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民族“贵和”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同时我们应该深刻领会到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完善个人道德修养、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建设和谐人生、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中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梦想是一个变量,它属于个人,也属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一个社会的走向,以及一个国家的未来。一提到“汉唐盛世”、“康乾盛世”的历史岁月,人们的想象中总会有:天朝上国的四海臣服、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金戈铁马的壮志豪情,还有诗词曲赋的风流沧桑。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格局不仅定格在历史的隧道上,而且也永远地印刻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并早已化为了中国人永恒的家国梦想。然而,历史上的盛世王朝都没有摆脱“盛极而衰”的宿命。传统的接力棒夹带着悲伤与欢乐从中华先民一路传来,到了我们的手中,在此之前,…  相似文献   

3.
任致远 《城市》2011,(2):3-8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城市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象而具体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翟成鹏  孟凡东 《现代交际》2023,(7):106-114+124
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华民族”一词,并根据当时社会局势和国内环境的变化界定和完善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内涵。梁启超“中华民族”概念的初步形成,经历了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从古代“夷夏观”分野到近代“种族观”再到近代“民族观”,从近代“民族观”到“近代中华”再到“中国民族”,从“天下合群”到“大民族主义”再到“中华民族”,这一过程实现了中华民族内涵的现代转型。从古代概念内涵到近代西学概念学习,再从吸收近代西方概念到近代中国概念转换,最后完全形成中国化概念内涵的自我超越。梁启超“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启示我们,要坚决反对防范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全面构建和谐的世界民族观念。  相似文献   

5.
由伦理、文化共同体向政治、法律共同体演进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诞生于中国从“君主制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蜕变过程之中,而国家类型的重塑也促使了国民身份的转变。如今,中华民族已实现了从“文化共同体”向“法律共同体”的初步转化。本文以民族起源、形成与发展为切入点,具体探讨了有关“中华民族”的想象与形成,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实现与完善“法律共同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价值观渊源流长,对国家民族、社会的感受认识、价值取向在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占据最高地位。如下调查资料显示出“三资”企业青年的国家观的实际状况。一、国家观的总体描述“三资”企业青年中,爱国意识、“民族复兴”价值观占了主流,大部分青年认为“中华民族不久将来定会强盛”。我们调查发现,在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方面,78.9%的人对此有相当程度的认同感,认为传统文化可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有力.0%的人反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应向西方看齐”,80.1%的人认…  相似文献   

7.
由费孝通教授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中,关于中华民族“一体”的形成过程中,由于这是一超越各民族界限,上升到一个国家整体层面的概念,所以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几百年来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每一次对外来敌对势力的反侵略斗争,都在无形中促进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也正是由于存在着反分裂反侵略的任务,所以才有强调中华民族“一体”性的必要.但是,在强调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我们都有意无意的突出了汉族的主体性成分,而对其他少数民族有所忽视.有时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为了突出整个国家的整体性而抑制各少数民族的个性发展,甚至希望他们被汉族逐步的同化和靠拢,以利于整个国家的管理和运转,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8.
师晓蕊 《现代妇女》2014,(8):377-377
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数量众多的国家,除了汉族以外,我国还拥有55个少数民族。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弘扬民族特色,而民族舞蹈的艺术特色便是一个民族最为重要的民族特色。将民族舞蹈的特色予以充分表现,这对于表达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体现艺术作品的艺术风格,以及提升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具有积极意义。“三道弯”是我国民族民间最为常见的一类舞蹈形式。由于民族之间“三道弯”动态来源,以及身体各部位的高低、劲力运用、律动、风格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即便都是“三道弯”,民族舞蹈中傣族舞与胶州秧歌有着共同的审美特征,却也存在着不同的舞蹈形态以及动态特征等。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生命源泉与内生动力,坚定文化自信,是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希望的大事。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希望、民族进步的基石,必须挑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但受当今错误思潮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知的模糊化和理解的片面化。基于此,本文在对如何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三条培育路径:增强高校文化氛围建设、发挥网络平台传播优势、增强学生文化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0.
52集大型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目前在全国多家电视台热播,为广大电视观众献上了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近代史上3次大的人类迁徙。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而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愿意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静生活。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民族工作赋予新的内涵。青年民族干部是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主体之一,如何帮助青年民族干部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观念意识,并将之内化为青年民族干部的日常生活,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与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不同,常人方法学以“普通人”为观察视角,以日常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日常问题为导向,形成了“场景性”“索引性”“权宜性”“自反性”分析等系统研究方法,能够解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实践走进青年民族干部日常生活的内在机理。由此,在青年民族干部的成长场景下,应以民族政策为权宜参照,以共享知识体系指向“共同体知识”,通过保持“政策”与“文化”的自反性和可说明性,以期在青年民族干部的日常生活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德育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着关键的影响。在具体的小学德育教育中融入对小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在提升小学生思想品质的同时,培养其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但是,就当前阶段,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往往忽略对小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甚至存在“重智轻德”的德育教学现状,导致小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受到直接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就小学德育教育中对小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展开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3.
吴房添 《职业》2023,(24):7-9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坚持做到“三近”“三中”“三远”,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4.
“创新”与“责任”是21世纪最热门,也是最凝重、最严肃的字眼和话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伟大的民族要“用创新赢得尊严”!“责任”是一种做人的品质,是一种价值观,责任重于泰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地球存亡,村民有责”,我们应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地球村村民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5.
<正>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高度,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部署安排,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牢固精神纽带和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天问子 《老年人》2008,(4):40-41
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一直是国学必读之书。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汇聚了孔子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8.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此秋高气爽、金桂飘香之际,我们又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佳节。登高望远、把酒赏菊之际,更是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之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尊重老年人、关爱老年人、照顾老年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大力发展老龄事业,给予老年人更多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慰,让所有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的晚年。”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主席说 :“创新是民族之魂” ,“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国家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 ,体制、技术、文化等多方面的创新 ,关系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华民族是富于智慧的民族 ,在人类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上曾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是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于西方来说却处于相对的落后状态 ,其原因之一 ,就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消极因素 ,导致国民性格的拘泥保守 ,影响和制约了国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宏扬。国人特别是跨世纪的青年一代应对此进行理…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尊重老年人、关爱老年人、照顾老年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大力发展老年事业,给予老年人更多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慰,让所有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的晚年。”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