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厘清旅游和民族三交的关系层次对旅游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理论交互范畴的拓展价值。旅游和民族三交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内涵、关系逻辑和关系形态,旅游者异地构建“族际互动”促发多元主体身心发展和族际团结进步是其关系内涵;核心吸引、过程推进、场域支撑和人本理性构成多层次关系互动逻辑;族际主体间围绕族群文化和族际共有文化构建起旅游业态和日常民族三交的符号交互系统。文章据此提出了旅游与民族三交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期为旅游促进民族三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旅游社会的存在使得个体与地方性社会在转变为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时候变得越来越容易.旅游成为个体建构休闲情境的一种方式,亦成为地方性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旅游社会改变了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往方式,旅游者休闲情境的建构满足的是个体的非物质性需求与感官体验,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再生产是地方性社会彰显自我文化价值的手段.旅游社会使得旅游者休闲情境建构与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再生产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现代性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者休闲情境建构是个体对自我体闲权力重视的结果,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再生产是地方性社会对自我发展权力重视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广泛分布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对农村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经济、家庭后代、家庭和个人兴趣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随企业业主间的差异而在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借助微型旅游企业这一平台,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家庭和谐、农村家庭收入提高;在与旅游者交流反思过程中,家长对后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识到家庭和个人的兴趣爱好与获取经济利益同样重要。对乡村微型旅游企业这一农村扶贫方式,需要从家庭的角度进行深度剖析以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旅游的语境下,对中国传统"主-客"关系的文献梳理,在此基础上反思旅游人类学的"好客"研究,认为中国主客关系中传统的文化逻辑,尤其是其蕴含的主次逻辑、辩证主客关系(如主动的东道主)等将为拓展、批判旅游人类学"主-客"范式提供新的结构关系及柔韧性,当然也包括"主""客"内在维度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5.
李军 《民族学刊》2021,12(4):60-68, 117
民族村寨禳灾文化记忆是特定人群在特定生存环境中的集体记忆与防灾减灾的经验总结,是负责任乡村旅游的内部资源与旅游者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新冠状肺炎疫情影响下,人类需要重新审视禳灾文化记忆,它贯通了禳灾、抗灾和救灾的集体记忆,禳灾文化记忆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重构,需要生态、社会、经济价值的系统性重构。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禳灾仪式具有体验功能、治愈功能、重塑功能和价值转化功能,禳灾文化记忆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重构,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博弈与和解,建构了神圣与世俗之间的桥梁。文章基于“鱼通官寨”、“龙哇寨”、“蟹螺堡子”三个藏寨的案例研究,研究认为民族村寨禳灾文化记忆与乡村旅游结合有着传统文化根基和后现代精神纽带,禳灾文化记忆的价值重构还需深挖民族村寨内部资源,激活禳灾仪式的体验功能、治愈功能、重塑功能,强化禳灾文化记忆中旅游者的身份认同和旅游产业的价值转化。禳灾文化记忆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重构,有一个主客互动、文旅融合的过程。不仅要调节与平衡禳灾文化记忆旅游开发中的权力-利益关系,也要适应所处传统村落聚落形态、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主体与客体、文化空间与历史时间的互动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的回顾,文章提出我国宗教旅游利益相关者由宗教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部门、当地社区、行业协会、相关宗教人士、非政府组织、学术界和专家、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构成,分析目前我国宗教旅游的"三角"利益互动机制的弊端,并初步构建我国宗教旅游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理想模型,以期对我国宗教旅游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在对民族旅游的概念进行归纳和比较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评析.国外对民族旅游的研究侧重民族旅游者、民族旅游原真性和影响性、民族旅游目的地管理等方面;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民族旅游资源、民族旅游市场、民族旅游开发模式、民族村寨旅游等四个方面.最后结合中国民族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今后国内民族旅游的研究应当在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相似文献   

8.
时下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正以种种好客方式吸引旅游者以发展当地经济。针对此,研究一方面审视这些好客行为;另一方面研究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而从符号视角研究好客性与地方资源、现代情景以及游客所好之间的密切联系与互动方式。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在对民族旅游的概念进行归蚋和比较的基础上,较为系统的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评析.国外对民族旅游的研究侧重民族旅游者、民族旅游原真性和影响性、民族旅游目的地管理等方面;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民族旅游资源、民族旅游市场、民族旅游开发模式、民族村寨旅游等四个方面.最后结合我国民族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今后固内民族旅游的研究应当在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相似文献   

10.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富集,景观、景点极具地域特色,一直成为国内外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旅游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在发展、完善、凝练及提升过程中,仍存在"旅长游短"等诸多问题;应在遵循旅游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探寻产业层面优化提升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论民族意象要素在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1995年国家旅游局推出"民俗风情游"之后,少数民族村寨成为了旅游者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但许多的少数民族村寨在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凯文·林奇(Kevin Lynch)的城市意象理论将为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基于"空间的生产"理论提出的"交往空间"对旅游社会交往活动具有较强的包容力和解释力。但目前学界对"交往空问"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本文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为例,通过田野调查了解傣族园旅游互动中交往空间的变迁方面,并解读交往空间的变迁特征,试图建立起对少数民族旅游社区交往空间的认识。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一是交往实践活动生产了空间也生产了关系。目的地社区交往空间的变迁在不同主体间的交往活动中发生。各种变迁是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二是交往空间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交往行为的空间性、交往内容的层级性以及交往关系的复杂性三方面,它们给原交往空间赋予了新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镇旅游其本质上不仅仅是"古建筑旅游",它是古镇民俗文化体验旅游.旅游者通过对古镇居民行为景观、日常生活、习俗惯制、岁时节令等民俗文化的体验,达到对古镇价值的全面理解.从某种意思上来说."原真性"古镇民俗文化是古镇文化遗产的精髓.时当地居民"原真性"民俗文化的关注,可以唤起民俗文化的自觉意识,促进古镇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相似文献   

14.
考察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推动社区居民参与和支持旅游发展,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步骤.本文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新村为例,在分析村民对农业旅游发展现状评价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环境及旅游支持条件方面研究了农业旅游对居民的影响感知.研究表明,处于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中的"参与期"与"发展期"阶段的红岩新村,其村民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持肯定态度,但不同类型村民对旅游发展态度存在差异.据此总结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有效模式及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为发展民族旅游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经济潜力.如何理解民族旅游成为当前推动该项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与考察,对民族旅游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获得了新的结论.我们认为:民族旅游就是旅游者以民族聚居区域为旅游目的地,以该民族文化为内核,以经济、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全面了解民族文化特质及生产、生活状态为目的一种参与、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旅游活动日益频繁,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相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以云南省为个案,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分析旅游活动对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关于民族旅游演艺,学界尚无精准定论,但有共识的是,民族旅游演艺一般是指在剧场、景区、主题公园甚至露天等演出场所,通过传统歌舞、现代高科技等各种表演形式,以游客为演出对象,以展示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表演、演出活动。这种新的文艺演出方式,是一种将传统的演艺文化与当代旅游目的地的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后的一种新兴文化产品。它可以使旅游市场对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文化资源成功利用和转化,使得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贵州、湖北两省三个民族旅游村寨为典型个案,从共性与差异性两个视角分析了三个村寨旅游开发模式的异同,提出了两个核心命题: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实质是文化开发;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利弊并存,但利大于弊。提出实现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良性互动的对策为:构建有效的社区居民参与机制;从文化产品与文化空间两方面把握好文化开发的"度";因地制宜地选择实地民族文化村模式或异地民族文化村模式。  相似文献   

19.
立足于网络游记视角,以中国大陆赴泰国苏梅岛的游客群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分析方法和文本分析法,分别从旅游者特征、旅游时间分布、旅游动机、旅游偏好、旅游者消费倾向及旅后评价等方面,分析赴泰国苏梅岛旅游的中国大陆游客的旅游状态及最新动态,总结近年来的旅游消费新动向及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旅游社会和消费社会将博物馆塑造为景观和符号,将旅游者和消费者吸引进博物馆的异域空间中,并改变着博物馆的知识权力结构和功能.博物馆的观众在这种改变过程中成为旅游者与消费者双重身份的存在.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的观众不再只是展品表征意涵的建构者,也是将博物馆及其展品作为景观的旅游者,也是将博物馆及其产品作为符号的消费者.博物馆为生活于现代性社会中的个体提供了建构休闲情境与娱乐消费的场域.个体的旅游行为和消费行为将博物馆纳入到分化现代性社会的过程中.观众的参观行为将博物馆置于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社会价值体系的视域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