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香港文学艺术的发展过程,它如何从殖民地中拓荒、萌芽、发展,而成为海洋文学的新格局。也说明香港文化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2.
施叔青是驰名于台湾、香港的女作家 ,著有多部小说集。本文从主题、人物、艺术特色三方面对她的小说集《香港的故事》进行了评析 ,认为这部小说集深刻挖掘了真实的人性 ,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 ,是香港上层社会的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3.
王媛 《学术探索》2013,(11):95-98
二战后,在美国小说领域出现了现实主义的新的繁荣,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以现实主义创作为倾向的小说家,然而由于受到战后美国政治、经济、各种新思想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心理变化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注定要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它是经历了战后各种思潮和主义洗礼的具有新特色的现实主义,学界将其称为新现实主义。本文对新现实主义小说进行了界定并以约翰·契弗、塞林格及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为例,阐述了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特色,认为新现实主义小说是战后美国小说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晚清和辛亥时期,香港都站在了中国历史的最前沿。在五四政治运动中,香港也同样响应,然而在新文化运动上,香港却并没有追随内地,反倒致力于保护中国文化。1924年创办的《小说星期刊》,是香港的一个文白夹杂的刊物,历为香港新文学史所忽略,然而其中的新文学和旧文学都颇值得注意。本文主要讨论其"旧文学"部分。因其殖民地背景,香港"旧文学"可能具有我们所未加省察的现代性含义,可以给我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5.
关于先锋派作家作者的界定,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依循先锋派小说萌芽、发生、发展的时序,对先锋派的嬗变轨迹和美学特征作了一个历史性的回顾。对于先锋小说而言,一切都是不可预知的,或许已经终结,或许只是一种开始。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前,微型小说经历过三起三落的运行轨迹,每次兴起均只是昙花一现,微型小说理论研究往往是刚刚萌芽便失去了研究对象,不利于理论研究气候的形成。文坛的轻视和学术领域对微型小说的轻视,损害了理论研究者的积极性。微型小说古已有之,但对于古代微型小说的研究几乎还是一个空白。文体名称不统一,文体意识相对弱化,微型小说阵营的混杂,制约着微型小说研究的发展。当前微型小说理论研究者多属高校的“学院派”,他们的研究很多过于“理性化”。即使是在高校,有关微型小说研究的课题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微型小说学”还仅仅有其雏形,距成熟的学科建设还有不小的距离。  相似文献   

7.
小说与历史有着不解之缘,在中国古代小说演进的过程中,唐前为小说的萌芽和形成期,显示出史说同质的特点。《史记》被喻为文学与历史的渊海,如果运用接受美学理论从题材方面考察唐前小说与《史记》的关系,我们发现小说在取材《史记》的同时,又不断地加以纵横延伸,在创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题材内容,显示出小说的新特点,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巴金是否曾是一个浪漫主义作家,他的前期(1)小说是否是浪漫主义作品?对这个问题,三十年代就有不少学者评论过。最早提出《灭亡》中的壮大心“是著作者理想出来的”,是俞珍华于1930年4发表的《灭亡》(2)。1934年4月,王淑明在《新生》门’一文中,认为巴金作品,“包含着不少罗漫气氛”。同年7月,王淑明在《萌芽》’‘’一文中,明确指出,巴金在创作《萌芽》之前,其作品“都采取浪漫主义手法”。1935年4月,日本冈崎夫发表《在日本的中国文人·巴金》‘’‘,认为“巴金是在中国革命文学舍弃浪漫主义而开始走新现实主义的路之后,…  相似文献   

9.
在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定了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前后,部分对中国政府政策和香港前景怀有疑虑的香港人掀起了阵阵“移民加拿大”的热潮。移民加拿大一度成为身份和本事的象征,成为近十多年香港人的热门话头,和香港小说和影视作品经常出现的题材。然而,十年之后,约从1993年起,移民加拿大的香港人又纷纷回港,掀起回流潮。在世界各国目前的移民潮中,近十多年香港移民潮的流向和反复是比较特殊的,原因何在?香港移民为什么首选枫叶之国加拿大?他们在加拿大的处境如何?为什么要重返香港?这…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说写作同诗歌散文等文体写作一样,都有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小说写作的萌芽,我认为是在公元2世纪之前,即上古至秦汉时代。这个时期,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文体还没有真正诞生,但是构成小说的各种基因却大量地存在着。这些丰富多彩的基因萌生着小说,为小说写作在立意  相似文献   

11.
论先秦“小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庄子所说的“小说”不但确实是指一种文体,而且在先秦时期,也确实存在着一类名为“小说”或“说”的作品。这类具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叙事性作品的性质,既不同于神话、寓言,也不同于历史记录,只能叫做“小说”,它们是中国古代小说萌芽时期最早的一批产品。因此,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应当从战国时期算起  相似文献   

12.
1949年后,在美元文化的引导下,难民文学主要成为了反共的"绿背文学"。描写难民经验的反共小说,有赵滋蕃的《半下流社会》、林适存的《鸵岛》、张一帆《春到调景岭》等。更早一点逃到香港难民营的台湾作家邱永汉,却在小说《香港》中表明台湾并非反共小说所憧憬的"自由世界",显现出国民党外来政权与台湾本土派矛盾的另一个维度。独力与反共小说相抗衡的左派难民小说,最有名的是洛风的《某公馆散记》。曹聚仁的小说《酒店》,却表现出一种政治中立的人文主义眼光。最后,本文还会提到英国作家马森的《苏丝黄的世界》(Mason,The world of Suzie Wong),这同样是一部描写20世纪50年代香港难民的小说,这部小说在左右政治叙事之外,增加了东西之间的文化维度,更加突出了小说和历史与叙述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系统论的研究视角出发,力图揭示新写实小说的整合特征.新写实小说在对中西各小说流派的兼收并蓄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它是特定阶段中国文坛的理性选择,是中国真正的"现代派".  相似文献   

14.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香港女作家西西于1982年发表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篇幅不长,讲述了一个在殡仪馆做化妆师的女子的心路历程.小说在叙事方式、意义结构等方面的独特性,使它成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小说的对话视角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分析,探求蕴含其中的美学信息.  相似文献   

15.
黄世仲是近代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和文学家。他一 生写了长短十六部小说,又与其兄主办《中外小说林》(香港)等文学杂志,并在刊物上发 表了许多理论文章。他对小说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小说文体的特点、古典小说的继 承与批判、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作了系统的论述,有自己的理论特色。黄世仲提出小说创作 要为当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是正确的;他主张继承古典小说的 现实主义批判精神,重视学习其艺术经验,并提出正确区分古代言情小说中淫书与艳情的标 准,指出古代小说中鬼神迷信的危害,对推动当时的小说创作具有针贬性、指导性和实践意 义,在近代小说理论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旋风——流行小说的新品种财经小说,是继武侠、言情小说之后,正在从港台向大陆蔓延的一股新“旋风”。被香港书局公认为最受欢迎的三大作家之一的梁凤仪,在短短的三年内创作了24本财经题材的小说,不仅连续高居香港畅销书榜首,在台湾、东南亚、加拿大等地也深受欢迎。1992年初由香港政府市政局、香港艺术家联盟联合主办的艺术家年奖中,梁凤仪被选为1991年度最佳作家。由于梁凤仪的小说多以香港风云变幻的商界为背景,并将财经知识融入现代大都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以曲折缠绵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情节,揭示出“九七”前夕这一特定时期、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重重矛盾和种种心态,这与以往言情小说的风格迥异,因而引起了内地出版界的重视。人民文学出版社已出版了《醉红尘》、《花魁劫》、《豪门惊梦》三部小说,总印数已超过27万册,即将出版的还有六部小说。另有多家出版社正为购买其余十多种小说的版权而竞争。梁凤仪出生于1949年,分别在香港和英国、  相似文献   

17.
50年代以来的香港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年代以来的香港小说创作何慧一与内地文坛具有的意识形态一致性相异,独立发展于自由资本主义殖民统治地区的香港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至少可以归纳出三个特点。第一,它保留了与内地主流文化相异的另一种观察世事的角度。1949年以后,内地的文学从深受西方...  相似文献   

18.
新写实、新状态、新体验“三新”小说是“后新时期”诸多“新潮”文学中,三种“新”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写作方式。本文分析了“三新”小说产生的文化语境;分析了“三新”小说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传统现实主义以及新时期文学中先锋、新潮小说所运用的具有西方现代派意味的,从叙述方式到写作内容完全“私人话语”的写作方式的异和同;分析了“三新”小说的“新与旧”的区别,指出了“三新”小说力图打破艺术与现实,精神与实际的分离感、隔膜感,表现出的很不相同的对世界、对自我主体的体验、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及审美观念。同时,也指出了小说作为一种精神提升的可能性展示,“三新”小说的艺术价值以及其艺术价值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19.
《中外小说林》是近代著名小说家黄世仲兄弟辛亥革命前在广州———香港创刊的一份文学杂志 ,它包括其前身《粤东小说林》(1 90 6 )、《中外小说林》(1 90 7)和《绘图中外小说林》(1 90 8)。该杂志刊登文学理论、小说、通俗文学和翻译小说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革命倾向 ,它比内地曾朴等人创办的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之一的《小说林》还要早一年。由于《中外小说林》主要是在香港出版 ,内地馆藏甚少 ,且不是全部 ,因此该杂志长期未引起学界的重视。本文就《中外小说林》的沿革、内容作了准确的介绍和评论 ,对版面格局三大块 ,即小说理论、小说著译 (包括创作小说和翻译小说 )和俗文学的主要观点、思想意蕴、艺术成就及其意义作了钩玄提要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以往研究中国近代小说理论的,历来重视晚清小说理论,而对民初小说理论(即民国成立至五四新文学问世前的小说理论)则十分轻视。其实,民初小说理论在中国小说理论的发展史上虽然不如晚清小说理论那么重要,但它其实是继承晚清小说理论,并且在新的形势下产生了一些新的发展变化,从而成为从晚清小说理论向五四新文学小说理论发展的中介环节,在某种程度上也曾为五四新文学的问世作过铺垫。民初小说理论与晚清小说理论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是小说理论的系统化。晚清的批评家论小说,大多是篇幅较短的文章,或者是类似“诗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