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福柯的《疯癫与文明》并不是从医学的角度研究疯癫问题,而是将之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考察,从这种考察中看到的是现代性社会中的理性是如何通过禁闭与排除,建立起它的绝对统治地位的。福柯就在这种考察中展开了他对启蒙与现代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福柯是后现代思想的领军人物,他思想怪异,不拘一格。除了传统的知识论以外,他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疯癫、疾病、犯罪和性等“边缘”领域。在其成名作《疯癫与文明》中,福柯将常人当作自然现象或疾病的疯癫变成了一种文明现象,用历史的全新视角去看待。尽管他谈论的是“边缘”对象——疯癫,但他射击的靶子却是西方文化的主流——理性。  相似文献   

3.
米歇尔·福柯是关注于西方文化和哲学边缘问题的思想家,在他看来,文艺总是在某种程度上与疯癫结合,因疯癫与理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交流与较量状况的不同,导致文艺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作为后现代思想的启蒙者,福柯反对现代主体意识,否定作者是自由的创造主体的说法,强调作者是话语功能的实践形式,是一个根据不同语境可以由不同个体填充的位置。他预言了当今文学网络化的状况,对当代许多文论流派造成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艺复兴运动处在欧洲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是艺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这个名词本身就涉及对古典的批判与继承问题,即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以人为本的世界观。这个时期是西方美术史一个群星璀璨的时期,一些天才的艺术家留下了闻名于世的作品,对后人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5.
福柯打破启蒙运动的神话,本着批判性质询的品格,对启蒙运动的"理性"原则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发现现代社会乃是一个以管制和控制为唯一目标"规训"的社会,规训的结果是产生服从社会规范、熟练而又驯服的肉体,这种"驯服"是通过一种无所不在的"权力"实现的;继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之后,又喊出另一惊世骇俗之语:"主体"消失了,"人"已死亡了。这一系列极富原创性的思考均与福柯对考古学与谱系学研究方式与方法的成熟运用密切相关。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福柯从未与现实生活达成和解,他对疯癫与文明的考察和对现代传媒的批判充分表明了他对现存世界的永不停息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在福柯的思想中,认识型是与对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文知识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知识的产生并不是独立的事件,福柯将它与权力、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在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分析人文知识产生的过程及其对主体的影响.本文以<词与物>一书的考古学式的历史分期为理论依据,考察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文知识的演进的三个历史时期的相关特征,进而对福柯的认识型理论进行客观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7.
论西欧中世纪的三次文艺复兴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文艺复兴是西欧中世纪历史上的重要思想运动 ,在西欧社会经济和政治发生重大转变和飞跃的时期 ,都会伴随出现复兴古典文化为特点的思想文化运动。然而 ,由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 ,复兴古典文化的内容和内涵也有所不同 :8、9世纪的文艺复兴注重恢复学习拉丁语 ,由此为古典文化的传承保留了最基本的载体 ;12世纪的文艺复兴促进了对古典哲学的学习 ,创立了中世纪的科学 ;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在创新古典文化的同时 ,深刻地探究了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理性与疯癫——新时期文学“疯人”谱系的知识学考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文学喷发了所有被禁闭的疯癫因子,在 "文革"底色上描画了一个斑驳的"疯人"谱系.通过对它的知识考古学发掘,可以查证疯癫与理性间反讽式的辩证法理性命名疯癫,疯癫也见证着理性的癫狂,理性对疯癫的堂皇诊断背后却是赤裸的权力游戏.  相似文献   

9.
立足于福柯的权力学说与话语理论,探索《达洛维夫人》中纵横交错的规训权力体系。通过研究帝国权力对公民的规训、父权话语对女性的规训以及社会“理性”对“疯癫”的规训,剖析个体在无处不在的规训权力下所采取的防御策略及其可行性,旨在揭示社会主体在现代权力网的监视下进退维谷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0.
疯狂史研究是福柯学术生涯的关键事件,汇集了其早年的思想,又成为他后来理论的渊薮。围绕疯狂,福柯着力考察了欧洲大陆约十六至十九世纪的疯狂认知和疯人境遇,令人信服地宣称,疯狂的历史并不是理性引导下、病理真相从蒙昧到明晰的连续进步史,而是更为复杂的断裂流变史。该项研究中呈现的基本立场,在福柯是后的研究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重现。不仅如此,福柯后来所考察的重要议题以及所用方法论,多数可在其中找到对应。经由疯狂,我们至少可以见出非连续性的连续性,不同视角下的身体,以及不断转换作用的人口。因此,以疯狂为线,贯通福柯此后的重要理论,能够总视其整体布局,透见其思想的真容。  相似文献   

11.
话语与权力——分析福柯“认知的意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性,西方流行着一种性压抑假说.性压抑假说把自17世纪以来的西方性史读解成压抑不断增大的编年史.而在福柯看来,存在着另一部现代性历史,这是一部有关性的话语、权力、知识生产的历史.为此,福柯分析了性话语和围绕性的权力机制.他在<认知的意志>中想要表达的主题是性自17世纪以来,不但没有屈从于压抑机制,相反却服从于一个煽动不断增大的机制.各种作用于性的权力技术没有屈从于一个严格挑选的原则,而是服从于一个多元形式的性经验的散播和移植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有很多疯癫形象。《李尔王》这部悲剧作品几乎体现了莎翁悲剧中的各种疯癫类型,本文拟在此基础上通过文本细读,分析《李尔王》中的疯癫意象,并就此分析莎翁的疯癫意象所传达的文化意蕴。莎翁笔下的疯癫,只是另外一种生存状态,是“文明”进步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3.
福柯的话语理论描述了一个另类的历史场景:人道主义不仅是一个巨大的谎言,更是一个无边的陷阱。人道主义是话语权力编织出的修辞幻象,它不是通向人的幸福,而是导致了“人之死”。从一个方面看,“人之死”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悲剧,是启蒙理性对人的全面异化,人就像沙滩上的一副面孔将被波浪抹去,这也正是“后现代”境况中人类生存困境的写照;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人之死”又转化为一幕喜剧,以冷酷的姿态嘲弄了包括自由、正义、责任等在内的人道主义谎言。从考古学到系谱学,福柯还原了话语的修辞过程,揭示了历史理性的荒诞,将人该如何生存的问题推向前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60年代的文学中疯狂成为一个政治符码。疯狂的内涵在20世纪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混乱演变为救赎。冯尼古特参战的亲身经历迫使他在《茫茫黑夜》和《五号屠场》中塑造了精神分裂和多重人格这两种疯狂形态。尽管疯癫者形态各异,但是他们的存在就是反战。  相似文献   

15.
幸福是人的迫切而合理的需要通过正当途径得以实现或部分实现时的心理体验。在形式上,幸福表现为个体积极的心理感受;在内容上,幸福具有道德意义,即个体必须以道德的手段来获得幸福。由于情感是支配人行动的动力系统,故追求幸福的行动必然受道德情感的引发和调节。因此,激发道德情感是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论述了道德情感与幸福的关系以及激发道德情感、涵育大学生幸福观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J.M.库切的《福》通过对星期五、苏珊.巴顿和第四部分叙述者"我"的重构与建构,解构了《鲁滨逊漂流记》这部经典之作,以及在历史、文化和社会中被建构起来的写作秩序——以一部分人话语建构的需求,篡改和压制另一部分人的话语建构。但无论是秩序的积极参与者,还是被篡改或被压制者,都无法凌驾于这种秩序之上,最终每个人都既是参与者,又是受害者。  相似文献   

17.
福柯的话语历史观及其与萨特的歧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念史因假定先验主体具有构建和奠基事物的作用而坚持起源、连续性和总体性这三大论题.作为话语考古学家,福柯极其怀疑和敌视这类历史主义及其基础主体.福柯把话语看作隶属于同一个散布体系的全体陈述.话语作为实践,既是一个匿名的和历史的关系体系,又是那些把主体散布在大量可能位置和功能中的并合的、间断的和个体化的事件系列.因此,对话语所作的分析就无需参照先验主体.因萨特对间断的和偶然的话语事件和实践极为恐惧,就指责福柯拒斥和谋杀了历史.而福柯则在好几个场合答复了萨特.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米歇尔·福柯和以赛亚·伯林处理癫狂、非理性、理性、消极自由、权力、强制等相似难题中表现的各自特点,说明当代思想家在反省自近代启蒙以来人类"他者事业"面临的艰难困境,进而讨论罗蒂、德里达、罗尔斯、德沃金等人在解答福柯-伯林难题时提供的不同解决方案,探讨在挽救"非理性"事业中采取与居于主导地位的"理性事业"相协调的温和而宽容的策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尼采作为后现代身体反叛的开端,他把身体从沉重的灵魂中解放出来。承接尼采的思想,福柯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尼采的身体观。尼采使用谱系学方法主要分析了道德的起源问题,福柯运用此方法,以身体为参照,重新梳理了有关人的历史;尼采把权力界定为身体的内部支配力,而福柯则忽视了这种源自身体本身的能量,更多关注外部权力对身体的影响;与福柯一系列"反常"的身体体验不同,尼采的身体则缺乏实际行动,更多"形而上学"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