我们进入新世纪之时 ,回首社会史研究的历程 ,便会发现作为现代史学的社会史研究 ,既产生于 2 0世纪 ,又在上一个世纪经历了不断的变化。概言之 ,欧美史学界在 50年代以前的早期社会史研究重在社会经济史 ,比较强调宏观社会史 ,重视总的历史 ;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史研究更多的是属于历史的综合研究 ,主张长时段的研究 ,受计量史学影响比较大 ;近一二十年的社会史研究则表现为社会文化史 ,重视微观研究 ,对叙述史学有一种新的回归。我国的社会史研究在 50年代以前主流是社会史大论战 ,50至…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史学的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晴佳 《东岳论丛》2004,25(1):10-19
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现代主义是现代工业发展、现代社会成熟的理论成果;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或曰信息社会发展形成的思想结晶。在史学研究领域,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史学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历史研究兴趣的转移。现代主义历史研究以揭示历史演变的大趋势为目的,即历史一线发展进步论;以中心、精英为主要研究对象,即西方社会中心论,西方精英史学,西方民族国家史学等。后现代主义历史研究则以打破历史一线进化、注重非中心、非精英和非理性的活动为主要特点(法国历史思想家福科等为代表人物),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界社会史研究的兴起是其最为显著的标志。第二是对现代主义历史认识论的根本颠覆。现代主义的史学认识论以实证主义观念为基础,即在主、客严格区分的前提下倡导"科学史学"、"客观史学"等。后现代主义则通过"话语的转折","语言学的转折"等理论对现代主义史学的"科学性"、"客观性"加以否定,重新界定了历史研究的性质和意义,重新区分了历史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影响十分重大,争议也十分激烈。对中国史学来说,20世纪是中国史学界全盘接受西方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并取得巨大成就的世纪。进入21世纪,我们如何总结开发2000年来和20世纪中国史学的遗产  相似文献   

5.
西方新文化史的兴起与走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兵 《河北学刊》2004,24(6):151-156
新文化史是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和历史编纂中一个最主要的发展趋势 ,它取代了经济—社会史而成为历史研究的主流。新文化史在形成过程中 ,主要吸收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和方法———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法国年鉴派史学、后现代文化批评和历史叙述主义、文化人类学。这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 ,决定和影响了当今新文化史研究的基本形式与走向。  相似文献   

6.
鲁涛  莫志斌 《云梦学刊》2013,34(1):54-58
李达史学思想是李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李达思想众多研究领域中,李达史学思想研究稍显单薄,但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主要集中在李达的唯物史观研究,李达与中国社会性质、社会史问题研究,李达的社会经济史研究,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影响研究等四个方面。李达的史学思想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20世纪30年代;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文化大革命”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末;第三阶段是繁荣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不过,李达的史学思想研究仍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第一,缺乏从史学理论的高度对李达的史学思想进行整体的考察和系统的概括;第二,缺乏从史学近代化的视角来考察李达史学思想的地位;第三,缺乏对李达的史学观和史学方法及其运用方面的研究;第四,缺乏将李达与同一时代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社会史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势,常建华先生结合自己20多年的社会史研究实践,回首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历程,出版了新著《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对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进行了总结与思考。首先,该著对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进行了学术史梳理。书中收录的《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特征》、《中国社会史研究概况》、《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理论争鸣及其演进》等重要文章,不仅厘清了中国社会史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而且对当前社会史研究的最前沿的领域进行了深刻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史研究复兴,后现代思潮开始影响西方史学研究,并在同一时期传入中国,在经历一段时期的沉寂后,至90年代逐渐为学界所瞩目。中国社会史学界在自己的学术演进脉络中,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史研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表现在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勃兴、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转向与"新社会史"的出现等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各自取得了重要成就,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中国社会史研究正处在分化与整合之际,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提供了一种使中国社会史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文化史的兴起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史学的一次重要的转折,"文化转向"是其显著的一个标志。历史学的这一文化转向,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西方史学主流从社会史向新文化史的转向;文化史自身由传统文化史向新文化史的转向;在其他历史学分支领域也出现了由无文化、非文化向注重文化因素、运用文化分析的转向。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史学兴起。新社会史的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6年为第一阶段,1997年至今为第二阶段。关于什么是社会史,主要有专史说、通史说、视角说三种看法,近来不断出现整合这些说法并加以创新的论述,不妨称之为"社会史新说"。社会史应该借鉴各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社会史研究者的共识,讨论比较多的则是社会史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文化史、人类学、地理学、区域史的关系。就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史理论探讨的演进看,对社会史的学术定位有一个从比较考虑研究对象到兼顾研究视角再到"问题"的过程,它始终同反省历史学有关。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理论争鸣及其演进(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建华 《河北学刊》2004,24(1):175-181
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史学兴起。新社会史的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6年为第一阶段,1997年至今为第二阶段。关于什么是社会史,主要有专史说、通史说、视角说三种看法,近来不断出现整合这些说法并加以创新的论述,不妨称之为"社会史新说"。社会史应该借鉴各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社会史研究者的共识,讨论比较多的则是社会史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文化史、人类学、地理学、区域史的关系。就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史理论探讨的演进看,对社会史的学术定位有一个从比较考虑研究对象到兼顾研究视角再到"问题"的过程,它始终同反省历史学有关。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化形态史观是 2 0世纪以后在史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的一种西方史学理论。在中国民族史的研究中除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外 ,应借鉴和使用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某些观点和方法 ,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并采用新的观察视角 ,以期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与中国经济史学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根蟠 《河北学刊》2002,22(3):121-126
中国经济史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唯物史观的传播密不可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史论战的中心是如何运用唯物史观认识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形态,这次论战启动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第一次高潮,而现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史学正是在这次高潮中形成的。活跃在这次高潮中的各派学者程度不同、先后不一地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由于唯物史观的指导和影响,中国经济史学一开始就形成了社会经济史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史自2 0世纪80年代“复兴”以来,经过2 0多年的蓬勃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了进一步深化社会史的研究,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多元学科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学术讨论会”于2 0 0 3年11月2 3日至2 7日在津召开。来自北京、山西、山东、河北、上海、福建  相似文献   

15.
1929年法国历史学家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创立《经济社会史年鉴》杂志,标志着社会史学的正式诞生。此后,西方社会史学蓬勃发展,历经半个世纪硕果累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二三十年代后中国的社会史学经历了长时期的沉寂,直到80年代才重新崭露头角。过迟的起步使我国社会史研究领域存在许多空白,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由南开大学冯尔康教授和常建华合著的《清人社会生活》就是一部填补空白的社会史专  相似文献   

16.
1980年代后期开始走向复兴的社会史学无疑是新时期历史学最具学术活力、发展潜力和挑战气息的领域。近年来对社会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一直伴随着社会史学的发展1。笔者着眼于自身对中国社会史研究历程的考察,将20年来的社会史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反思既有成果,以为社会史学的深入发展提供一些思考。一、复兴与初步整合(1986~1994)1986年冯尔康先生在《百科知识》上发表的《开展社会史的研究》一文,被视为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研究走向复兴的开端,“恢复、发展社会史的研究,已是当今史学界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2。此后介绍社会史学的文章相…  相似文献   

17.
关于社会史的学科定位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代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史一直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西方社会史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竞争中,以其特有的学术风格和卓越的学术成就,赢得了普遍的赞誉,独秀于史学之林。中国的社会史研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势头甚健,学术成果也引人注目。但社会史的学科地位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人们,从学科理论的层面上,影响着社会史学的进一步发展。1995年第1期《历史研究》发表的常宗虎《社会史浅论》一文,彻底否定了社会史相对独立的学科价值,认为社会史本质上届于“泡沫学科”。此说颇具影响,加重了人们的困惑。对此,笔者在《中国社会史学的历史命运》(《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再谈马克思恩格斯与社会史研究》(《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等论文中已有所论述,但意犹未尽,故撰是文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18.
刘爽 《北方论丛》2005,17(5):82-85
19世纪是俄国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社会史研究引人注目.19世纪俄国资产阶级自由派史学家,面对俄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各种矛盾的日益尖锐,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试图对造成各种矛盾的社会历史原因进行广泛而深入地分析,而这些研究的重要方面是围绕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民族文化传统、日常生活方式、各个阶层的生活及心理状态等社会史方面进行的,形成了俄国传统史学的突出特征.19世纪俄国的社会史研究传统,对苏联和当代俄罗斯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暨南大学已故校长何炳松先生是中国 2 0世纪前半期杰出的史学家和教育家。过去在研究何炳松史学思想时没有对实证主义思想进行充分研究 ,更无人提及他对中国蒙元史研究的贡献。本文以此两题展开讨论 ,论证西方实证主义派与中国传统的乾嘉学派的关系 ,进化论史观在中国的传播 ,以及何氏三篇蒙元史论、译作对中国蒙元史研究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何刚 《江淮论坛》2009,(1):158-164
郭沫若及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焦点,各方论战者从理论引用、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古代社会性质的确定等方面对郭沫若古史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评述。论战中包含着合理科学的学术成分,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郭沫若古史研究的修正和完善,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本文力图侧重于从学术史的视野叙述郭沫若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从而部分还原其被遮蔽的学术面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