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双明 《社科纵横》2010,25(12):5-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实践中农民问题的思想或理论,产生于不同的时代,是对不同国度社会主义实践中农民问题的分析和论述,他们的思想或理论既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又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从理论上看,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东方民主革命的理论,关于改造东方小农的理论、关于消灭城乡差别(对立)的理论,关于东方农民不经受资本主义的苦难的初步构想等等都在后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实践中农民问题的探索中得到很好的继承,如列宁的关于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理论、农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的理论,关于在俄国这样的小农国家怎样改造小农并引导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等等;斯大林个体农民改造的思想、集体农庄的理论等等;毛泽东的关于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理论、农业合作化的理论、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城市支援农村的思想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但由于俄国、中国都是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东方国家,革命胜利时由于战争或帝国主义的掠夺无论国家和人民手中的财富都消耗殆尽,在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解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与成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勇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实践中农民问题的理论对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
反思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遭遇的发展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苏联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存在的主要矛盾的认识 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许多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但从来没有像20世纪这样划分得如此鲜明:一是市场经济,二是计划经济.与它们相对应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19世纪,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析和批判之后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主义价值理想是基于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构建的.严格说来,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纳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视野.在马克思的晚年,他曾关注过东方,并提出了关于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设想.但是,这一设想只是对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设想,而且他又同时为这一设想提出了严格的限定条件.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给后人留下两个历史课题:一是东方落后国家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二是革命胜利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向实践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使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建立,正确地解决了马克思所留下的第一个理论问题,但对第二个理论问题的探索和回答却是不成功的。邓小平同志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走改革开放之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及其进行的伟大实践,成功地解答了在东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完成了马克思留下的第二个历史课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魏海东 《社科纵横》2007,22(11):18-20
列宁东方社会理论是列宁以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为方法论基础,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落后国家可通过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是列宁对俄国等东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的科学探索。列宁东方社会理论无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艳  李祥永 《社科纵横》2008,23(8):122-123
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由同源到分流,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在西方演变为一种社会思潮,在东方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百年来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和政治分裂,新世纪能否重构二者关系以实现二者的对话和交流,将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50年代中叶始,在毛泽东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以苏联为鉴戒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取得了若干宝贵的成果。毛泽东的探索虽然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对于新时期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仍具有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林华俤 《社科纵横》2007,22(8):13-14
陈独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近代中国社会深入分析,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理论,提出了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理论若干正确的认识。对于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益探索应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在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里提出了两条重要的原则,一条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一条是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而关键在于二者的“结合”,只有“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来。六十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征程中,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功,也发生过令人痛心的失误,诚如小平同志所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成功和失误教育了我们,懂得了“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总结过去,面对现实,放眼未来,当前我们面临着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迫切任务。为此,本刊从这期起,专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栏目,希望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广泛深入的探讨。诸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反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历史的、现实的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世界新的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流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基本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研究;如何正确理解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等,都望学界同仁提供研究成果,共同把此栏目办好。  相似文献   

9.
李仁东 《社科纵横》2010,25(10):19-21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其中有许多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如多种经济成分全面协调发展、借用"资本"推动经济发展、坚持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尺度等,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对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三次历史性的飞跃,这三次飞跃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划分这三次不同的历史性飞跃,主要依据的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11.
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包含着无产阶级政党为了人民解放而夺取政权、执掌政权,为了人民幸福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为了解放全人类而为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不懈奋斗的全部答案。对这"三大规律"的正确认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彻底性,是马克思主义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并解答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三大规律"的新认识、新观点,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它们统一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在最近一、二年内随着人们对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思逐渐被·提出来并受到重视的。由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一个未被完全证实也未充分阐释的重大课题,因而国内一些学者对它的评论不一。本文认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体现了他对自己先前学说的深沉的反思和理论上的巨大突破。特别是其中关于人道主义的历史尺度和多样化的历史走向以及东方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非决定论的构想等,展示了马克恩晚年思想的新动向,体现了马克思不把自己的学说僵固起来的可贵创新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生机与创造活力。研究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  相似文献   

13.
刘建良 《创新》2013,(4):30-33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社会建设思想进行历史考察可以得出,党的社会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党的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党执政理念的升华;党的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需要;全面贯彻党的社会建设思想,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达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已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很有必要,它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更加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为此,本文拟就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核心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和命运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马克思晚年致力于东方社会研究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倾其一生,都在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并试图探索…  相似文献   

15.
略论邓小平的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客观事物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联系与发展之中。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发展问题,即关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特别是从理论上,他对发展的本质、目标、内容、重点以及方针等诸方面都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从而形成他的发展观。一、发展的本质是社会发展与社会改革、社会矛盾运动的联系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杜会主义实践中长期没有得到正确解决的重大课题。邓小平关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理论,系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并深刻地揭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这一理论对我国改革的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增添了新的成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学说…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包含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内容,是对中国的国情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初级阶段理论不仅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而且发挥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  相似文献   

18.
赵东苹 《社科纵横》2009,24(10):38-39,42
1956年前后中共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占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来源;是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高潮;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并未明确指出东方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从分析中国目前的社会生产力现状和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条件,我们必将在新的世界历史条件下实现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进入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文化问题的理论,是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文化观产生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在一贯强调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的同时,也一贯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不但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而且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