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啸堂集古录》二卷任城王俅(子弁)著谆熙兰年(公元1176年)以前刻本明翻刻本.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夗湖张蓉镜醉经堂校刻本附《考异》二卷民国振新书社翻明刻本 1921年《百一庐金石丛书》影印明刻本 1922年涵芬楼《续古逸丛书》影印淳熙本  相似文献   

2.
张溥的诗文集现存主要有四种,即《张太史七录斋初集》7卷、《七录斋诗文合集》16卷、《七录斋文集·论略》2卷《续刻》6卷《别集》2卷、《七录斋近集》16卷。前二种近年已影印出版,后二种则分别藏于天一阁博物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颇为稀见。四种诗文集体现了张溥的总体文学风貌,具有重要的文学和文献价值。首次对四种诗文集的版本、内容详加考述,指出其在张溥研究、复社研究、晚明文学史及思想史研究方面的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史哲》2010,(2)
<山东文献集成>是大型地方文献丛书,共收集影印山东先贤遗著稿本、钞本、刻本1000种,精装200册,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分四辑出版.现已完成全部编纂任务并出版前三辑150册.该<集成>是山东省政府特批重大文化工程,由韩寓群任主编,朱正昌、展涛等任副主编,山东大学承担具体纂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4.
凌濛初评点过<西厢记>和<琵琶记>已为学术界共知,但凌氏对<幽闺记>的评点却似乎还未曾被研究者发现.笔者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涉园影印的凌延喜校刊的朱墨印本<幽闺记>四卷.经过考辨,发现该书评语即为凌濛初所作.另外,该书<拜月亭传奇跋>还透露了凌氏与沈璟的交游情况.  相似文献   

5.
任永安 《殷都学刊》2011,32(1):76-80
宋濂是元末明初的重要作家,其著述宏富,遍及经、史、子、集各部诸多类别。其中集类著述可分为单刻本、选本及汇刻本三大类。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其文集的版本源流重新辑考,发现不少新的版本,同时,对以往研究中的舛误进行了纠正。  相似文献   

6.
作为李白的诗文集,现在能够得到的最古的版本是静嘉堂文库所收藏的、昭和三十三年(1958年)由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的(李太白文集)三十卷。正如平岗武夫教授在为影印本所写的序言中所说的那样,这个版本是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出版的晏处善本的复刻本,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版本。在那个来版的(李太白文集)里,或许是乐史(930~10O7年)、宋敏求(101~1079年)、曾巩(1019~1083年)等人对李白诗歌原文收集校订的吧!这是一部如此地力求详尽、处处加注的(李太白文集)。至于杜甫的诗文集,现在能得到的最古版本,是北…  相似文献   

7.
张杰 《人文杂志》2001,(6):106-111
本文对多年来<金瓶梅>各种版本及版本之间关系研究作了一个小结,力图阐述清楚<金瓶梅>四个类别版本初刻本、词话本、崇祯本、张评本的产生年代、基本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源流关系.画出了两张<金瓶梅>版本源流全图.  相似文献   

8.
记明黄君蒨刻本《水浒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贵忱 《学术研究》2001,(3):113-115
本文对木刻版画<水浒牌>的版本源流作了辨析,认为黄君蒨刻本是第一刻,黄肇初本为后出,而郑振铎所藏本则又翻自肇初本.  相似文献   

9.
<石松堂集>附词,余为霖撰.余为霖,字惕区,一字蕴隆,江西金溪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清顺治八年(1651)举人,卒年不详.康熙中授山东齐东知县,有惠政.(<抚州府志>卷五五)有<石松堂集>八卷,卷四附词四十二阕.康熙刻本,詹大衙等为之序,山西大学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藏.收入<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九十册.  相似文献   

10.
<正> 一王夫之《楚辞通释》自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初刻本问世以后,至今近三百年了.在这近三百年中,前后辗转刊刻的版本共有八个:(一)清康熙四十八年王敔湘西草堂初刻本(以下简称康熙本)。(二)清康熙年间王敔湘西草堂递修本(以下简称草堂本),属《王船山先生书集五种》本之一。(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衡阳学署俞焜补刻本(以下简称学署本),属《船山子集遗书五种》本之一。(四)清同治四年(1865)曾国藩、曾国荃南京金陵节署《船山遗书》本(以下简称金陵本),属《船山遗书》集部。(五)清光绪十三年(1887)衡阳船山书院增补递修刻本(以下简称递修本),属《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木刻版画《水浒牌》的版本源流作了辨析 ,认为黄君刻本是第一刻 ,黄肇初本为后出 ,而郑振铎所藏本则又翻自肇初本  相似文献   

12.
重审《文渊阁四库全书》中“二十四史”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乾隆初年,刊行武英殿本"二十二史";之后,四库馆开,又在"二十二史"的基础上增加了《旧唐书》和《旧五代史》,首次形成对中国历史传承意义极大、流传极广的"二十四史"。《文渊阁四库全书》"二十四史"中的"二十二史"所据版本,虽均标示为"内府刻本"即武英殿本,但不是照录照抄,而是作了不同程度的精心整理和修订。其中特别是《辽史》,馆臣校以当时尚存的《永乐大典》,写成大量有价值的"考证"。对于其考证成果,当代学者并未给予充分重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的《明史》,为乾隆四十年后改订、增修之定本,民国年间,傅斯年建议张元济据以编入"百衲本二十四史",但因经费太昂未果。新中国成立后,在点校整理"二十四史"时,对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除了《旧五代史》以1921年南昌熊氏影印《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外,几乎没有加以利用,《辽史》等所用的也是不同于早期殿本的"道光殿本",实为据库本重刻本,是一种被动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霍省瑞 《殷都学刊》2009,30(3):83-89
<南山集>案使得曾誉满清初文林的戴名世为后人所鲜于提及,其文集也因惨遣禁毁而少有流传,戴名世研究亦成为学术研究中较为薄弱的领域.在相关研究中,学者们较为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戴名世生平考证与作品整理,二是<南山集>案,三是戴名世的史学思想,四是戴名世的文学成就,五是戴名世与桐城文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长安志>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一本记载唐都长安城详细设置情况的重要著作.但历代相传,辗转翻刻,流传众多的刻本与原本之间出现较大的差距.本文对其版本、志图合一及赵彦若序、"曲台"和朱雀街西第一街第一、二坊整段缺失,及后世对它的评价和影响等问题重新予以考索,以图还其以历史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5.
胡云峰是元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四书学者,本文就其生年与<四书通>之刊刻提出新补充,指出胡氏应生于1253年而非1250年,<四书通>原名<四书通旨>,今本<四书通>含张存中加工部分而非胡氏原本.<四库提要>居于反朱学立场,持汉学门户之见,批评<四书通>为"胶执门户之见"等,实属诬枉.<四书通>在推崇<集注>之时,体现出远迈同类的批判意识,对<集注>作了大I批评修正,文本方面有:版本辨正、注音字训、句读名物、史实文献等.义理方面有:改变章句划分、点出矛盾之处、揭露各种误说、采用反对之说、发明未尽之旨等.<四库>集矢于<四书通>的原因在于视其为朱学之靶.该案例启示我们,需谨慎对待具鲜明门户色彩的<四库>之评.  相似文献   

16.
《录鬼簿》版本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嗣成的《录鬼簿》,存本繁多,各本之间,差异又很大。过去很少有人专文论其版本。本文试对孟称舜刻本的名称及有关问题、尤贞起钞本的基本情况和它与曹本的优劣,稍加论述,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孟称舜刻本 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附刻本《录鬼簿》,自马廉先生始,皆谓之《酹江集》附刻本。这一提法是不太妥当的。以个人所知,今传世孟刻《录鬼簿》凡三种:一为上海图书馆藏足本,即《古本戏曲丛刊》影印本的底本,位置在盂氏《古今名剧合选序》后、《柳枝集》目录前;一为北图善本部藏九页残本,存第一至九页,无序,附残本《酹江集》后;一为北图柏林寺藏据明刻残本的摄影本,仅存页一及页二上半页,在残本《酹江集》《残唐再创》后、《燕青博鱼》前,其底本不知即前本否。马廉《录鬼簿新校注》据以入校的孟本是九页残本,故他以为是《酹江集》附刻本。但此本既残,就有可能是收藏者收拾残帙,重装而附《酹江集》后者。以上图足本观之,  相似文献   

17.
《陈竹山文集》是明代西域使者陈诚的个人文集,对考察陈诚及明代西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为研究陈诚的家世、生平、交游、仕历明王朝的西域经略及《使西域记》的版本源流提供了大量的新资料,陈诚及其西使记研究中长期隐晦不清、久悬不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由此得以廓清。《陈竹山文集》有明刻本两种、清刻本两种,其中明刻本已佚,清刻本两种传世极稀。目前,易见的是《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收录的雍正本《陈竹山文集》。  相似文献   

18.
<文镜秘府论>引录一篇唐人文论,日本学者怀疑是<芳林要览序>.从四个方面的内外证据作综合考察,这一说法都不可信.这篇文论实为唐中宗或睿宗时康显贞所撰<词苑丽则序>,是初唐诗风向盛唐诗风转变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金陵本《船山遗书》校勘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渐逵 《船山学刊》2004,(1):33-34,45
清同治四年(1865),曾国藩于金陵(今南京市)节署主持刻印了金陵书局本<船山遗书>(以下简称"金陵本"),该遗书由刘毓崧、欧阳兆熊等编校,共收船山经、史、子、集四部遗书五十六种,计二百八十八卷,为船山第一部全集,流传极广,影响甚大.民国二十二年(1933)上海太平洋书店铅印的<船山遗书>,即大多据金陵本排印.  相似文献   

20.
新近翻检李调元<雨村诗话>(<续函海本>),发现袁枚书牍一篇<答李雨村观察书>,系为谈论乐府诗的演变和对<童山文集>及当时诗人的评论之作,甚有价值,而为诸版本所未收,今辑录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